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11 22:44:51| 人氣52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四組報告:蕭紅的小說"家族以外的人"(請先讀小說,會問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說報告組員:
犯防一 吳梓豪 犯防一黃慧珍 犯防一 嚴瑋傑 歷史一 李俊堅


蕭紅

一. 生平: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黑龍江呼蘭縣人,幼年母親過世。蕭紅為三十年代嶄露頭角的女作家,以描寫東北農村生活著稱。用筆名田娣、悄吟、蕭紅等。曾笔名萧红始用于其成名作《生死场》,与萧军合称“二萧”,据说取其“小小红军”之筆名蕭紅始用於其成名作《生死場》,與蕭軍合稱“二蕭”,據說取其“小小紅軍”之意。1927年就讀於哈爾濱市第一女中,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1930年為反抗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而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與蕭軍結婚,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抗日活動。1933年以悄吟的署名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先生的幫助與支持下,1935年以成名作品《生死場》而蜚聲文壇。她的作品文笔细腻、深刻,乡土气息浓烈,为读者展现了一帧东北社会多彩多姿的风俗画。萧红1940——1941年生活于香港,此段被视为其重要的创作期,最后又病逝于港,因此,她的作品在港澳及海外深具影响力。曾用笔名悄吟、萧红等。1940--1941年生活於香港,此段被視為其重要的創作期。1942年,病逝於香港,時年31歲。因此,她的作品在港澳及海外深具影響力。蕭紅在1933年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裡,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頗富才情的具有鲜明藝術個性和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而她的英年早逝,是文壇之重大損失。黑暗的社會,把這位畢生追求理想、才華過人的女作家吞噬了。


二.作品及其成就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個天才的短命女作家。她的一生顛沛流離、短促悲涼的生命,飽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獨和痛苦。留下了卷帙可觀、風格獨特的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蕭紅創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藝術感覺力和藝術表現力。她凭借女性纖細敏銳的藝術感悟能力,捕捉情感記憶中富有韵致的人事景物,抒寫現實的人生和自我的情懷。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均無不灌注了性靈智慧的生氣,仿佛從心底流淌出的歌,詩意蘊藉、凄美動人。其中尤以小說的藝術成就最高,最具内在的意蘊與生命的質感。

在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十一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在她短短九年的創作生涯(從1933年5月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算起)中,共出版過十一部集子:《跋涉》、《生死場》、《商市街》、《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和《馬伯樂》,創作總字數近百萬字,顯示了不可多得的藝術才情和創作生命力。 早在三十年代,萧红就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2】早在三十年代,蕭紅就被魯迅稱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對於這位“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研究,幾十年來,卻經歷了一個冷熱變換、褒貶不一的漫長過程。 1935年,萧红发表其成名作《生死场》时,鲁迅和胡风曾分别为之作序和跋,这“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由此萧红蜚声文坛。1935年,蕭紅發表其成名作《生死場》,魯迅和胡風曾分別為之作序,這“給上海文壇一個不小的新奇和驚動”,由此蕭紅蜚聲文壇。

可是随后的《呼兰河传》与《马伯乐》,却给批评界带来难堪的沉默与惊诧。可是隨後的《呼蘭河傳》與《馬伯樂》,卻給批評界帶來難堪的沉默與驚詫。 于是,人们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期,试图作分别的描述和评价。 於是,人們將其創作分為前後兩期,試圖作分別的描述和評價。 建国后,在“左”倾思想干扰下,萧红研究一度成为空白,只是到新时期,萧红和她的创作才成为海内外一个研究的热点。建國後,在“左”傾思想干擾下,蕭紅研究一度成為空白,只是到新時期,蕭紅和她的創作才成為海內外一個研究的熱點。

研究者習慣於以左翼文學的標準來考察評價蕭紅的文學創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對於《生死場》的評價,幾乎都是從“抗日文學”這一角度加以肯定,譽之為“最早出現的抗日小說”,以致不少現代文學史稿本乾脆將蕭紅表述為“抗日愛國女作家”。


三.著作特色

蕭紅是一位體驗型、情緒型的極富才華的現代女作家。 她仅以三十一岁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的生命,留下了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文筆細膩、深刻,鄉土氣息濃烈,為讀者展現了一幀東北社會多彩多姿的風俗畫。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她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四.作品風格: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

蕭紅的作品自傳性很强,溶進了其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緒記憶。而,她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她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從而促進了現代小說觀念的更新,使小說取得另一種特殊意義的存在。 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蕭紅小說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的文體風格在我國現代文壇上獨占一隅,構築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

蕭紅的小說重點運用了第一人稱的”我”的限制叙制叙述角度 。小說中的”我”,實際上都有作家自己在不同時期的影子,作品中的”我”決非是强加旁觀者和局外人 ,而是作為小說中的一個角色 ,作為生活的見證人而存在 。正是身一人稱叙述角度的運用 ,給蕭紅小說带來了强烈的情感效果;而且這種角度所持有的叙事功能 ,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內容含量 。讀者在叙述者真誠親切的娓娓而談中易於產生一種藝術的共鳴和認 ,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而在無形中得到了加强。
  在蕭紅對於第一人稱的叙事角度的運用中 ,兒童視角作為中個顯著的特徵

,給她的小說带來了特殊的審美效果。在這類作品中 ,作者是從一個未諳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的心理視角來作出情感評價的 ,所以常常故意舉重若輕

,大事小言甚至言不及意 。這樣 ,由這種心理視角所作出的情感評價 ,與作品的客觀傾向之間就形成一定的暌離,於是出現了藝術的反諷 ,既增加了作品的心理情感容量 ,也增加了作品內部的張力 。



五.蕭紅小說的悲劇意蘊

蕭紅是背負着沉重的人生枷鎖走上文壇的。她短暫的一生“盡遭白眼冷遇”,受盡了家庭、社會、個人的屈辱磨難。這樣的個人經歷加劇了她的悲劇感启人生懮患,所以她筆下的故事大都是滿含苦難的悲劇故事,表現了她對人生的總體感受。蕭紅寫自我卻能超越自我 ,不局限於自憐自哀 ,而是以自己悲劇的生命體驗 ,以一個現化人的眼光,冷静地觀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環境 ,揭露和批判國民的劣根性 ,打寫著人生的悲劇 、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 。蕭紅的小說 ,在感情的流動中潛藏著她對我們這個民族、對人性和人類生存的一種通達的卻又是無可奈何的慨嘆 ,潛藏著她那難以言說的對人生 、對歷史的蒼涼感 。然而這種慨嘆和蒼涼之感又不僅僅是她個人 ,而昃超越自我屬於時代的,這就使蕭紅小說的悲劇意蘊有了普遍的意義 。



六.各段大意

第一大段
由有二伯和小女孩的對話當中點出有二伯身為家庭以外的人的不平等待遇與憤慨。之後又描寫到小女孩因偷東西被媽媽發現,然後被媽媽責罰,後來他向有二伯訴苦的同時顯現出了他和有二伯的深厚情感。
後來有一天小女孩偷了自家的鵝蛋分給他的朋友們,事後東窗事發他就此受到責罰,因為這次的責罰,他對有二伯非常忿忿不平,但不久後他們又恢復了往日的情誼。
時間進行到了秋末,小女孩因好奇所以跑到了棚頂上去,剛開始他看到一個小木箱,但他發現他打不開所以把它擱在一旁,之後他又繼續探索著終於讓他找到了個黑棗罐,但在他找到黑棗罐的同時,他發現了有二伯正在開那個小木箱。自此事件後,小女孩發現了有二伯會偷東西那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二大段:
描述小女孩因尿褲子被媽媽打,而爬上樹,這時有二伯路過,原本要幫小女孩的媽媽把她抓下樹,小女孩在驚嚇之餘本來要將有二伯偷東西的事情拱出來,有二伯便改成好言相勸,答應帶她去公園玩。隔天早晨,當小女孩問起去公園的事情時,有二伯又打算敷衍了事,最後還是坳不過小女孩就帶她去了。一路上,作者透過有二伯對小女孩漠不關心的態度,表現出有二伯並不是真心的。小女孩想去馬戲團看大象,有二伯卻逕自走到看戲棚聽戲,後來小女還賴在馬戲團前不走一定要看大象,然後有二伯卻說是要買票,藉由兩人之間的對話可以知道有二伯有賭博的習慣,回家前有二伯替小女孩抽了些糖,同時道出了有二伯不識字。

第三段說到他看到有二伯第二次偷東西,第四段描寫他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偷東西,兩次有二伯一次是恐懼害怕,一次是沒有害怕的感覺。

第四段還寫說有二伯不吃羊肉的原因,以及他終於把對楊安的不滿說出來,對他懦弱的個性,有個突破。接下來的第五段,他開始便的一直唸,從小東西唸到大東西,最後,甚至和家裡的人吵起架來,第六段,有二伯身體開始漸漸衰弱,而他也有了想離開的念頭,但他在外面根本沒家,起最後還和小女孩述說了一謝少年時候的事,最後一段,以小女孩上學,有二伯呼應第六段稱不過春天,已經死亡作為結尾。



《家族以外的人》

一.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優秀的散文,寫的是蕭紅童年時代的熟人有二伯,此人是她家的遠親,又是她家的老僱工。 作者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怯懦又固执、懒惰,处境既可笑又可怜,有点类似阿Q又与阿Q有明显不同的北方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怯懦又固執、懶惰,處境既可笑又可憐,有點類似阿Q又與阿Q有明顯不同的北方貧苦農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通过自己的观察,连缀起一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活画出一个饱经沧桑、孤苦无依的善良老人有二伯,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通過自己的觀察,連綴起一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生活細節,活畫出一個飽經滄桑、孤苦無依的善良老人有二伯,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家族以外的人》通过過兒童的觀察來反映生活,情真意切地描述了有二伯晚年的不幸遭遇。善良的有二伯是蕭紅的堂伯父,因為貧困與無能,處境甚至不如外姓長工,作品相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虚偽性和殘酷性。蕭紅在表現貧苦的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時,總是格外動情,這大約跟她自身孤苦的身世有密切的關係。她不是以憐憫的態度去描寫他們的,而是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身份去體察、感受,流淌在作品中的不僅有深切同情的暖流,而且有真誠的感情之泉。


二.讀後心得  

  再看完了蕭紅《家族以外的人》以後,我深深的認同魯迅,魯迅視她為30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一點也不為過,在當時民國初年一個極為動亂的時代,女性的地位還很卑微,但她卻以一個調皮小女孩為第一人稱,寫出這篇小說,且調皮小女孩的母親似乎是管理佳里大小事務的頭頭,無論是廚房的工頭、小女孩那辛勤工作的二伯,都得乖乖聽從她的話,如果有違背她的意思,那後果可不堪設想。以二伯的例子就明顯可知了。

  文章一開頭就以調皮小女孩被嚴厲管教為開場,一般來說,調皮的、到處跑來跑去、愛玩的,應該是小男生;而文靜的、乖巧的,應該是小女孩。但作者卻跳脫世俗的觀念,以不同一般的方式寫出這篇文章,似乎是要提升女性的地位,女孩的調皮與活力映襯出了她二伯的沉靜、孤獨、和後來的悲慘。整篇文章所強調的是在這麼個大家族哩,只有被認定為室家族內的人才有一定的地位,看看小女孩,三天兩頭惹媽媽生氣,雖然每次都被教訓,但關係依然是親密的母女,所以小女孩才敢一天到晚搗蛋,反之看看二伯,雖然它有犯了些錯,但她也是有心勤的工作,卻沒得到好言或好臉色相待,卻因為他被認定為家族以外的人,而犯了錯一被抓到就是全身傷,到最後的消失……

  在當時那時代,一個家族的團結是很重要的,到處都是一間間的三或四合院,就是明顯的把家族區隔開來,只有是家族以內的人才能被真誠的對待和受到好的照顧,這也不能怪那時的人們,在這麼個動亂的時代,能夠有力把自家人照顧好、保護好,就已經是一見不得了的事了,在外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人事大有人在阿!所以那時的大家族才會一直被記到現在。


此篇小說,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去測寫一個家族裡面,一個晚年無工作能力的有二伯,說明其和家族裡人的關係。說明一個家族以外的人,在家中地位低落,和小女孩的吵鬧形成對比,一個家族以外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被尊重,不過因為寄人籬下,也只能默默承受。

小女孩看到有二伯三次偷東西,但卻都沒有說出來,應該是小女孩跟有二伯有種奇怪的平衡關係,兩個人皆有偷東西被對方發現,但也可能是小女孩在這個家中,只有對有二伯最熟悉,他可能不希望有二伯離開,其中部分段落可看見小女孩和有二伯的感情。

此篇小說,以小女孩角度去描寫有二伯,說明他如何被家裡人孤立,說明了傳統社會家族重視家族關係,對於外來的人,有很強的辨別及區別,連楊安這個廚師在家中地位都比他高,說明傳統社會有用的人也比較受重視。但有二伯的懦弱還是看的出來,裡面只和並不是家族裡的人吵架,且罵東西,都是罵花草樹木或無意義的東西,說明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52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犯防系 嚴暐傑 吳梓豪
第四組小組報告
蕭紅小說《家族以外的人》
組員:犯防系 嚴暐傑 吳梓豪 黃慧珍 歷史系 李俊堅

作者----蕭紅

一. 作者生平: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黑龍江呼蘭縣人,幼年母親過世。蕭紅為三十年代嶄露頭角的女作家,以描寫東北農村生活著稱。用筆名田娣、悄吟、蕭紅等。曾筆名蕭紅始用於其成名作《生死場》,與蕭軍合稱“二蕭”,據說取其“小小紅軍”之意。1927年就讀於哈爾濱市第一女中,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1930年為反抗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而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與蕭軍結婚,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抗日活動。1933年以悄吟的署名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先生的幫助與支持下,1935年以成名作品《生死場》而蜚聲文壇。1940--1941年生活於香港,此段被視為其重要的創作期。1942年,病逝於香港,時年31歲。因此,她的作品在港澳及海外深具影響力。蕭紅在1933年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裡,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頗富才情的具有鲜明藝術個性和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而她的英年早逝,是文壇之重大損失。黑暗的社會,把這位畢生追求理想、才華過人的女作家吞噬了。






二.作品及其成就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個天才的短命女作家。她的一生顛沛流離、短促悲涼的生命,飽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獨和痛苦。留下了卷帙可觀、風格獨特的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蕭紅創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藝術感覺力和藝術表現力。她凭借女性纖細敏銳的藝術感悟能力,捕捉情感記憶中富有韵致的人事景物,抒寫現實的人生和自我的情懷。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均無不灌注了性靈智慧的生氣,仿佛從心底流淌出的歌,詩意蘊藉、凄美動人。其中尤以小說的藝術成就最高,最具内在的意蘊與生命的質感。

在她短短九年的創作生涯(從1933年5月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算起)中,共出版過十一部集子:《跋涉》、《生死場》、《商市街》、《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和《馬伯樂》,創作總字數近百萬字,顯示了不可多得的藝術才情和創作生命力。 早在三十年代,蕭紅就被魯迅稱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對於這位“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研究,幾十年來,卻經歷了一個冷熱變換、褒貶不一的漫長過程。 1935年,蕭紅發表其成名作《生死場》,魯迅和胡風曾分別為之作序,這“給上海文壇一個不小的新奇和驚動”,由此蕭紅蜚聲文壇。

可是隨後的《呼蘭河傳》與《馬伯樂》,卻給批評界帶來難堪的沉默與驚詫。 於是,人們將其創作分為前後兩期,試圖作分別的描述和評價。 建國後,在“左”傾思想干擾下,蕭紅研究一度成為空白,只是到新時期,蕭紅和她的創作才成為海內外一個研究的熱點。

蕭紅的命運是不幸。孤寂痛苦的童年,漂泊無定的流浪生涯,一再受挫的感情生活,貧困和疾患造成的身心折磨,都使她受盡煎熬;

蕭紅又是有幸的:她在文學的道路上起步不久便有了知音者,在她奮力攀登之時就得到了新文學旗手鲁迅的親自提携與栽培,其後左翼文壇對她一直關懷有加,使她的創作在短短的幾年間獲得了迅足的進展。

研究者習慣於以左翼文學的標準來考察評價蕭紅的文學創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對於《生死場》的評價,幾乎都是從“抗日文學”這一角度加以肯定,譽之為“最早出現的抗日小說”,以致不少現代文學史稿本乾脆將蕭紅表述為“抗日愛國女作家”。


三.著作特色

蕭紅是一位體驗型、情緒型的極富才華的現代女作家。 她的作品文筆細膩、深刻,鄉土氣息濃烈,為讀者展現了一幀東北社會多彩多姿的風俗畫。 她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四.作品風格:

蕭紅的作品自傳性很强,溶進了其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緒記憶。而,她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她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從而促進了現代小說觀念的更新,使小說取得另一種特殊意義的存在。 蕭紅小說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的文體風格在我國現代文壇上獨占一隅,構築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
蕭紅的小說重點運用了第一人稱的”我”的限制叙制叙述角度 。小說中的”我”,實際上都有作家自己在不同時期的影子 ,作品中的”我”決非是强加旁觀者和局外人 ,而是作為小說中的一個角色 ,作為生活的見證人而存在 。正是身一人稱叙述角度的運用 ,給蕭紅小說带來了强烈的情感效果 ;而且這種角度所持有的叙事功能 ,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內容含量 。讀者在叙述者真誠親切的娓娓而談中易於產生一種藝術的共鳴和認 ,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而在無形中得到了加强 。
  在蕭紅對於第一人稱的叙事角度的運用中 ,兒童視角作為中個顯著的特徵
,給她的小說带來了特殊的審美效果 。在這類作品中 ,作者是從一個未諳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的心理視角來作出情感評價的 ,所以常常故意舉重若輕
,大事小言甚至言不及意 。這樣 ,由這種心理視角所作出的情感評價 ,與作品的客觀傾向之間就形成一定的暌離 ,於是出現了藝術的反諷 ,既增加了作品的心理情感容量 ,也增加了作品內部的張力 。

五.蕭紅小說的悲劇意蘊

蕭紅是背負着沉重的人生枷鎖走上文壇的。她短暫的一生“盡遭白眼冷遇”,受盡了家庭、社會、個人的屈辱磨難。這樣的個人經歷加劇了她的悲劇感启人生懮患,所以她筆下的故事大都是滿含苦難的悲劇故事,表現了她對人生的總體感受。蕭紅寫自我卻能超越自我 ,不局限於自憐自哀 ,而是以自己悲劇的生命體驗 ,以一個現化人的眼光 ,冷静地觀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環境 ,揭露和批判國民的劣根性 ,打寫著人生的悲劇 、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 。蕭紅的小說 ,在感情的流動中潛藏著她對我們這個民族 、對人性和人類生存的一種通達的卻又是無可奈何的慨嘆 ,潛藏著她那難以言說的對人生 、對歷史的蒼涼感 。然而這種慨嘆和蒼涼之感又不僅僅是她個人 ,而昃超越自我屬於時代的 ,這就使蕭紅小說的悲劇意蘊有了普遍的意義 。



《家族以外的人》小說

一.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優秀的散文,寫的是蕭紅童年時代的熟人有二伯,此人是她家的遠親,又是她家的老僱工。 作者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怯懦又固執、懶惰,處境既可笑又可憐,有點類似阿Q又與阿Q有明顯不同的北方貧苦農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通過自己的觀察,連綴起一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生活細節,活畫出一個飽經滄桑、孤苦無依的善良老人有二伯,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家族以外的人》通过過兒童的觀察來反映生活,情真意切地描述了有二伯晚年的不幸遭遇。善良的有二伯是蕭紅的堂伯父,因為貧困與無能,處境甚至不如外姓長工,作品相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虚偽性和殘酷性。蕭紅在表現貧苦的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時,總是格外動情,這大約跟她自身孤苦的身世有密切的關係。她不是以憐憫的態度去描寫他們的,而是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身份去體察、感受,流淌在作品中的不僅有深切同情的暖流,而且有真誠的感情之泉。

1.分段討論
第一大段
由有二伯和小女孩的對話當中點出有二伯身為家庭以外的人的不平等待遇與憤慨。之後又描寫到小女孩因偷東西被媽媽發現,然後被媽媽責罰,後來他向有二伯訴苦的同時顯現出了他和有二伯的深厚情感。
後來有一天小女孩偷了自家的鵝蛋分給他的朋友們,事後東窗事發他就此受到責罰,因為這次的責罰,他對有二伯非常忿忿不平,但不久後他們又恢復了往日的情誼。
時間進行到了秋末,小女孩因好奇所以跑到了棚頂上去,剛開始他看到一個小木箱,但他發現他打不開所以把它擱在一旁,之後他又繼續探索著終於讓他找到了個黑棗罐,但在他找到黑棗罐的同時,他發現了有二伯正在開那個小木箱。自此事件後,小女孩發現了有二伯會偷東西那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二大段:
描述小女孩因尿褲子被媽媽打,而爬上樹,這時有二伯路過,原本要幫小女孩的媽媽把她抓下樹,小女孩在驚嚇之餘本來要將有二伯偷東西的事情拱出來,有二伯便改成好言相勸,答應帶她去公園玩。隔天早晨,當小女孩問起去公園的事情時,有二伯又打算敷衍了事,最後還是坳不過小女孩就帶她去了。一路上,作者透過有二伯對小女孩漠不關心的態度,表現出有二伯並不是真心的。小女孩想去馬戲團看大象,有二伯卻逕自走到看戲棚聽戲,後來小女還賴在馬戲團前不走一定要看大象,然後有二伯卻說是要買票,藉由兩人之間的對話可以知道有二伯有賭博的習慣,回家前有二伯替小女孩抽了些糖,同時道出了有二伯不識字。
第三段大段:
說到他看到有二伯第二次偷東西,第四段描寫他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偷東西,兩次有二伯一次是恐懼害怕,一次是沒有害怕的感覺。
第四段大段:
還寫說有二伯不吃羊肉的原因,以及他終於把對楊安的不滿說出來,對他懦弱的個性,有個突破。接下來的第五段,他開始便的一直唸,從小東西唸到大東西,最後,甚至和家裡的人吵起架來,第六段,有二伯身體開始漸漸衰弱,而他也有了想離開的念頭,但他在外面根本沒家,起最後還和小女孩述說了一謝少年時候的事,最後一段,以小女孩上學,有二伯呼應第六段稱不過春天,已經死亡作為結尾。


二.讀後心得
  
  再看完了蕭紅《家族以外的人》以後,我深深的認同魯迅,魯迅視她為30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一點也不為過,在當時民國初年一個極為動亂的時代,女性的地位還很卑微,但她卻以一個調皮小女孩為第一人稱,寫出這篇小說,且調皮小女孩的母親似乎是管理佳里大小事務的頭頭,無論是廚房的工頭、小女孩那辛勤工作的二伯,都得乖乖聽從她的話,如果有違背她的意思,那後果可不堪設想。以二伯的例子就明顯可知了。
  文章一開頭就以調皮小女孩被嚴厲管教為開場,一般來說,調皮的、到處跑來跑去、愛玩的,應該是小男生;而文靜的、乖巧的,應該是小女孩。但作者卻跳脫世俗的觀念,以不同一般的方式寫出這篇文章,似乎是要提升女性的地位,女孩的調皮與活力映襯出了她二伯的沉靜、孤獨、和後來的悲慘。整篇文章所強調的是在這麼個大家族哩,只有被認定為室家族內的人才有一定的地位,看看小女孩,三天兩頭惹媽媽生氣,雖然每次都被教訓,但關係依然是親密的母女,所以小女孩才敢一天到晚搗蛋,反之看看二伯,雖然它有犯了些錯,但她也是有心勤的工作,卻沒得到好言或好臉色相待,卻因為他被認定為家族以外的人,而犯了錯一被抓到就是全身傷,到最後的消失……
  在當時那時代,一個家族的團結是很重要的,到處都是一間間的三或四合院,就是明顯的把家族區隔開來,只有是家族以內的人才能被真誠的對待和受到好的照顧,這也不能怪那時的人們,在這麼個動亂的時代,能夠有力把自家人照顧好、保護好,就已經是一見不得了的事了,在外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人事大有人在阿!所以那時的大家族才會一直被記到現在。
2007-12-12 16:55: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