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27 22:42:11| 人氣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為什麼我們反對媒體壟斷?媒體大亨面面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什麼我們反對媒體壟斷?媒體大亨面面觀

2012-12-28 06:19:05

本報訊



■陳莞欣、呂伊萱

傳媒交易案尚未平息,民間反媒體壟斷運動也持續延燒,在這波運動中,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反媒體壟斷?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理應負起報導事實、監督政府等職責。然而,媒體引導輿論的能力,也使之成為各方勢力競逐的場域。當特定資方壟斷媒體時,會產生何種後果?對此,他國媒體壟斷的案例,實可做為借鏡。下文將以跨國媒體大亨梅鐸與政媒雙棲的前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為例,說明媒體壟斷的惡果。

國際媒體大亨:新聞集團主席魯伯‧梅鐸
國際跨媒體企業「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總裁梅鐸(Rupert Murdoch)發跡於澳洲,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透過收購英、美、歐洲等地的媒體,逐步擴展其媒體王國。目前新聞集團總部位於紐約,市值7百億美元以上,是世界第二大的跨媒體集團。集團產業版圖囊括電影產業、電視產業、網站、衛星電視廣播、雜誌、報紙等出版業。
新聞集團旗下媒體中,知名度較高的包括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福斯新聞頻道、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s)、香港衛視(Star TV)、Channel V、澳洲版GQ、Vogue雜誌、英國《泰晤士報》、《太陽報》、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以及社群網站MySpace等。新聞集團事業版圖不僅橫跨數項產業,在英語語系數國皆有一定分量,擔任該集團主席的梅鐸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媒體大亨。

掌握媒體,就是掌握權力
在英國,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在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官邸),所有重大決策必須考量3個人的意見:首相、副首相和梅鐸。」善於經營媒體的梅鐸,也擅長經營與政界的關係。在1980年代,梅鐸與保守黨關係交好,在當時保守黨黨魁佘契爾夫人的支持下,梅鐸成功通過國會和行政機關的審查,收購《泰晤士報》,並握有英國40%的媒體。而為了回報佘契爾,梅鐸也在80年代積極支持佘契爾所信奉的新保守主義政策,並開除反對佘契爾夫人的《泰晤士報》總編輯。
1997年,梅鐸改變政治立場,轉為支持出身工黨的布萊爾,甚至在旗下媒體《太陽報》頭版刊登「太陽報支持布萊爾」字句。在布萊爾任內,梅鐸對英國政策有重大的影響力,例如布萊爾在出兵伊拉克前,就曾三度打電話向徵詢梅鐸意見。而為回報梅鐸在選舉期間的支持,布萊爾也在2003年通過非歐盟籍的個人也可購買英國商業媒體的法案,為梅鐸解套。而現任英國首相卡麥隆,也與梅鐸愛將、前世界新聞報、太陽報總編輯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往來甚密,更曾雇用前世界新聞報總編輯庫爾森(Andy Coulson)任職公部門。

買下反對者:進軍中國市場
2007年,梅鐸收購美國道瓊公司,正式入主美國第二大報華爾街日報。在梅鐸買下道瓊之前,道瓊內部股東即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擔心梅鐸可能干預華爾街日報的編輯業務。論者認為,梅鐸之所以買下聲譽卓越的華爾街日報,用意除了提升他的個人聲望外,也意在討好中國當局,開拓中國大陸市場。
華爾街日報過去長期關注中國人權議題,曾以報導工業發展在中國大陸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獲得普立茲獎。對中國大陸當局而言,梅鐸接手華爾街日報,自然可減少該報對中國不利的報導。在收購華爾街日報前,梅鐸也曾為了取得香港衛視在中國大陸的落地權而將BBC新聞自該台撤下,理由是BBC常播報關於六四事件的相關畫面。他也曾因擔心激怒中國,拒絕旗下出版社發行前香港總督派頓的回憶錄。

「最卑微的一天」:《世界新聞報》竊聽風暴
儘管在政界呼風喚雨,梅鐸的媒體王國也有受到威脅的一天。2011年,英國獨立媒體《衛報》爆出梅鐸所擁有的《世界新聞報》在2002年雇用私家偵探竊聽凶殺案遇害人,13歲少女米莉桃樂(Milly Dowler)的電話語音信箱。為了持續竊聽桃樂的電話,私家偵探甚至刪除信箱內已爆滿的留言,讓外界誤以為桃樂還在世,嚴重影響警方辦案。事發之後,梅鐸關閉了具168年歷史的世界新聞報,原本計畫併購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的計畫也因此胎死腹中。

▲前往英格蘭西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觀看馬賽的新聞集團執行長梅鐸(Rupert Murdoch),圖攝於2010年3月18日。

儘管如此,隨著竊聽案風暴逐漸平息,後來在股東大會上,僅有5%的投資人在反對梅鐸續任主席兼執行長,多數股東仍持續支持梅鐸和他的兩個兒子拉克蘭(Lachlan)和詹姆士(James)續任董事會成員。梅鐸雖為竊聽案的醜聞付出一定的代價,其身為媒體大亨的地位卻仍難以撼動,他所擁有的新聞集團,也正計畫持續擴張版圖。

義大利前總理貝魯斯柯尼
義大利前總理貝魯斯柯尼(Berlusconi)是義大利中右翼的義大利力量黨創始人,三度擔任義大利總理,去年11月因無法化解國家債務危機而下台。貝魯斯柯尼不僅在政壇權傾一時,同時他也掌控著義大利的媒體,政媒雙棲使他在義大利無往不利,他的媒體成為他的化妝師,為他塑造愛家親民的形象,封鎖對他不利的消息,因此成為他在政壇上最有效的宣傳工具,使義大利人民長期對這個政權沒有反抗之意。
貝魯斯柯尼經營米蘭地產起家,累積金權資本後,在1980年成立義大利第一家全國性的私人商營電視台Canale 5,並隨後再添兩個頻道Italia 1和Rete 4,這3家電視台的內容充滿感官刺激,以八卦、娛樂、衝突、女性等吸引觀眾目光,使貝魯斯柯尼的事業更上層樓,他又陸續在全歐洲收購媒體,媒體版圖擴及法國、德國、西班牙,並在1989年收購義大利最大的出版商la Mondadori,也控制了最重要的報紙《新聞報》(Il Giornale),還擁有許多雜誌。1994年成立政黨跨足政界之後,他的媒體王國使他成為真正的無冕之王,成為一代政治明星。

▲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出席在羅馬舉辦的右翼青年黨派會議,圖攝於2009年9月9日。

英國《衛報》曾刊載一篇來自英國傳播學者布列維尼(Benedetta Brevini)的評論,文中指出,貝魯斯柯尼的媒體王國使義大利的權力與媒體完全糾纏結合在一起。貝魯斯柯尼掌權時甚至牢牢控制義大利的公共電視RAI,他不停利用媒體批評那些調查他違反案件的司法人員,他要求其他企業主抽掉那些反對媒體的廣告,他的媒體從不報導示威活動,他的媒體王國即使被義大利法庭判定違憲壟斷,在政府不動作的狀況下也沒受任何制裁。
跨媒體的壟斷勢力使他無法無天,腐蝕了義大利公民的公共言論空間,使得公眾對於公共事務產生集體無能的現象。布列維尼的結論指出:「義大利民主的危機出在貝魯斯柯尼的違憲媒體帝國,和他那個有效率卻不受挑戰的宣傳機器。」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媒體具有形塑言論走向的功能,當特定人士握有了多數媒體,不僅對言論多元化有不利的影響,更可能使媒體成為為資本家利益服務的政治工具,失去它監督當權者、為公民社會發聲的能力。因此,反媒體壟斷不僅是為了確保媒體能盡責行使社會公器的職權,不致為資本家的私人利益所破壞,更是為了保障言論自由的存在以及社會大眾知的權利。(傳播學生鬥陣責任編輯)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

台長: 陳小花
人氣(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