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17 07:27:20| 人氣72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一組報告:茅盾小說"春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介紹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致入微的筆風。他十歲喪父。?#92;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与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党,下廣州參加國民党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党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于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舖子》、《春蚕》。抗戰時期,輾轉于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建國之后,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并任全國政協?⑤D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于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于70年代并未經最后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与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种更偏于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于世。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种“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后現代派的作品与評論,并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蕩干淨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构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裡。





作品分析
茅盾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是《林家舖子》和《春蠶》,它們都寫於他創作《子夜》的同一年。茅盾在《子夜》的《後記》中說:「我的原定計劃比現在寫成的還要大?#92;多。例如農村的經濟情形,小市鎮居民的意識形態,……我本來都打算連銷到現在這本書的總結構這內;又如書中已經描寫到的幾個小結構,本也打算還要發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為今夏的酷熱損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馬馬虎虎割棄了,因而本書就成為現在的樣子——偏重於都市生活的描寫。」由此可以知道,以小市鎮和農村生活為描寫對像的《林家舖子》和《春蠶》,正是作家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原來計劃的一部分,同樣是黎明之前的舊中國社會生活的真切寫照。《林家舖子》和《春蠶》描寫的都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後的動亂生活。「一二八」後,茅盾曾經回到故鄉小住。在那裡,他親眼看到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魔爪,已經將農村經濟推入破產的境地,帝國主義軍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潰。原先曾經是相當富庶的江南農村及小市鎮,呈現出一片蕭條的淒慘景象。這些都給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由此孕育了《林家舖子》和《春蠶》等作品的藝術構思。《春蠶》它是以江南農村為背景的。它通過農民?捖q寶一家人蠶花豐收,而生活卻更困苦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舊中國農民須在年成豐收之外,去另找真正的出路。作者所描述的是一個戰爭時代下的農村,「這些女人和孩子們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臉色……他們都只吃個半飽……實在他們的情形比叫化子不了多少……他們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雖然他們都負了天天在增大的債,可是他們簡單的頭腦老是這麼想:只要蠶花熟,就好了!他們想像到一個月以後那些綠油油的桑葉就會變成雪的的繭子,於是又變成叮叮噹噹響的洋錢,他們雖然肚子裡餓得咕咕地叫,卻也忍不住要笑。」 而老通寶是整個老時代下的產物,認為他們之所以會如此的貧困,全都是外國人所害和遭到怪力亂神所害,他總覺得守著那一塊塊的的桑田,把一隻隻的蠶養的白白胖胖的,那麼家裡所背負的債務,就會在蠶繭破俑而出那天,那雪白的蠶繭好比銀子一般,會把所有的飢餓通通消除。開始的重點是鋪陳在天氣比較不一樣。”真是天也變了”,同樣的一個天,不一樣的光景。窮苦加上戰亂,各地民生疾苦,連第二手的絲繭廠都面臨關門的危機。但老通寶不一樣,他碰過有這樣的氣候經驗,他知道才得清明邊,天就如此熱會有不一樣的收成。從內容來說,一開始陳述江南地區寫真的景象,也稍微勾勒出老通寶的形象,就像早期的台灣農夫,辛苦耕耘,靠著經驗,可探出未來的光景!但接下來馬上敘述老通寶家族其實也是有風光過的時期,如果一直都是繁盛時期,這故事也沒話講。當時的環境列強入侵,毒品也隨著讓中國某部分人變成東亞病夫,老通寶一村可窺見一斑。有了錢卻不會守成,較沒有現代人永續經營的觀念!農村破產到此時還看太不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天氣的關係,還有小溪旁女人群的喧嘩。他們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所以在這是看見對未來的希望,隨然是動亂時代,但是村裡還是保有積極的心,幻想著下一期就可以拿到白花花的大洋,所以此時的負債不是債,此時的債給了村裡的人一個辛勤工作的動力!


在更下去,真實呈現更多農村的問題!騷貨與辣花,在這教育比較不普及的地方,話就你來我往的,一句一句的在小溪兩旁飛來梭去,在這裡顯現的感到特別刺激。讀者再這時都會想要忍不住插入一句話,或是立場就站在某人那邊,融入小說劇情之中,小說的魅力就會這樣繼續蔓延下去!之後騷貨家的寶寶出火,心裡就會想說好阿!發生這現象,全村就恐慌,大家都不敢與出火家人有任何接觸,甚至交談,這看出一個現象,農村的人會不顧一切想要讓自己有好收成,發展出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或迷信,他們相信命運和鬼神,虔誠地遵守,也會不計一切養活寶寶!一切的一切在大豐收之後,緊張的快樂歡喜釋放。,「谷賤傷農、豐收成災」這種畸形的卻又是普遍發生的事實使農民在難得的歡樂中一下子墮入絕望的境地,就在這樣一個經濟崩潰席捲整個中國、人心惶恐不安的嚴重時刻。雖然取得了多年未有的蠶繭豐收,但是豐收給他們帶來的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多的貧困和災難:「因為春蠶熟,老通寶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債」!


作者營造出整個村子期待豐收的情景,全都忙碌的準備著收蠶繭的日子,就像是一個迎神的祭典一般,一點都馬虎不得,他們真切的盼望著這一次的豐收,能將所有生活上的問題迎刃而解,並砸下了畢生的積蓄,欠下大筆的債務,把後半輩子的幸福,一次都賭在這一次的收成上。當然,老通寶一家也是這麼想著,遵循著從以前就留下的傳統,沒有一絲ㄧ毫的不敬(當然不包括阿多)整理著收成要用的農具,然而,當希望變成了失望,一切美好的願景想望都將幻滅。


這一年,不像前年的荒收,是個豐收的好年,這景象連老通寶看了都又驚又喜又害怕,「纏只得清明邊,桑夜尖兒就抽的那麼小指頭兒似的,他一生就只見過兩次」,他的被窮苦弄麻木的老心理勃然又發生出了新的希望來了,只是,?#92;賤傷農是亙古不變的定律,豐收的農家當然不只有老通寶一家,而且,外貨傾銷壟斷生意、商人壓低蠶絲收購價格之下,老通寶一家就在滿心歡喜之下,從天堂墜入了深淵,一心以為只要這批春蠶長的好,那麼他們家就會度過這個難關,但是,事實卻不然。在其中,也隱現農村新舊兩代人之間觀念的衝突,整篇文章充斥著一種跨時代的轉變,老通寶就像那老舊的農村,一昧的捍衛著亙古流傳的傳統,認為一切的「洋」都是罪惡,都是引起他們貧窮的禍根,所以就不斷的排斥一切外來的東西,並且用一種幾近迷信的方式來信仰著先人留下的作法而不用去改變,身為傳統保守的老一輩農民,老通寶勤奮樸實、樂天認份,將世事變遷,歸咎於洋鬼子作的怪,因而仇洋入骨,反對一切「洋」事物,但兒子阿多並不如此,他「永不相信靠一次蠶花好或田裡熟,他們就可以還清了債再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單靠勤儉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斷也是不能翻身的。」他也相信命運和鬼神,虔誠地遵守、而且要他的兒子阿多也遵守養蠶時的一切禁忌。時代變了,周圍環境變了,而他的思想卻一直未變,這是他成為悲劇性人物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的兒子阿多,性格與他不同:他不相信田地熟或者蠶花豐收,就可以改變他們窮苦的命運;他沒有老通寶的那種憂愁,對世事永遠樂觀;他開始對社會現象作更深一些的思索,「他覺得人和人中間有什麼地方是永遠弄不對的」,雖然他還「不能明白想出來是什麼地方或是為什麼」。這樣,小說就在如何?#92;脫自己貧困處境的課題上描寫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舊中國農村中兩代人的沖突。而阿多一代農民的逐漸成長和老通寶一代農民的逐漸覺醒,也就成為舊中國農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級產業靠天吃飯,在這篇小說實可得到應證,養蠶更是聽天命。隨著社會的脈動,國際貿易不斷地衝擊著傳統產業,造成他們生活困苦,然而老通寶一村卻只是廣大社會中的縮影。之前還不是很了解為什麼農民豐收反而陷入生活困頓的窘境之中,但我終於有了些?#92;的概念;在豐收前的金錢投資、勞力投入,以及事後的銷售,農民都有其背後的困難所在,中間還得經過大風大浪,資源短缺、天災人禍、中盤商的剝削,這可不是我們這些顧客眼睛所能見到的。台灣現在加入了WTO,農民有政府的補助,而且也能另外轉型精緻農業,但老通寶一家卻不怎麼幸運。

  從這篇小說,農村生活清晰可見,以及人性的現實自私面不斷地震撼內心深處。原本農業村落應該是熱情的視人為己,但是由於古老傳說風俗民情造成刻板執著,而對無辜的人冷眼看待,甚至冷嘲熱諷一番。本文中以戰後的經濟大蕭條為背景,忠實的將兩個時代間的衝突與無奈描繪出來,老通寶用他六十幾年的人生觀點來評斷一切”洋物”,當中也包含了對於人性的?#92;多不合理,荷花就是在這種不合理中的犧牲者。對於荷花,老通寶以及一些村民看她為白虎星,不與她往來,傳統社會的禁忌、風俗深植人心,造成人有其為己的私心,對不利於己的人事物總是避之唯恐不及。

  在外來文化的侵襲之下,使得年輕一輩有了不同於老一輩的想法。其實老通寶一家就是整個村落整個大環境的縮影,老通寶就象徵著老時代的規矩,阿多跟阿四就是兩個面對老規矩的極端產物,阿多始終對一切保持樂觀且對這規矩抱持著疑問,而阿四則全盤接受,卻只是敢怒不敢言。這崇洋仇外沒有一定的準則,老通保看似守住了國家的尊嚴,卻圖不得溫飽;四大娘明白生意情勢,接受度大,但過度依存外商,使得外資快速湧進,反而導致農村的毀滅。這矛盾關係似乎與作者茅盾名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末段雖然簡單地帶過,但是其無奈是顯而易見的,前面那麼多奮鬥的過程--忍餓熬夜,後段卻無力了,對這意料外的事,毫無招架之力,雖然作者簡短的結束,但是老通寶後續的苦日子大家是耳目共賭的!似乎沒有繼續寫的必要。人在社會的現實面中所表現的自私,到頭來卻負了更多債的難堪,作者對此描寫的如此細膩,我真的是佩服到一個不行,妙的是對於這結果,早已用大蒜頭的芽埋下伏筆,彷彿諷刺著老社會勢必得改變無力可回天了...《林家舖子》和《春蠶》等作品,都抓住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在藝術上作了出色的表現。當城市、鄉鎮?#92;多大小企業紛紛停業倒閉,「谷賤傷農、豐收成災」這種畸形的卻又是普遍發生的事實使農民在難得的歡樂中一下子墮入絕望的境地,就在這樣一個經濟崩潰席捲整個中國、人心惶恐不安的嚴重時刻,這些作品及時地將人們關心的生活現象和其中的矛盾鬥爭加以藝術的概括,揭露產生這一切的社會要源,確實起到了使人們驚醒、感奮的戰鬥作用,在文藝界和社會上激起廣泛的反響。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固然由於茅盾比較熟悉故鄉江南一帶農村和小市鎮的生活,「一二八」後的回鄉之行又提供了若干新的創作素材。另一方面也是和他具有相當豐富的社會科學的理論修養分不開的。這幫助他敏銳地發現和分析重大社會現象,掌握事物的本質,領會其中的意義,清楚事態發展的來龍和去脈。這也正是茅盾的作品常常能夠深廣地反映社會現實的一個重要原因。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72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cvjip
又悶又熱的天 真煩!!
2013-05-17 00:15: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