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30 10:19:51| 人氣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度可能靠民營企業打敗中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度可能靠民營企業打敗中國!

亞洲兩大金磚的未來之戰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副教授黃亞生提出警示,如果中國再不協助民營企業發展,光靠外資,無法保證未來不被印度超越……

文/林孟儀、曾如瑩

七月八日,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副教授黃亞生應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與《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的邀請,抵台演講「中國與印度民營企業的躍升」。

黃亞生一直是探討中國與印度這場「龍象之爭」的知名國際學者,他於二○○三年七月與哈佛大學商學院印度裔教授韓太云(Tarun Khanna),在美國《外交政策》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醒目的文章《印度能超越中國嗎?》引起英、美媒體的報導,並掀起中國大陸網站上的諸多論戰。

延續《商業周刊》上半年製作金磚四國專題報導的熱潮,亞洲這兩大初醒的鄰國未來的優勝劣敗,使演講當天吸引了各界人士雲集,如群益集團董事長陳田文、兩岸共同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還出現新光投信董事長特助吳昕嬡、永豐餘集團策略整合中心協理何奕達等企業第三代出席聆聽。

黃亞生指出,印度基礎硬體建設差、文盲率高、又有階級種姓制度,使得吸引外資的能力遠不如中國。

但印度自一九九一年進行經濟改革,不靠外資,而在金融體系、法律制度上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雖然整體經濟發展數字不如中國,但是卻能培養出世界級且投資報酬率高的軟體公司。

政策獨厚外資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受阻

反觀中國,卻因政策與金融體系偏厚國營企業與外資,民營企業不能獲得充足的國內資金發展技術,無法進行產業升級,易淪為投機或低階製造業。黃亞生認為,只有靠內資幫助民營企業,中國未來才能保持領先於印度。以下為專訪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認為中國和印度競爭力最大的差異在哪裡?

黃亞生答(以下簡稱答):印度由於英國留下來的傳統,及一九九一年的經濟改革後,非常重視私人企業創業的環境。中國搞改革開放比印度早十幾年(中國在一九七八年開始改革),但主要著眼國有企業改革和外資開放,沒有重視民營企業的環境。

問: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國政府不重視民營企業?

答:從一個例子可以知道中國忽略民營企業的做法。二○○四年,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提出對私有投資者的產權保護,而外資企業卻在一九八二年便已獲得同樣的保護,兩者相差了十幾年!

再以中國官方資料來看,一九九八年,民營企業占中國總投資的一%都不到,二○○二年,民營企業占總投資一‧四%。但是,二○○三年中國的民營企業創造四千八百萬個就業機會,外資企業拿到的貸款是中國民營企業投資的好幾倍,但是在中國創造的就業機會也只有八百六十萬,還不及中國民營企業的五分之一。可見中國本土銀行明顯向外資傾斜。中國民營企業很難拿到官方貸款,因為國有銀行絕大部分貸款給國營企業,而且在中國,民間貸款的利率相當於官方的三、四倍。

一九八○年代,平均有二五%的民營企業獲得官方貸款,到了九○年代,平均只有一九%獲得官方的貸款。民營企業拿不到官方貸款,只能轉向民間貸款。依賴民間貸款有個缺點,只能辦一個小的企業,假設你要辦一間大規模、有技術性的公司,不可能只依賴民間貸款。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一流企業的原因。

軟體環境優越 印度民營企業進軍全球

問:那印度的情況呢?

答:投資需要資金,假設儲蓄率不高,便很難有投資,印度的儲蓄率只有中國的五○%,吸引到的外資也只有中國的一○%;可以說印度每年吸引的外資,還不如一個上海。雖然吸引外資不如中國,但印度對民營企業產權保護,金融體系對民營企業支持比中國強,這兩個關鍵環節上,印度超前中國。因此印度已經出現一些世界級公司。

如印度軟體公司Infosys,在一九八○年代成立,是由七個企業家共同創業,八○年代當公司只有十萬美元營收時,卻能向國內銀行獲得一百萬美元的貸款,擴大技術規模,到了一九九三年能在孟買股票市場上市,一九九九年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

中印的發展說明了,一個國家的發展不一定要靠外資,只要提供優越的軟體環境給民營企業,就可以讓經濟持續成長。如果中國再不幫助民營企業,印度可能超越中國,就不是問句,而是肯定句了!

問:所以你認為大陸政府把相當多的資源放在外資企業上?

答:他相當多的資源放在吸引外資上面,這個資源不光財政方面,還有政策方面的資源,比如說對外資企業實行稅收方面的政策,還有對審批土地、市場經營等等;很多對外資企業的條件,遠遠超過對民營企業的條件,前中國人大常務副委員長田紀雲也公開承認這個問題。

問:但中國政府優先照顧外資會不會是一種必要之惡?因為中國政府能藉由引進外資,刺激或利用外資扶持民營企業?

答:很多人認為我反對外資,我一點都不反對外資,我是反對一個國家對外資企業開放的同時,又不對國內最有效率的內資企業開放。我一直強調千萬不要限制外資,但應該想盡辦法提高內資企業的能力。我覺得外資九○年代快速進入中國,這樣的話使得很多地方政府不是那麼願意去依賴地方資本,因為他覺得靠外資就可以了。而印度正好相反,印度獲得的外資不多,所以迫使它們發展自己的民營企業。

問:從去年開始,大陸政府一直希望民營企業走出去,到香港上市,到海外籌資,你覺得這是大陸政府將發展民營企業的責任推給外資嗎?這是好是壞?

獨尊外資 卻不給內資同等機會

答:當然是不好的(提高音量)!因為任何的企業,依賴外來投資者,首先他對你不是非常瞭解,因為他投資你,是看在中國概念;「你是什麼企業」,他根本不關心。

你可能是很好的民營企業,旁邊是非常差的國營企業,同樣在香港或紐約上市,兩家受到的待遇完全一樣,外資只把你當中國的概念來看,他根本不做區分,但是你在國內上市就不一樣了,國內投資者對你非常了解。

問:所以您認為,中國企業到海外上市會模糊企業的價值?

答:你說的是正確的。你為什麼要靠外國人買你的股票,不靠浙江溫州的人買你的股票?我反對的是「僅」依賴外資,我一點都不反對依賴外資本身。例如青島啤酒,為何不賣給中國國內的民營企業家,或者是創造一個競爭市場,外國企業家可以買,國內企業家也可以買?最終還是外國企業家把青島啤酒給買去了。但現在一個民營企業要去買青島啤酒,這本身在政治上不允許的,這是「私有化」,引進外資就叫引進先進技術,即便外國資金本身也是私人企業!但我相信,外資能對國營企業做的改變,中國內的民營企業也能做。雇用專業經理人是很便宜的,但你出讓股權是永久的出讓,是很昂貴的。

開放民營競爭 中國產業才能加速升級

問:但今天開放內資,對外資會不會造成排擠的作用?把投資縫隙填補住了?

答:實際上,台灣中下游的企業,為什麼在中國做得這麼好呢?就是在中國,本來可以跟台灣企業競爭的民營企業沒有發展起來,缺乏資金,所以有一個巨大的空間就讓出來了,所以有很多外資企業包括台灣、香港和其他國家,在中國發現巨大的空間。

因此開放內資,第一個作用可能是排擠的,因為這個「縫」就填住了,但是這個問題不能狹隘的去看。如果發展中國民營企業,就會創造財富,創造財富後市場的量就會增加,增加產品的需求,這些需求由誰來滿足?還是外資企業去滿足。對外資來講可能只有宏觀的條件改善了,但也會幫助外資,我覺得只有這種情況下,才會比較理想。

問:若民營企業的環境不改善的話,中國的產業未來會變得怎麼樣?

答:民營企業還是會發展起來,但在一個很壞的環境下可能出現畸形的發展;像是會去搞一些短時間quick profit(快速獲利)的發展,變得比較投機,規模也做不大,只能生產低廉、低階的東西。

問:意思是,如果不好好發展民營企業,大陸將面臨產業無法升級的問題?

答:對,他就永遠不可能做,你說現在看到溫州很多鞋業,做到一定程度上,不是在升級。

他做什麼?他去轉業、去搞房地產,而不是說像日本、台灣的產業去做high end(高階)的東西。high end對資金產業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如果中國不改革的話,這種狀況就會繼續下去,產業就無法升級,中國現在已經面臨到這些問題。

這樣使得中國搞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卻無法產業升級,出現世界級一流的企業,真正進到國際體系裡去!

問:所以您認為大陸政府應該給民營企業更自由、更開放、更平等的環境,放手給市場?

答:對,總歸一句話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你要相信市場,相信民營企業,你給他一個環境他就可以生長,自由競爭,大家就不會在低等產品上競爭,自然會尋求比較高級技術上去把對手打敗,因為這就是競爭的手段!

台長: marco
人氣(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