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11 13:10:22| 人氣6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的回顧與前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家的<心經>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說‧也就是人身上的六種感覺‧這六種感覺是所有的人與生俱來,恆常反應的、但若按其排名先後次序看,將眼、耳放在首位,即是將視覺和听覺排在最前面,無疑有其特殊意義‧因為這兩種感覺的接受面最廣,最普遍‧我們常說眼觀四處,耳聽八方,即可說明眼耳打前站的原因‧尤其在此影音科技日新一日的時代、視覺和听覺的傳播所得感受是無遠弗屆且傳之久遠,可讓久年的歴史記憶都如在目前‧嗅覺和味覺以及觸覺則尚無此便利‧
也許是由於視覺和听覺是如此影响深遠,人類文明的進化賴以日新又新,因此我們才有所謂視覺藝術和听覺藝術的講究吧?因此我就想到我們祖先發明了詩的偉大性‧從那麽久遠的草根年代(根据研究,我們詩歌的起源當在公元前1066年以前,即周代以前,比三千年前出現的詩經還早),我們的詩就已經將視覺和听覺兩者的精要規劃到了詩中,而且是與時俱進的作出不斷的研究,我們固有的中國詩歌早己是視覺藝術和听覺藝術壁合的精品‧
在視覺感受方面,我們的方塊字先天上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意與象的組合,每一個字都会產生圖畫的联想‧如將一個個相関的字組成句子或形成一首詩,其產生的畫面更宏大生動,且不止於衍生联想,還能產生感人或教化的功用‧而從文字內涵產生出的意義和張力看也是一幅活生生的圖畫‧古典詩不論是哪一体,多少言﹔不論是那一種主題,也必是以畫面呈現,形成所謂「意隨象顯」的視覺享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黄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幾乎是巨幅江山如畫的雄渾宏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舟」,不但將畫的原素運用到詩句中,而且也兼顧了作畫必知的透視,比例,明暗等技巧‧「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都是有聲有色呼之欲出的漁家寫照‧這些都是詩人透過超視覺的文學界面在腦中映出,給人更靈巧生動的印象,且能突破紙面作畫的侷限,這是詩人在以文字作畫‧
詩人以文字作畫還有一絕招,即還可繪出畫筆所不能畫出的境界‧即以柳宗元所寫之<江雪>一詩為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詩如以畫面呈現,前面三句都可用畫筆曲盡畫中之景,但到第四句就会給畫家帶來困惑、總不能在釣勾上畫上一堆雪來实寫吧!這句詩是所謂「無理而趣」的技法,絕非理性的畫筆所可能畫出‧這是詩人的可能,而畫家不可能的地方,這也是中國詩特別高明之處‧拼音文字是造不出這種暗藏的奇景的‧
至於我國詩中的听覺享受本是和詩共生的‧我們最早的詩是以民歌方式出現,民歌的「無名調,自來腔」自有其抑揚頓挫的韻律節奏‧由民歌演變成有文字記載的格律体以後,詩雖然不以唱為主調,但詩所要求的律動和音韻仍是以有板有眼的音樂性為攷量,吟咏是詩有声發表的第一関‧當時的詩人知道,詩的對象仍是平民百姓和一般大眾,絕非少數讀書人和知識份子,而且詩己不自覺的成了一種教化材料,總希望詩的声音会得到大眾的共鳴,發生影響力‧而詩如有悅耳的韻味,自会吸引人去親近詩,也易於記憶‧
而且我們歴代詩的先賢並猤以詩當時己具的音律為滿足,仍会時常求新求變,一種体式用久以後,必定嘗試以新的格律取代‧譬如從最早<詩經>的四言詩創意發展到<古樂府>的五言詩‧從曹魏父子的五言古體到沈、宋、李、杜的七言律詩,再其後發展到五代的長短句<詞>,莫不是這樣猤停的变革‧雖然每一次变革其間都歴经數百年的醞釀,嘗試和討論才正式成為風氣(從四言到五言一字之差就爭吵了八百年)‧這一次次的变革,其目的無不是求詩的音樂性能順應時代的要求和個性的創造‧
不難看出,我們的詩是歴經幾千年的修正改造,猤斷求新求变,才得有今天所見到的輝煌成就,和永恆猤變的歴史價值,而其面目和內涵仍可傲世於科技掛帥的今天、我常以為「詩無新舊,只有好壞」,過去的詩仍是今天詩的圭臬‧
然而我們今天的詩歌己經完全摒除前人視听双臻的講求‧而且詩已與歌完全不同道,音是讀來詰屈贅牙的猤協和音,畫是不成理路的抽象藝術,讀來都感覺費力,那能在心版產生古詩所有的音畫效果‧我們的現代詩由於音畫的講究闕如,詩自然一片模糊‧當然我們現在的詩會如此混亂,無法讓人共賞,仍是一次变革帶來的災難‧不由得我們會要責怪破壞美好局面的「元兇」胡適之先生‧是他將那么幾千年來建立的詩的美好和諧傳统當作「臭腐」予以推翻摒除的‧胡先生是個自由主義者,他的用心非常良苦‧一種體例通行既久予以变革,這是歴朝歴代詩人都有的抱負、但是這次改革,似乎沒有考慮以後詩要如何再生的問題‧胡先生沒有体会到所謂的「腳鐐手銬」戴久以後,一旦開籠放雀,詩得到自由解放,便会放縱自己而濫用自由,毫無顧忌的將詩盡情放縱到極致‧現在的詩雖然仍然蓬勃發展,但異象百出,各走極端,人人對之莫測高深,這便是近百年前那次革命所後遺的殘局‧
然而就世事的兴滅繼絕的循環理論言,殘局往往是新局的發軔開端,澈底破壞多半是嶄新建設的開始‧在今天這種有異於任何前朝世代變化快速的時代,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不会持久不變‧科技的風火輪己把我們捲進入隨時目不暇給的新地界,詩自是不會以守住舊河山為滿足,詩也要思改進作研究發展,詩更需突破瓶頸以創意為先,創造適應現代的新局面‧這便是當今的詩異象百出,各出奇招各走極端的最大成因‧新起一代的詩人和不想守舊落伍的詩人,在開始作着各種嘗試,各種实驗,希求突破陳襲,另造新天﹔同時由於資訊發達,新詩潮新技巧的方便穫得異於歷史上任何一段時間,而電腦的快速處理和豐富的儲存方式,事實上己代替舊有的紙筆創作工具,再加上風起雲湧的網路詩發表園地的出現‧現代的詩人事實上也己搭上科技的列車,隨着多元並起的局面,在面對現代,迎向未來的方向上,兴奮的欲再造一次詩的盛唐了‧同時我們應感安慰的是,現在的詩仍然是以含意豐美的方塊字為表意載體,詩所表現的仍是中國人的脈息思想,仍然在追求中國詩視听双修的傳統特色,這是永遠也变化不了的詩的根源,其他的變化祇是在形式和意象創新的美学追求上求得精進,這是詩最終走向成熟穩健的一個必要過程,我們應該為這些詩人的敬業精神鼓掌‧一如過往,一種新傳統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陶冶的,我們不急‧
(十月廿五日第一屆中國詩歌節論文節錄)

台長: 向明
人氣(6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