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25 16:58:58| 人氣1,6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稻田故事工作室專訪 — 親與子的「律動」


受訪者
何蕤渟,稻田故事工作室藝術總監

訪問及撰文肥力

香港的幼兒藝術教育近幾年被牽連進街巷盛行的「贏在起跑線」的討論及競爭上,坊間充滿大量的音樂及舞蹈課程,家長務求要給走路還是蹣跚的小孩早早學習藝術技能,致兒童藝術教育不論在課程及表演上也趨向於功能化,其目的很大程度是為了升學,要在面試上一展「所長」來令校長老師驚喜。然而不少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察覺到這偏離了藝術教育原意的方向,而開始往外尋求一些良方,希望找到不同的教育路向。是次訪問的何蕤渟女士(河馬老師),正是希望發展著重身體,更多是親子之間互動及想像,來成就以舞蹈為基礎的「身體故事教育」。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何蕤渟憶述,2010年左右她參與由台灣雲門教室與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合力舉行的「敢動!」計劃,並到雲門教室當短期實習老師,最後借用教室的教案及教材,把稱為「律動」的兒童舞蹈課程帶來香港。何坦言最初香港不論是老師及家長也不了解「律動」與學習舞蹈的分別,每次也需解釋其不是要學習技術,更不是為了表演而去排練什麼,而是台灣雲門教室一直提倡的,通過藝術來發展兒童心性層面的方式,一種發學生想像力,及如何將事物及情感以動作來表達的學習過程。後來「敢動!」由東華三院接手之後,由於其目標從藝術逐漸轉向社會關懷層面上,雖然本質上還是關係到親子幼兒教育上,但她希望在藝術教育上有更加的鑽研,故離開了該計劃,並與陳亭因(丁丁老師),繼承了部分「敢動」原初的精神及改良了課程,在香港成立「稻田故事工作室」。

面對藝術教育這個大課題,何老師認為香港很多時把藝術及教育徹底分開,即舞蹈界會把藝術教育者排除於圈外,而教育界普遍不把入校舉行工作坊或自設舞蹈教室的藝術工作者當成教育人士一部分。但更大的問題是,兒童舞蹈教育一直被視為要向兒童灌輸舞蹈藝術,即便以現代舞為主題的教學,很多教室都重視教小孩舞步及技術,然而她希望做的卻是相反,不是教授藝術(Arts education),而是利用藝術來教育(Arts in education),當中最大的分別在於,她希望通過藝術、舞蹈這些工具,來讓小孩認識自己的身體,以及感知世界的事物,當然更重要是家人與小孩的關係及共同成長。然而香港的教育制度還是把藝術與學科分開,雖然近年有所改變,但藝術的功能性味道還是很濃。以致,她希望把台灣重視心靈的角度,稍稍傾向發展想像力及身體活動的層面,這樣香港的家長會較容易接受。例如她每次也舉一個例子來解釋「律動」,她以一支湯匙來比,她不是要學生模仿形狀,而是讓他們想想為何湯匙是圓形,如果是正方形三角形的話會如何?她又舉了一個更具體的例子,世界上花有千萬種類,但為何一般上課學生總是要張開雙手托頭來扮演?於是她把一大堆不同種類的花帶進教室,讓小孩及家長看看嗅嗅這些不同的花,並觸摸一下它們,好讓學生與花來互動。她有些家長甚至從來不知道某種花長這樣的。可以,她的教學重點是帶領學生想像利用身體為作媒介來認識及關心身邊的人與事,這種做法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就是沒有太多人會去做,而且當中有着很多心思,要小孩去想像,讓家長與小孩都動起來,特別是美感的發,又怎可能是容易?

至於如何將台灣的一套方法移植到香港,她從台灣拿來的「律動」有很多得參考的地方,但也不盡然可以照版搬來香港使用,始終我們要面對的是有着不同文化及教育背景的人群眾,她指出台灣人尤其是家長普遍比香港人有更多機會接觸藝術,政府及機構也大力支持,令藝術在普通社會中也被認同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自然容易融入教學之中。家長是否支持兒女學習舞蹈,及社會是否認可舞蹈專業,左右了家長是否願意讓子女去習舞的決定。台灣的舞蹈教育一直比其他華語地方走得更前,不論學業到成為專業的培訓也很充足,希望以舞蹈為事業的學生,以稱為「七年一貫」的方式,可以從高中一年開始到大學四年已修讀舞蹈,這令台灣對舞蹈作為一個事業有一個肯定。然而,即便因為雲門教室及其他兒童舞蹈學校的盛行,令幼兒在舞蹈方面有很多機會成長,但從小學到中學卻出現了斷層,至令家長在子女幼兒時期還是未有認真看待舞蹈,不過已比香港的好很多。在香港,一般家長更不會把舞蹈當成子女將來可發展的一個方向,在幼兒學習上少了一個動機,更少了一種對舞蹈的了解或重視。不過,當問及是否台灣的生態總比香港時,何老師卻不大認同,她深了一口氣便說︰「其實香港是很美麗的。」她形容台灣與香港人最大不同是,台灣人在經濟上始終走不上國際市場,令他們不用與世界有太多接觸,而造就了一種自給自足的安穩上,成年人是安穩,自然也想小孩是安定,以使他們不會期待小孩要做到什麼,只要開心去玩就是,但香港不同,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包括學習不同的教育體系,我們普遍比較上進,也使對小孩有一定的要求,但反過,也對教育小孩這件事上有更多的渴求,才令香港家長會不斷思考如何教好子女,是否真的要嬴在起跑線,還是讓子女有更多愉快的經驗才是重要?何老師正因這份「上進」,家長才願意接受「律動」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更重視親子的過程,雖然她坦言香港家長比較忙碌,但他們是很明白自己陪伴子女上課是多重要的事。而何老師也慢慢讓家長知道,小孩學習的是認識身體及通過舞蹈了解世界,那些以參與比賽為目標的教學,及至那些舞蹈節,反而對學生沒有幫助。她認為,在傳媒不斷標榜贏在起砲線的欲望時,香港家長現時分為兩個極端,一是埋首於這個追趕分數及灌塞大量知識給子女的家長,二是完全相反的對嚴密的課外活動不屑一顧,而希望子女有美滿的童年,多玩多體驗。何老師的「工作室」正好為後者給予一個認識藝術的窗口,來讓孩子有機地發展想像力及美感。

被問及為何不去租一個地方舉辦教室,何老師她看到不少以前的同學及同業也在外面有教室,然而因為香港租金高昂的問題,他們很多時心思必須放在營運場地上,而更有些為了交租,而逐漸把教案偏向家長的喜好上,例如舞蹈班同時某程度上具有托兒服務等,有點偏離「親子」的原意。她不希望自己只為地打工,以致主動與已擁有地方的社區中心、會堂合作,讓他們可供出地方,自己則付出教材,令心思可多放在學生及家長上,更重要是讓家長了解到所謂的親子不是家人把小孩掉給老師去教,而是要他們一起參與,讓家人更了解小孩。不過何老師直言要做到成功的親子藝術教育,需要有不同的藝術模式結合及安排,例如之前她參與一個舞蹈及社區發展的親子項目,帶上家人及子女去坪洲遊覽,一起觀看大自然,一起與不同的風景互動,這才是她想要的完整形態。

最後,何老師認為真正的舞蹈藝術教育,是需要同時教育學生、家長、老師三個方向,而有朝一日老師可以運用這些舞蹈教學工具,來滲入課堂之中,而不止是有獨立成章的變成一個舞蹈課的這條路。而最終目標還是讓學生對舞蹈,甚至對藝術沒有一種硬塞過來而討厭的感覺,而是在學業及生活上被滲入藝術元素,從而培養出美感,當然他們最後會變成入場觀看舞蹈演出的觀眾,就是最好的結果。

文章已刊於《Artplus》2017年8月

台長: 肥力 felixism
人氣(1,6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