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9 12:54:00| 人氣2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貝克漢踢到2004雅典奧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已刊登於張老師月刊2004. 8月號)

你愛貝克漢嗎?還是正為奧運狂熱?

英國超級足球明星貝克漢曾經戴上女人的髮箍上場比賽,而且還帶著小兒子練球。這種行為,頗讓其足球隊教練感到不滿。即使教練極力反對,貝克漢仍然一意孤行,還為球隊贏得分數與名聲。

類似的情形在泰國電影「人妖打排球」中,也可見一斑。電影中的排球隊是由具有女性氣質的男性球員(男同志與變性人)與一位較為陽剛的女性教練所組成,其最大特色在於上場比賽之前一定要「梳妝打扮」一番。雖然球隊經常獲勝,卻讓其他異性戀男性教練感到不悅,球隊也經常遭受其他異性戀男性球員的嘲笑,連那位女性教練也被譏為是「男人婆」、「女同性戀」。就在一場球賽前,他們的異性戀隊長強制每個人都不能化妝,必須以「正常」的面貌出賽。結果那場比賽他們打輸了,因為所有球員都受不了自己以「醜陋」的一面見人。然而為了球隊的勝績,隊長最後還是妥協,答應讓他們「化妝」。有趣的是,中場休息時他們就在球場上搬出化妝品、保養品,盡力為自己「濃妝豔抹」一番。因為「化妝」而獲得自信心與運動能量,結果他們終究獲勝,日後還代表泰國進軍國際體壇。

而貝克漢的「化妝」─戴女性髮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教練應該關切的是貝克漢的球技是否精進,而不是他個人的「造型」。教練對女性髮箍的不滿,是因為難以想像貝克漢這充滿陽剛氣概的男人,竟戴起女人用的髮箍?因此,教練開始焦慮不安,認為女性髮箍實在有損體育球員的男性氣概、嚴重打擊球隊的士氣。而貝克漢帶著小兒子練球,教練也覺得他婆婆媽媽,怎麼在球場上做起女人家的事情?

運動跟男性氣概有什麼關係?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校體育課中的性別互動。

從整個校園空間中觀察發現,男生的身體動作較大,而女生則已經受到性別規範去控制自己的身體,一方面動作較小,一方面比較注重身體所傳達的女性形象。台灣大學畢恆達教授曾進行校園空間總體檢相關研究,有些女生表示,在學校籃球場打球,會受到男生凝視的壓力─同時對於女性身體與球技的凝視。對女生而言,打球是一種身體與心理的愉悅,但是男生卻把打球當成是球技的炫耀與競爭,使女生無法自在地打球。此外,缺乏更衣與淋浴的空間,也使得多數女學生因害怕流汗、身體弄髒,而寧願減少運動機會。體育教練大都為男性、學校對女性運動員的投資較少、時有所聞的性騷擾,也都會阻礙女性運動。

相信我們在國小體育課的共同記憶就是「躲避球」。躲避球的內場主將通常是一位很會投球、接球、K人的男生,是大家矚目的焦點。當他接到球,經常是傳給外場的男生,再由他們K人進入內場,顯然球賽的節奏進行,是由男生所主導。而其他女生呢?外場的女生因為沒有機會接到球K人,所以經常扮演啦啦隊。內場的女生也因為沒有機會接球K人,所以經常在裡頭亂竄被K。即使有女生接到球,多半也就直接傳給其他強壯的男生。所以躲避球的基本玩法就是女生撿球給男生K。所幸,1993年台灣引進新式躲避球規則,規定可以用身體抱球、接到球也不準傳給隊友必須自己把球丟出去,以增加女生玩球的機會。

不過也並非每一位男學生都很會打球、喜歡現有的體育課。有一位男生曾被體育老師揶揄:「你跑步好像在跳芭蕾舞喔!」(舞蹈算不算是一種運動呢?這位老師的言語似乎貶抑舞蹈。如果學生可以跑出曼妙舞姿,不管是男是女,應該加以讚賞而非責難)。還有許多實例顯示運動不好的男生遭受歧視與排斥。有體育老師曾對著男學生說:「男生扶地挺身做不起來就不能給老婆幸福」;男生在體育課點名答「有」的聲音不夠雄壯,老師質疑他是否像個男人;還有一位男生說他雖然身高185公分,但是運動很糟,所以換來體育老師對他「麻糬」的封號!這裡反映我們對於體育運動界定的狹隘,以及對於男生身體的刻板期待。身材高的男生不喜歡打籃球,同儕認為他浪費了身體,可是他喜歡跳韻律舞啊!體育課本來應該要發掘學生的身體潛能,鼓勵學生運動,但是過於刻板的要求,甚至對於某項運動技巧不足學生的嘲笑,卻經常扼殺了學生對於運動的愛好。

美國性別研究學者Michael Messner 認為,運動是一種社會機制,是男人之間的遊戲。運動同時也是使男孩成為男人,建構與表達傳統男性氣概的過程,反映所有主流傳統價值對於男人的社會期待:激烈、競爭、勇敢、打破紀錄。此外,運動也呈現身體規訓,就是男人必須要高大強壯、孔武有力,就像一個擁有肌肉的猛男,如此才有可能贏得冠軍。而肌肉代表力量,力量則是多數男人所追求。因此,多數運動強調的是身體強壯、攻擊、支配,而不強調身體美感、情感表達、非對抗式運動。透過參與或談論運動,多數男人除了建構自己的男性氣概的期待,也尋求與其他男人建立一種認同與同性情誼(homosocial),形成所謂男性連結(male-bonding),鼓勵男人去認同運動表現較好的男人,區分與排斥其他運動不好的男人與女人。當一名運動員在比賽進行中受傷的時候,男性觀眾可能並不關心他的心理與身體,希望他能夠勇敢地包紮傷口後再度上場,即使運動傷害在所不惜。獲勝與破紀錄比運動員的身心狀態更為重要。

所謂排斥女性,無非是一種男性透過運動訓練對於女性化的恐懼。有些女性主義者更覺得,現代運動是一種性別化機制,根本就是異性戀男性的價值觀。排斥女性參與運動就是性別歧視,強化男人對女人的權力。電影「我愛貝克漢」中,一位印度女生喜歡踢足球,但是她的媽媽希望她好好學做咖哩飯,爸爸希望她找個好先生出嫁,男同學則嘲諷她不守女人的規矩。即使如此,她仍然熱愛足球,在球場有優異的表現。在這部電影中,導演企圖顛覆不准女性從事運動的傳統價值觀。

而區分其他運動不好的男人,則是強化傳統男性氣概價值,因為運動所造就的男性氣概與男性身體如前所述,更加形塑大眾對於男性運動員應有的陽剛形象,是與娘娘腔與男同志完全相反,間接歧視非傳統男性特質,呈現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這些運動的性別現象,在在反映出既有的性別秩序,主流的男性氣概就是異性戀的、陽剛的,邊緣化女人與污名化男同志。不過當主流運動比賽有愈來愈多女性或性別邊緣者加入,勢必會鬆動既有的性別結構,奧運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1896年第一屆的奧運清一色是男人的天下,無論教練、選手、裁判都是男性。第二屆1900年巴黎奧運才開始接受女性選手,共有19名女性參加。到了2000年雪梨奧運,40%為女性選手。而當女性選手逐漸參與奧運時,有不少運動紀錄是女性選手與男性選手愈來愈接近,像是1928年奧運開始有女子100公尺田徑項目,當年男女記錄差距為1.4秒,目前世界記錄縮小為0.71秒。從另一角度來看奧運,目前只有拳擊與摔角為純男性運動項目,水上芭蕾為純女性運動項目,馬術是唯一男女選手一起比賽的項目,人與動物平等地位。1992年國際奧委會決定新加入比賽項目,必須數男女選手皆可參加。據說國際奧委會有意先開放男女雙人水上芭蕾,再開放男子水上芭蕾。這正好呼應日本電影「水男孩」所呈現的故事。一群高中男生計劃在校慶時表演男子水上芭蕾,然而在練習的過程中,受到學校男同學與男老師的質疑與嘲笑,認為男生怎麼可以跳水上芭蕾。但是這一群高中男生利用暑假苦練多日,終究在校慶表演贏得滿堂喝采,原來男性氣概也可以有不一樣的表現。另外可以思考的是,奧運比賽項目雙人部分皆為異性戀思考,只有男女雙人,如果可以開放所謂的男男或女女雙人比賽項目,國際奧委會在性別平等又可以向前邁進一步。

不過,國際奧委會今年最大的突破是,基於尊重人權與消除歧視,有條件開放變性人參加2004雅典奧運。其實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女子100公尺金牌是由波蘭變性人選手華許奪下,雖然華許死後才被發現是男變女,但是國際奧委會並沒有取消她的金牌。1968年奧運首度實施選手性別檢查,但是1999年又放棄性別檢查。固然有人質疑男變女的選手因為男性睪酮素高於女性,會影響比賽公平性,但只是一味的使用男性快、高、遠作為運動的標準,反而更值得質疑。就像1976年變性人理查絲參加美國網球公開賽的目的不在奪標,而是捍衛女性權利與自己變性的合法性。而當今由於球拍材質技術的進展,使得網球發球與擊球的威力大增,出現了強力發球選手後,球員的球技與戰術反而比較沒有機會發揮。過多的Ace球與回發球出界,也降低了男網的可看性。另外,從1982年開始舉辦的同志世界運動會,更是在主流異性戀奧運之外大力搶攻同志的運動與認同空間,更創造了性別多元的邊陲中心。有趣的是,男同志在這樣的運動中即使擁有身體肌肉與強壯,多半不是為了向女性宣示他的權力,也許是為了吸引更多男性眼光,與展現另類男性身體。而且當變性人與同志有權利參與奧運時,正好凸顯性別其實可以在運動領域有不同玩法,也正反映了傳統主流性別價值面對性弱勢族群的恐懼與歧視。

貝克漢的行徑吸引眾多的女性球迷,因為女性的髮箍自然接近女性的貼身之物;而帶著小兒子練球,似乎也呈現出許多女人共同的育兒經驗,自然引起女性共鳴。另外,男性球迷不知如何看待貝克漢如此行徑?異性戀男人最在意的還是貝克漢終場得了多少分,創下多少紀錄,沈迷在「數字」遊戲之中。此外,貝克漢還懂得故意現身一家同性戀酒吧,手上還擦了粉紅色指甲油,身上也穿了件粉紅色圍裙,而男同志所看到的貝克漢或許更重要的是他那「精緻」的造型、動人的身體、女性髮箍與帶著小兒子練球的親子畫面。雖然貝克漢最近緋聞不斷,上述行為應是他最迷人的特質吧!

(照片說明:貝克漢小兒子,好可愛喔!)








台長: 小龍女
人氣(2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男女話題(愛情、男女、交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