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4 15:15:29| 人氣4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巴黎野玫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搬離舊金山之前,在書店裡買到R級的巴黎野玫瑰。(沒有噴霧的那一種)

第一次看巴黎野玫瑰好像是我大學還是高中的時候。當時家裡很難得地沒有人,爸媽難得到親戚家聊天,姊姊們有些住外地,有些出去玩,我就如此難得地一個人在家把春暉電影台錄到的巴黎野玫瑰完整版放出來看。(當時還有Sun Movie呢!真是個好電影台,可惜營運不佳,早就倒閉了)

這次又開始看,真是難受到我沒辦法一次看完,將近二十年前的電影還是能帶給我深刻的感覺,以前的自己常自比女主角貝蒂,而男主角佐格仍然是我心目中的典型,但不知道是不是我心靈已經受到污染還是時代真的不同,我現在覺得,貝蒂到最後瘋了把自己的眼球挖出來,佐格要負一半的責任。

【巴黎文化與德國文化的不同】

出發點完全不同。可以說是印象派的發源地、象徵主義代表的巴黎,與德國派的目標文化完全不同;德國派的東西會先設立一個目的,然後再確實達成:巴赫寫音樂都是為了上帝,布拉姆斯寫音樂是為了返回早期音樂樂派,德國人愁眉苦臉是因為常常目標沒有達成;(以上是個人的偏見)。法國人就不太一樣:波特萊爾或是韓波的詩如果要描述一朵玫瑰,他們永遠不會寫出玫瑰的名字,但是在他們詩裡,你可以讀到玫瑰的香氣,玫瑰的艷麗,玫瑰的形狀,與玫瑰的想像。

當然,如此粗略的劃分還是過於草率。也不負責任。

過一個人生,真的要追求 一個目標或是名字嗎?在虛幻的巴黎野玫瑰裡,我又看見另一種愛情。貝蒂愛情就是佐格夢想的成全,她讀了佐格所有自己寫的小說 發現他的不凡,卻因為無法忍受他無法因為自己的不凡而擺\脫貧困的日子而鎮日不安,甚至找上退稿的出版商發飆;因為她太想要佐格的孩子終究發作而把自己的眼球挖去;說好聽一點,那是一種對絕對理想而不妥協的一種追求,為了追求理想而保持自己所有完整。而在我現在的眼光看起來,如果貝蒂多一點妥協,他們的人生自會輕鬆得多,貝蒂也不用進精神病院失去說話溝通的能力,佐格也不用因為他想要拯救困在貝蒂裡的靈魂而假扮女裝混進精神病院用枕頭把貝蒂悶死。

太極端了這部片。

貝蒂進入病院之後,佐格的書才被出版,不過一切都太遲。貝蒂死了之後(還是說被謀殺之後?),佐格開始一個人與一隻貓獨自生活創作;唉唷,心裡好像破了好大一個洞。

再回頭說說這R級的事情。

裡面的性愛場面我很喜歡,很寫實,也很美。人的故事藝術記載一直迴避性愛成分,卻永遠無法承認當中的重要性。這一點我是很贊同達文西密碼的。(ㄟ?扯到哪裡去?)

亂七八糟的一篇文。以後會多多注意結構的。

圖片來源:http://www.azimut2001.com/images/sfondi/film/betty_blue.jpg

台長: 鄭俗
人氣(4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檯燈與DVD機 |
此分類下一篇:譯:冬天的事實
此分類上一篇:在世界中心呼喊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