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16 10:32:44| 人氣1,247|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新詩的祭酒一一覃子豪

推薦 1 收藏 2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新詩的祭酒一一覃子豪        向明

              一一紀念先生百歲冥誕

               公元一九一一年,歲次辛亥,就在那一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締造了中華民國,為民國元年。也就在那一年的農曆二月十二日(國曆三月十六日),四川省廣漢縣連山鎮覃家溝,出生了一個與民國同年誕生的詩人覃子豪。覃氏自幼聰慧,八歲即喜愛詩詞,尤其對他同鄉詩仙李白之作更是背誦如流,及長更具繪畫與治印的天份,十七歲高中時即嘗試在成都報刊投稿在文壇嶄露頭角。高中畢業後即開始接觸西洋文學,與同校喜愛文學的同學賈芝(按即大陸已故文壇重鎮賈植芳)等共組五人詩社,出版詩集《剪影集》。民國廿四年覃氏東渡日本中央大學主修政治經濟,課餘寫詩,讀詩和譯詩。着迷法國象徵派詩人波特來爾諸人的詩,對後來他的詩風影響極大。在東京,他與同學雷石榆(按即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丈夫)等人從事新詩及抗日運動,参加東京的「詩歌社」,與同學李華飛等人籌辦大型文學刊物「文海」,並執筆寫發刋詞。惜只發刊一期即被查封,並受到東京警視廳之特務監視。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戰前夕,許多中國同學因寫作抗日文字而遭逮捕,覃子豪在被特務搜查未發現可疑後,乃從日本橫濱撘船返國,並立即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年輕的覃子豪輾轉在東南前線服務,發表抗日詩篇。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覃氏到福建永安及漳州一帶,在永安與畫家薩一佛詩晝合作出版《永安刼後》詩畫集,受到當時美國新聞處的重視,將部份詩畫製成膠片,並將詩譯成英文,寄往美國發表。

    覃氏於民國三十六年偕妻女來台任台灣省物資調節委員会專員,後因長女在家鄉生病,夫人即携次女返回大陸照顧,自此即因大陸淪,而斷絕音訊,獨留覃氏一人在台,從此他即以詩為生存生活依恃,視年輕詩人為自己子弟,除担任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主任,親自設題及批改作業,澤被當年無數青年詩人。除親撰教材授課外,並以自己微薄收入創辦詩刊及與報紙副刊合作開闢「藍星詩周刊」(覃氏為藍星詩社創社元老之一),讓初習者因有刊物發表創作而得到鼓勵。此為覃氏對台灣詩壇播種奠基的一重大貢獻。

    自從文学革命廢舊詩改寫新詩以後,新詩即不斷受到挑戰攻擊,覃氏總以護衛的身份接受挑戰,予以理智的辯解與還擊,從不畏懼。一九四一年八月曾與當時的大公報作者曹聚仁就一篇「詩、新詩與敍事詩」發生激辯,對曹氏勸青年人放棄用詩來表現胸中悲歡,試用別的體裁來試試,同時認為而今新詩己無音韻,致使新詩的形式失了依據。對此覃氏認為如青年人不用詩的體裁來發洩胸中的丘壑,詩的繼者將絕跡,詩本青年人的最愛,不可剝奪。他說詩的革命,就是不要詩去憑藉於音樂的死格律,要從中解放出來,創造出新的形式,風格和節奏。

    覃氏來台後新詩的發展曾遭到更多挑釁,先有一九五七年梁文星、周棄子、夏濟安三位学者就新舊詩形式及語言提出看法,認為新詩己無舊詩讀者多,且舊詩作者與讀者間関係密切相互了解。而新詩沒有固定形式,讀者無所適從。他們憂「白話詩」寫得太「白」,「自由詩」又太「自由」。對此覃氏答覆一首詩成功不在形式是否固定,而在於其詩質是否純淨與豐盈,且形式是隨內容之存在而存在,亦隨內容之變化而變化。

     最令人動容之舉是,老友紀弦創立現代派並發佈現代派六大信條,主張現代詩應包容自西方自波特萊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之精神與要素,並認「新詩乃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及「知性之強調」,均在詩壇造成極大爭議。覃氏乃撰文「新詩向何處去?」作出嚴肅批評,他懷疑西洋的新興詩派是否能和中國特殊的社會生活所契合,並問「若全部為橫的移植,自己的根將置於何處?」並提出「六原則」以對抗紀弦之「六大信条」,作詩之再認識,要考慮讀作者都能望見的焦点,及重視實質表現之完美、從準確中求新的發現,創造自我之風格。此六原則引來紀弦的長文辯駁,覃氏則再撰く關於新現代主義>予以討論。兩位老友就現代主義的認知你來我往,真理愈辯愈明,終至紀弦認為台灣的現代派己違其初衷,公開聲明解散現代派。

而後發生第一場新詩論戰(一九五九年六月),文壇宿耆蘇雪林教授於く自由青年>撰文「新詩壇象徵派創始者李金髮」,認為當年象徵派詩幽靈又渡海飛來台灣,傳了無數徒子徒孫,仍然大行其道。發表的作品,己晦澀曖昧到一團漆黑。紀弦知道所說的幽靈就是指他所創立的現代派,乃首先提出側面抗議,接着原和紀弦論戰的覃氏站出來正面接戰,指出新詩的進步、未可抹殺,蘇氏評語有失公平,並力辯台灣新詩絕非象徵派的殘餘或移植,而係無數新影響兼容並蓄的綜合性創造。蘇覃二人數月對壘,終至蘇教授掛出免牌而停止交鋒。

接着第二場新詩論戰於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廿日再起,中央日報副刊方塊作家言曦的「新詩閒話」而引發,該文泛指台灣新詩為「象徵派的家族」。提出所謂「比較客觀的尺度」,認為詩的構成的條件不外「造境、琢句、協律」。詩的「最低層次是可讀、再是可誦、最上一層是可歌」,據此尺度,而憂三五十年以後,將淪為沒有詩的國家。論戰由藍星詩社精英覃子豪、余光中等各以不同角度為新詩辯護,認為「不可歌」的價值遠高於可歌的詩、指出現代新詩中的許多思想性,神秘性,及維精維妙的意象是必也不能「譜之以曲,彼以管弦」的。覃氏面對台灣新詩之隨時代並進與創新,以其高瞻的眼光與不屈的毅カ,隨時接受各方保守勢力的挑戰,台灣詩的發展能有今天這種健康的局面,覃氏厥功甚偉。

作為一個先行代詩人,覃氏對自己的詩創作,始終謹小慎微的努力求新求精求變,務使每一時期的詩作有不同於前的面貌。來台後第一部詩集《海洋詩抄》收他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二年間精選作品四十七首,詩集中く追求>一詩突顯出他對人生光明面的追求,和為永恆壯烈捨身的精神,為覃氏一生寫詩的代表作,入選國內外各大詩選,並鐫刻於墓地銅像下方,供人瞻仰。覃氏的第二部詩集《向日葵》係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五年間精選詩二十三首,他自這是他從純抒情走向現代技巧,追求超越的一次成功的發軔。序言中稱「向日葵」是我苦悶的投影,也是我尋覓的方向。此集中在詩的形式上有放寬幅度和重建秩序的打算。(詩的播種者)為此集中之代表作,亦收集在各大詩選傳頌。

     覃氏的第三部詩集、公認為覃氏創作顛峯的一部詩集為《畫廊》,其中く瓶之存在>一詩己有多篇專題研究論述,入選國內外各大詩選及文學大系。這是繼《向日葵》出版後覃氏創作精華的結集。在此書的序言中,有如下坦白的自述,他說「自從《向日葵》出書後的這六七年,我對於詩,思索多於創作,創作多於發表,恆作探求或實驗。是以常因發現而有所否定,或因否定而去發現。」同時他也說,對詩的追求有一嶄新的發現,即「詩,是游離於情感和字句以外的東西,是一個未知,是一個假設正待我們去求證。」這是一個認真的詩人,從詩的歴練中所獲得的最珍貴,最持久不變,具真理性的真知卓見。覃氏便是從未知的探求中去發現詩,去作創意的實踐,《畫廊》便是他探求的豐碩成果。這一段「自未知求證詩」的真言,值得所有追求詩的人去認真體會。

        「詩的播種者」覃子豪先生,只活了五十二歲便因胆囊癌不治而過世。每年的十月十日他的忌日,歷年都有大批他的老友學生到他墓園銅像前向他致敬。他的軀體雖己化灰昇天,他的詩魂卻依舊隨民國的成立同樣光輝久遠。

   (由青年學者劉正偉與向明合編之《新詩播種者一一覃子豪詩文選》已由爾雅出版社出版,誠品及博客來網路書店均有出售)

   2011/2/18於台北姆指山下

台長: 向明
人氣(1,247) | 回應(4)| 推薦 (1)| 收藏 (2)|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阿武
有幸
後學于十多年前在台北一舊書攤
混雜之中拾得
覃子豪 老師一本以集結批改學生的創作為主題
的書-《詩的解剖》
當時即愛不釋手
再三閱讀

在此也向詩壇前輩老師致敬

阿武
2011-03-26 07:19:42
向明
阿武﹕く詩的觧剖>是當年我們繳交作業的批改,編印成書後‧旋不久即被台中的一位詩人盜印大賺其錢。我不知道你買到的是原版還是盜版‧不過效果是一樣的。這種傻事只覃子豪老師会作。
2011-03-31 20:43:09
阿武
向明老師

我在舊書攤買得的是紅色書皮
最近得空時又重新大略看了一次
總覺得每次看就像每次都上了一次課
感覺真好!


阿武
2011-05-23 11:59:51
正偉
向明老師:
拜讀了。感念!
.
台灣新詩祭酒一一覃子豪 一一紀念先生百歲冥誕!
.
原來雷石楡曾任台大法律系副教授。
.
2011-08-13 17:35: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