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0 18:23:18| 人氣40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戒學概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善巧  本文刊於三學講堂創刊號

一、「戒」為學佛的基礎

「戒」的修學,在佛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又如說:「毘尼久住,正法久住」,及「戒為三乘共基」等。三學之中,戒學是在最前面,故說因戒生定,因定才能發無漏智慧。上《成佛之道》的課程中,師父對如何修學戒法,著墨很多,並說到: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這如萬丈高樓,如沒有穩固的基礎,則很難成就。戒學便是學佛的基礎,所以本篇文章,想對師父上《成佛之道》中〈五乘共法〉、〈三乘共法〉有關戒學的幾個項目,作簡要的概述。內容有:戒的異名、為何要持戒、持戒的功德與毀戒的過失、戒的種類、清淨戒行的修法等。

二、戒的異名

戒有種種不同的異名,可略分為五種,(一)戒:音譯尸羅,尸羅有清涼、數習等意。如果我們對善的習慣,數數修習,成為一種防非止惡的力量,便名為尸羅。假使我們為非作歹,必會憂悔熱惱,還會墮於惡道之中;如果能止惡行,持戒清淨,必能心安理得,心無熱惱,而得清涼,故戒有清涼之義。(二)律儀:律儀又譯為等護。律儀可分為戒律儀,與根律儀二類:由能防護不善的身語惡業,名戒律儀;防護六根,不染著外境,名根律儀。此外戒律儀又分為別解脫律儀、定共律儀、道共律儀三種1。(三)學處:指在家及出家修行者,應學的處所,如在家應學不殺、盜、淫、妄、酒等「五個處所」,又名五戒。(四)波羅提木叉:音譯為別解脫,即因逐條逐條持戒,不犯眾惡,於諸煩惱便能別別得到解脫;在部派律典中把一條一條學處的集成,稱為波羅提木叉,也即是比丘或是比丘尼戒本,戒本有時又名《戒經》。(五)律:音譯為毘尼、毘奈耶,律的用法約可含括三部份:道德規範。生活規定。僧團公約。1、道德規範,是指個人應持守之在家五戒,或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等學處,不得違犯。2、生活規定:則是為維持僧團秩序,而訂定了某些生活規定,如衣、食、住、醫藥等。3、僧團公約:則如受戒、布薩、安居等僧團的各種運作。

三、為什麼要持戒

戒律依狹義說,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等。以廣義而言,則包含了一切正當的行為,它的功用,在於止惡及行善,是從內心的淨治得來。為什麼要持戒呢?經論上說是:「以已度他情」,即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別人的心情,如經上說:「凡為自己不愛不快之法,在彼亦為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如何以己所不愛不快之法而害他」,這也如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戒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從克己當中來完成利他。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是要有非常堅毅的決心,忍受種種困難的考驗,和外來惡劣環境的誘惑。而後以戒為本,讓自身遠離殺、盜、淫、妄等業,繼而出離生死,使得內心不散亂,甚至要有「寧持戒而死,不毀戒而生」的決心,才能持戒而保持淨戒。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沒有了戒,一切諸善法都不會升起的。

四、持戒的功德,和毀戒的過失

持淨戒有何功德呢?由於持戒不犯過失,能受別人的敬重,能得龍天護持而趨吉避凶;因不作惡事,心地清淨,必報生人間天上;最重要的是戒可為定慧所依,引發出世間的無漏功德。依持功戒的功德來分別,是三善的根本2:如果是以增上生心來持戒的,能得人天;以出離心來持戒的,能得解脫的勝果,必不再退墮生死;以菩提心來持戒,積極又不斷的利他,則能入於大乘,是為成佛的因。

從毀戒的過失來說,此是眾多過患的根本,這是要墮三惡道和受貧窮的果報。3如果違犯了禁戒,除極重戒不准懺悔外,犯了其餘較輕的戒,都應該如法懺悔。經中常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即清淨』,懺悔可得清淨與內心的安樂。如果犯錯不懺悔,不但徒留傷痕,還會成為修行上的障礙,如不能得定,不能發慧。就像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滌乾淨後,才可以安放珍味。又如違犯戒律,就應坦誠自身的過失,不掩蓋,不再造作,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清淨,才能承受無上的法味。

五、戒的種類

戒的種類,可略分小乘戒和大乘戒。小乘著重止惡,大乘戒重行善利他。戒又可分在家戒與出家戒。

(一)在家戒

在家戒又分五戒、八支齋戒、十善戒等:一、五戒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在家為不邪淫,出家為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前四戒是性戒,因為其本身即是罪惡,不論有無受戒,皆是犯罪,不論佛法或國法都不容許。酒戒則又名遮戒,為佛制定而遮止。受五戒之在家男子稱近事男;受五戒之在家女子稱近事女。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所應持守的戒,又名近事戒,近事是優婆的義譯,所以稱近事戒。五戒,佛讚嘆為五大施,其利他的功德,比一般布施功德還大5。五戒是盡形壽受持,五戒也可說是一切戒法的根本。

二、八支齋戒又名近住戒,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香華鬘,不歌舞觀聽;7﹒不坐臥高廣大床;8﹒不非時食。受持八戒之男子稱近住男;受持八戒之女子稱近住女。八支齋戒受持的時間為一日一夜,但亦可加長至三日、五日、一月等。所謂齋戒,第八不非時食名為「齋」,前七戒名為「戒」,應持守為「八」,名八支齋戒。八支齋戒是佛陀慈悲,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戒。

三、十善戒:五戒、八戒與十善戒,都是屬於五乘共法的戒,所謂十善戒是身三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業: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業:不貪、不瞋、不痴。戒又分為佛所制訂,有授戒儀式的戒,及非佛制訂,無授戒儀式的戒。十善戒,則是非如來所制訂,也無受戒儀式的戒,在大乘法中,十善也是菩薩戒。6

(二)出家戒

出家的律儀戒,又分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戒、具足戒三類。一、先說沙彌(尼)十戒:沙彌十戒之前九戒與前說的八支齋戒相同,但「不著香華鬘,不歌舞觀聽」則開分為二條戒,另外加上第十戒「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合為沙彌十戒。受戒之男眾稱沙彌,義譯為勤策,是精勤策勵,求脫生死的意思;受戒之女眾稱沙彌尼,義譯為勤策女。出家以後,受了這十戒,才算是沙彌或沙彌尼,因為這是出家戒,所以完全制斷淫行。二、具足戒是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這是先受沙彌(尼)戒,再進受比丘(尼)戒。七歲出家作沙彌,二十歲才可受比丘戒。比丘譯為乞士,是過著乞化的修行者,除了乞食也乞法。這是過著完全遠離惡行與欲行的生活,是完備僧格的出家人,為僧團的主體。三、式叉摩那戒:此是沙彌尼以上,比丘尼以下所受的戒法。於二年內受持六法,此為出家女眾的三級制度,受此戒的目的是為了測試有無懷孕,及考驗女眾出家的道心。

(三)菩薩戒

以上所說的戒,屬於聲聞戒,現在說大乘所不共的菩薩戒,菩薩戒是以十善為根本的,所以十善是菩薩戒7。從十善行的不同意義來說,又可總攝為三聚淨戒,三聚淨戒是:攝律儀戒(共聲聞);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後二者為不共聲聞)。1﹒從防非止惡來說,是「止惡」的攝律儀戒,律儀戒是指持守五戒、八戒等律儀;2﹒從修集一切善法來說,是「行善」的攝善法戒;3﹒從利益一切眾生來說,是「利他」的饒益有情戒。菩薩戒的真精神,就如上所說的止惡、行善、利他的三聚淨戒。小乘的戒法著重於止惡的律儀戒,大乘則更重於行善與利他的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目前常用的菩薩戒本,有 1.梵網菩薩戒(10重48輕)。2.優婆塞戒經(6重28輕)。3.瑜伽菩薩戒(4重43輕)等。

六、清淨戒行的修法8

佛弟子雖有在家二眾,出家五眾,但戒體的清淨,防非止惡的功能,生長定慧的功德卻是相同。如何清淨戒法,《成佛之道》提到了六個具體方法:(一)密護根門:此是守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因為六根常攀緣外境,生起貪著,所以應嚴密的守護,如不讓小偷進門一般。若不能密護根門,不斷的跟著煩惱轉,就會因為造業而沈淪墮落。緊密的守護六根才能止惡,使得功德日增。(二)飲食知節量:我們不要著重飲食的美味,不貪求口欲,只要維持營養的需要,讓身心有力,不致因飢渴而導致病痛。(三)勤修寤瑜伽:在睡眠時應作光明想,這樣的修習,讓自己不過分的昏沈,不但睡眠安穩不會作夢,即使作夢也不會起煩惱,會念佛、念法、念僧,時時保持警覺,努力進修善法。(四)依正知而住:對自己的行住坐臥保持正知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或不應該做,清楚明解。若能時刻保持正知正念,自不會落入錯誤過失當中。(五)知足:修學出世善法,應少欲知足,安貪樂道、隨遇而安。知足則能常樂,若老是沈溺貪欲終不得自拔而沈淪。(六)心遠離:如果整天忙於人事而團團轉,心不遠離,是很難趣入解脫聖道,我們應住於清淨處,多思惟法義,專注道業,對物質知足,對人事遠離。修學聖道的修行者,如能勤修以上所說的六種方法:密護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遠離,則慢慢能使戒行清淨,依戒而生定,依定生慧而斷煩惱,趣入於解脫。

七、學戒、受戒、持戒

在聲聞的戒法中,有男女、僧俗的不同,分佛弟子為「七眾」,這七眾即是依戒的不同而分類為:優婆塞戒、優婆夷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而大乘的菩薩戒,則是七眾弟子皆可奉行受持。師父在上課時,強調我們除了要「學戒」,知道戒法的開遮持犯,還要能「持戒」及「受戒」,要真正去實踐戒法。此外,還要護持淨戒,令不毀犯。如果能學戒、受戒、持戒,有了戒學作基礎,進而深入定慧,必能速證解脫。



台長: sanxue
人氣(40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法音宣流 |
此分類下一篇:解脫妙法四聖諦
此分類上一篇:《成佛之道》〈五乘共法〉中的佛法甘露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23:07: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