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20 23:05:42| 人氣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一篇文章是阿法的舊作,
大一的時候寫的吧!
探討榮民與老蔣時代的軍中樂園等問題。
源起跟一部叫「銀簪子」的紀錄片有關,
現下台灣強調本土化,
本來是件好事,
只是卻忽略了存在於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
似乎「本土」的不太徹底,
筆者認為要能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
都有著兼容並蓄的雅量,
才是真正展現台灣特有「人情味」之處。

由於文章是論文形式,
有點冗長,
所以刪掉註解與條文部分,
但願看倌能好消化點。
不過,這篇乃阿法的得意之作,
連教授都讚譽有加,
相信不會讓看倌們失望的,
那現在就請慢慢欣賞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壹、前言
有鑑於近年來國內歷史界研究臺灣史不遺餘力,卻對存在於台灣社會角落的另一群人們─榮民,不聞不問,著墨極少,專研的風氣不盛,這是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社會大眾頂多是注意到他們的福利或養老問題,絕少會提及榮民們的成就,他們跟隨不上時代腳步的迅速輪替,在時間大輪的運轉下,他們無聲無息地凋謝了,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抱著期代榮民快點代謝掉的心態。
不管是否因為之前執政黨的刻意壓制或是之後的省籍情結,造成榮民們成為「不討喜」的一群人,他們對近五十年來的臺灣,貢獻實多,無論是在保疆衛土方面或是在社會建設方面,種種傲人的成績,身為這片土地的既得利益者,實在不該忽略榮民用血淚換來的一切。
民國38年後,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來台,帶了六十萬大軍,他們以為不久之後可以反攻大陸回家,沒想到一待就是四十年,於是這群老兵成為台灣與大陸間最尷尬的一群人。在不久之前,我觀賞了蕭菊貞的一部記錄片─銀簪子,記錄片亦可視為研究史學的一種方法,它真實地拍攝出外省第二代的故鄉情以及老兵立足於台灣的生活百態:有人落地生根,子裔繁茂;有人卻只能依附榮家,了卻殘生……歲月滄桑的家園夢斷,是國共史上最獨特的一頁人性摧殘史。看著一幕幕催人落淚的情景,令人忍不住替這些為國家、為民族犧牲掉大半青春,到老年卻大都淪落成孤苦伶仃的老人的榮民們,掬一把眼淚,因為是記錄片,所以更顯示出故事內容的「真」來。老兵們有的肢體殘缺,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有位雙手被截肢的榮民,用他僅存的雙臂,夾著口琴,吹出悲淒的思鄉曲調來。有的人已經得到了老人癡呆症,根本忘了家鄉在那兒了,我想這樣是比較幸運的吧!這一切一切的心酸血淚,是人類互鬥下的無辜犧牲者,是時代所造成的一場錯誤的大悲劇。
為了不要讓自己輕易忘記這段歷史教訓,於是我選擇了這個主題來做為論文的研究重點。雖說是研究,可,以自己的能耐,尚寫不出什麼個人論點來,大部份都是採集資料來保固這主題。這篇論文除了敘述榮民的功業外,也兼論國民黨來台時,為六十萬大軍所設立的「軍中樂園」〈俗稱八三一〉,因為這是個挺特殊的現象,有值得一提的必要,所以在後文會有詳細的討論。

貳、「榮民」的定義
榮民的全名為「榮譽國民」,是指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人民,政府有義務和責任於退伍後,給予輔導安置及必要的照顧。一般民眾所熟悉的榮民是指民國三十八年隨軍來台的大陸省籍的老榮民,但榮民只是個通稱,其法定名稱是「退除役官兵」,所謂「榮民」的定義並不只限於大陸來台的老榮民而已。事實上,大部份的台籍義務役官兵,於台灣都有家業,並不需要政府的特別照顧,退輔會業務職掌有就業、就醫、就養、就學等四大照顧業務,他們已年屆花甲,就業、就學照顧無由享受,就醫這項「好處」在八十四年全民健保實施後,並無多少減免空間。所爭取到的,心理層面的肯定實大於物質層面的享用。
在本論文所主要討論的榮民是指三十八年所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老榮民。

參、榮民對台貢獻
先不論國民政府在大陸勦共的策略是否得宜,這「十萬青年十萬軍」的作戰是否有意義,他們為拯救國家命運的心,確實值得眾人的尊敬。八年抗戰後,無論是政府或人民俱感疲憊,生命、財產…都受到嚴重的破壞,正當百廢待舉之際,中共卻在當頭竊據大陸國內外並沒有太多的反應時間來做準備,就這樣,大陸淪陷了。國民政府履遭中共用卑鄙手段襲擊,節節敗退〈一方面也是混不下去了〉,轉而在台建立「復興基地」,也帶來這六十萬大軍,這樣數目的人口遷移不算少,來到這麼陌生的小島上,而島上已住著另一批族群,照常理看來,或多或少都應會惹出一些社會問題來,可是在榮民來台至今,尚未聽說有因此而發生的社會案件。因為來台的官兵初為軍隊所管轄,軍令嚴密,有效地控制住這一大群的阿兵哥,四十年過去了,國民黨讓他們退役,年青力盛的軍人,如今都成了齒髮動搖的老年人,想出點什麼亂子,恐怕也十分困難了。無論如何,榮民們對保障國家安全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舉「八二三炮戰」為例,這是場關係著台、澎、金、馬安危的重大戰役,「八二三炮戰」距今以逾四十年,這一戰役對現在大部份生活在台灣久歷和平的人們,似乎是一個遙遠的記憶,當時戰況想當然爾,必是十分激烈的,沒有這場戰役的勝利,現在的你我,可能都生存在共產主義的統治下了,正當危急存亡之秋,國軍在炮戰時的英勇表現與犧牲,更是史蹟斑斑,台海也因此維持了四十年的基本態勢。
台灣在今日之所以如此發達,70年代的經濟奇蹟是重要轉捩點,經濟奇蹟當然不會憑空而來,經濟之所以能起飛,乃必須有相當的基礎,而十大建設的地位應當之無愧,總統 經國先生曾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今日不做,明日必會後悔。事實果然驗證了這句歷史名言的遠見,國民政府發動多數的榮民來參與十大建設。至於榮民們為何會心甘情願地在異鄉「開墾」呢?我想當時榮民的心態可能出自於為了能建立一個堅固的反共堡壘,在所不惜,這樣想的話,那國民黨可利用他們了,這似乎是件不符合道義的事情, 國父說「人盡其才」,國民黨也未免執行地太徹底了。
榮民所完成之巨大工程,及所生產之各種產品,所經營之各項事業,對國家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與國民外交之推進,均有大貢獻。舉凡北、中、南橫貫公路、台中港、北迴鐵路…等重要建設,均有榮民的足跡,在開墾橫貫公路時,因所經地點皆為山區,鑿山通路這項工程,便顯得萬分艱鉅,在炸山過程中喪命的榮民們,不計其數,其功績實為可歌可泣;在農業方面,榮民亦開發了許多山地農場,像華崗農場、清境農場、嘉義農場…皆是,種植的溫帶水果和夏季蔬菜,都聞名於中外;另於林業、漁業乃至工業,都有卓越的成績。
榮民無怨無悔地為政府付出他們大半生的心力,可是始終反攻不回大陸去,一別四十年啊!他們回不了故鄉;親人們亦無法來台灣。人生最哀事,莫過生別離。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在異鄉的夜晚裡,流下無盡的淚水啊!在對岸的親屬們可也沒有好日子能過,比起在台的榮民,他們的處境可能更加地悲慘,被清算、被鬥爭,他們無力去反抗政局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壓力,除了得忍受親人的生離,還得承受許多不人道的待遇。這樣時代所造成的錯誤悲劇,誰負得起這沉重的責任呢?又是誰該負起這責任呢?

肆、軍中樂園
前一陣子因《台灣論》所引發的慰安婦問題,在國際間被熱烈討論著,但人民似乎忘了在當時國民黨駐軍之處,存在於軍中樂園的婦女們也是同樣可憐的。「軍中樂園」也稱作特約茶室,其實就是變像的營妓。當時國民政府為了要反攻大陸,不準許大兵退伍,也不許他們成家,為了解決大兵的性欲問題,就在駐軍處設有「軍中樂園」,因為大兵太窮了,逛不起民間普通的窯子;並且軍民不分,也易滋紛擾。
在那樣的年頭,妓女也得「充軍」,這種怪現象真教人哭笑不得,國民黨應為這次不當的政策道歉才對,之前無法反攻大陸,就已是政治上的大烏龍了,之後的「軍中樂園」又是為了修補這個大烏龍,應運而生的。表面上看來,「軍中樂園」既是政府設立的,這些女人理應受到較多的保障,事實上,卻又滿不是那麼回事。她們在「軍中樂園」接客抽成,是很有限的,而且每一地區的「軍中樂園」規定不一,以當時金門「軍中樂園」為例,因在前線,待遇較好。在裡頭服務的侍應生稱為軍中特約雇員,共有二百五十人,流動散佈在金門、山外、小徑、陳坑、烈嶼……等地。這許多雇員,多來自台灣,有十八歲的,也有三十出頭的,平均年齡二十三歲。雙方行的是合約制,簽定雇用合約,每期半年,雙方同意可以續約。服務期間伙食與服裝由軍中供給,營業收入女方實得七成,每星期工作六天,逢星期一休假,每天工作時間從上午八時至十一時,下午二時至九時。票價分為三等,「軍官部」二十五元;「士官部」二十元;「戰士部」十元。雖然形式上是合約制,兩廂情願,但是,妓女這邊,在被老鴇龜公等一勒索,也就所得無幾了。並且,外島「軍中樂園」中的妓女,許多都是台灣本島捉到的私娼,被強制「充軍」送到前線,這種身份的妓女,所得就更沒有保障了。在台灣本島,其實也是一樣,本島「軍中樂園」中的妓女,絕少是出於自願的,她們大多是被擄來、賣來的〈註六〉。試問在這種全無人身自由、供人賣來賣去的處境下,她們還想按規矩收成嗎?
「軍中樂園」制度成立於1950年,當時國民黨的目的,是限制軍人結婚,一般陸海空軍士兵之「不准結婚」,已立法甚明。何況他們以微薄的軍餉,要結婚也根本結不起,所以「軍中樂園」乃時代之妙產物也!尤其是買賣者雙方,均為弱勢團體,其間之微妙關係亦十分耐人尋味!雖然「軍中樂園」實際上是個醜陋、骯髒的人肉市場,它仍是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

伍、結語
寫下這篇論文是為了喚回大眾對榮民的貢獻的回憶,現在台灣已邁入二十一世紀了,榮民們凋逝的速度,非常迅速,他們的無助與無奈,看在筆者眼裡,著實感到痛心。記得在「銀簪子」裡的一段令人動容的情節:一位屏東榮家老兵自己作詞譜曲,唱出悲痛的心聲:……我要唱出我的悽慘,我要唱出我的血和淚,我要唱出我的仇和恨……」唱到一半竟然哽咽不能自己。「我們不要戰爭,我們討厭戰爭,我們需要和平……」老兵掩面痛哭的畫面,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雖然筆者只是個學生,無法像蕭菊貞女士一般,去拍攝工程浩大的記錄片,因此,藉這機會寫了這篇文章,聊表心中對這群老兵的無限敬意,也再次為他們在凋零世代的傷逝做見證。









圖‧蕭菊貞《銀簪子》

台長: 阿法
人氣(1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史觀淺談 |
此分類下一篇:譚嗣同與戊戌變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