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3-23 00:55:46| 人氣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看亞里斯多德-自主學習實驗計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看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B.C)
-----讀威爾˙杜蘭「西洋哲學史話」心得





 這幾篇報告是選修「西洋政治哲學經典選讀(下)--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的同學所撰寫的心得報告摘要。西方孔子—亞里斯多德的智慧似乎深深吸引和啟迪同學們求知的心。
老師/唐光華



林安祖/16歲

 從講義裡可得知,亞里斯多德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他的研究範圍很廣,他的著作包含的類別也是包羅萬象(理則學、科學、美學、哲學四大類)。很明顯的,他之所以能有如此了不起的成就,實在是應當歸功於他的學生-亞歷山大資源上的幫助;以及他的老師-柏拉圖教導他有關哲學的知識。

 雖然亞里斯多德資源之豐富,卻受限於當時的技術以及儀器之落後,他的許多研究結果與事實簡直是天差地遠。但此書的作者認為,亞里斯多德的失誤和他的成就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可是我覺得亞里斯多德有些觀察結果實在是錯的太離譜了。就拿生物學來舉例,他說男性的牙齒數目比女性少、又說男性的肋骨數目每邊只有八根,這些觀察應該和儀器的落後毫無關係吧,光是用看的就看出來了吧。

 就算他犯了這種無法忽視的錯誤,他還是一位真正影響到整個西方世界的人,他影響到了西方的科學。在他之前,西方的科學還是胚胎時期;在他之後,西方的科學史才誕生。主要是因為他習慣以觀察、實驗的方式來進行他的研究,有別於之前的人習慣單用腦來想不一樣。也為後來的人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式。所以才說西方的科學是從他之後才開始的。


周 亮/16歲

 事實上我在這篇文章中最感到有興趣的是關於共相的概念,相較於柏拉圖我比較喜歡亞里斯多德的想法,因為較有邏輯可循。

 柏拉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比其更完美的理性存在著,就像是完美的園一樣只不可能存在於物質界。所有一切的理型得產生都先於物質界的物質,像是將光線照射在物體後所產生物體的影子一樣,並且理型是恆久不變的,而物質界的物體是會腐朽的,就像是你對於馬的概念並不會因為那匹馬的死亡而改變,雖然亞里斯多德贊成理型是不朽性,以及物質的會朽性,但認為柏拉圖將觀念搞反了,亞里斯多德認為物質的理型必定是經由對於物質的多次的體驗後,才能了解並加以歸類,就像你一定要再看過很多隻牛後才能建立一隻牛的概念,才不會再第一眼看到一頭羊時把牠稱作牛,而且事實上每隻牛都是不一樣的,你只是大約的把他的相同之處取出之後,造成共相的概念後,才對物質的理型有較完整的了解。
 
 亞里斯多德又認為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物質上的,一種是身體上的,最後一種是精神上的,他覺得這三種形式都是不可或缺,而其中他又以精神上的快樂才是最可靠的快樂,因為就像蘇格拉底對伊比鳩魯學派所做的批評一樣,不斷的滿足物質上以及身體上的慾望那只是越騷越養罷了,唯有在圓滿的知識中所獲得的快樂及愉悅才是真實的。
p.s.整體來說我到比較喜歡亞里斯多德的想法勝過於柏拉圖的。



唐宗浩/17歲

 亞里斯多德雖與柏拉圖一樣,相信存在絕對的善,並且必須透過理性才能達到,但他認為這個是善「變動的中庸」----在極端之間視實際情形找尋平衡點。這雖然聽起來有些空洞,但其實他所代表的是對現實的重視,一反柏拉圖以想像的理想凌駕現實的態度。當然柏拉圖的態度並非毫不可取,但若不佐以亞里斯多德重視現實的態度,就像只看現實而忽略現實外的理想,都是十分危險地。

 另外,亞里斯多德在觀察到雅典民主政治中出現的朝令夕改、公民不尊敬法律的現象後,認為修法、改革必須特別謹慎,非必要不得為之。因為修法雖可能使一條法律改善,但加入因而犧牲的法律的權威性,往往得不償失。是不是因此就不完全不要修法呢?當然不行,這想就走向另一側的極端了,而亞里斯多德的中庸思想,正是要在兩端間,是實況找平衡點。
 
 此外,亞里斯多德多待歷史的尊敬態度,恰與柏拉圖相反。他認為一個理想如果真的非常好,先人一定也會有過與之共通的想法,因而在歷史上必可看出許多其中內容的成功現實。亞里斯多德由此推斷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可行。這當然對採取進步史關的人來說是過於保守的,但我認為只要不是屈服,對歷史的尊敬總會帶還正面的影響。


徐穎懷/15歲

 亞里斯多德談到了藝術。他說,藝術的創作源於創造衝動和發洩情感的願望。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當人們心中的情感與創造力齊發的時候,我們稱之為藝術。但亞里斯多德對「藝術」,還多了個條件。他認為最高境界的藝術,並不以抒情為滿足,除此之外,還能時理智或理性的條件。如音樂必須有其章節,而戲劇應有其段落般。但到此我覺得有些疑惑不解的地方是,我們稱很多事物為「藝術」,一般也鼓勵只要把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就好了,有些我們稱為「藝術」的東西,其實難以難出其中架構,例如一些特別天馬行空的作品,所強調的以並非結構了。而戲劇或音樂之所以分章節段落,可能是因為情境轉換或單純分段(可能啦),雖然我們也絕對不否認其重要性。

 總之,令我疑惑的是現在所謂藝術的結構性及和諧度是否仍為絕對必要的。因為許多藝術家正是以無結構為其結構,不和諧為和諧自居。現在是個人主義彩色濃厚的時代,可能較為重要的是情感的表達,有些藝術品甚至到難以認定是否為藝術的地步。不過如果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和別人產生共鳴那麼技巧高低和如何運用,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了。不知亞里斯多德的藝術理性是否為技巧的提升?
 
 我覺得藝術其實無所謂最高境界,境界的高低其實要看每個解讀它的人。如果藝術源於創造和情感的發洩,那麼別人給的評價其實不是很重要。我並沒有否認亞里斯多德的看法,因為藝術的創作本來就是跟著時代在走,也沒有一定的公式或標準。萬物是藝術,藝術是萬物,「藝術」,更是充滿無限生機了。


台長: 一靈
人氣(1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