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06 12:52:48| 人氣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易理無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易理無全
「一」、易有多種用途
<A>:易有多種用途。其最原始的用途是用來蔔筮,即算卦,但算的方法與目前街頭巷尾的算卦是不一樣的。現今街頭巷尾的算卦者,多的看面相,看手相,已經沒有用古易、古易法算命的了,但現今,有的易學家依然用古易法預測事物的變化。
孔子認爲,古人(朝廷)在大事之前必先蔔筮以斷吉凶,然後方行事。後世人認爲是迷信活動,但孔子認爲不是,孔子在注易中,認爲易是能夠準確無誤地斷出天地、人物的變化及吉凶。
<B>:孔子雖然認爲易之本是蔔筮,然而,他又認爲若體解易之理,則是人類社會治世和發展的指南。後世的儒家把功夫用在易之理上,把學問用在解易之義上,從而易的其他用途暗淡了,卻顯現出哲學的光輝。老子根據易的物理及義理,寫出了道德經。後世的道學家,根據易的生理,寫出了“周易參同契”。形成了道家修行的內、外丹門派。
<C>:春秋戰國以前,自黃帝至夏至殷商至西周,易是朝廷、王者的專用密書。最古、最原始的易,只有卦而無辭,用時,根據卦象由大巫直接斷出吉凶。以後,先人歸納了大巫的斷辭,並直接附在卦、爻的後面。之所以這樣做是兩個原因:一是用起來方便,有了過去蔔筮的例子參考了;二是,巫的通靈術,隨人類的進化而減退,與天人相距越來越遠了;故而在斷卦時,必須要在前人——大巫、靈巫論斷的基礎上,再行推斷。這樣,王廷中的易就由易本卦及系辭、爻辭組成,先古稱這種是卦與辭組成的易爲易經。
數百年又過去了,易經從王廷中傳了出去,世人對易經又看不懂了,於是孔子等人對易經作注,王廷稱後人作的注解爲易傳,後世人則把易卦、卦辭爻辭——易經,以及易傳合本,統稱爲易。
<D>:易除了公開的蔔筮用途,哲學用途之外,在先古王廷中,它還有一秘密用途,就是修煉回歸天上的功法。這種回天功法是古王廷獨家控制,密而不傳的神門功法。
古巫得到易卦之後,用通靈術與天人聯繫,天人給每一卦、每一爻的內容是顯圖像來述說,古巫將圖像用隱語記錄在每一卦、每一爻之後而形成卦、爻辭。但天人傳易,已將易卦排列好了,用隱語系上的卦、爻詞所表示的內容是顯意,而密意是分散在最少四個卦中,即密意的一句完整的意思,是分解在最少四個卦裏,使用時,要將四個以上的卦合併,方可明確密意的內容。神門修煉的功法,就是用這種方法潛藏在易之中。
(1)、從易中提出一套功法
例如,神門功法之一,龍蛇大丹法、九陰功、九陽功,就是最少在二十四個卦裏隱現著,用者要提出一個功法,必須同時研究最少二十四個卦。
神門功法是總則,是以天地卦爲體,其他細則又分別在另一些組卦之中,從易中提出一套功法,是按易的規則進行的,若是掌握了這種規則,任何人都可以從易中提出功法來。具體提煉的規則、方法,在“密解周易”一集裏已舉天地卦爲例作了介紹,掌握了這種密法,懂得了系辭的密意,一套神門功法就展現出來了。
易原本只有卦,無文字,是無字天書。古巫用通靈術得到象,然後根據象意用密語作系辭(卦辭爻辭),後世文人如孔子,又對系辭進行解注,這就是現世易本的全部內容,即卦、辭、傳,前兩者稱爲經,故易本是由經與傳組成。春秋戰國時期,即東周時期,易經從王廷中傳出,諸子百家如獲至寶,紛紛學易、注易、解易。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等,均是從易中開悟,發展了各自的學說。可以說,中國的古文化,是以一易以蔽之。
(2)、天地卦的另一種密解法
天地卦的另一種密解法是:提出如下變化的一組卦:
第一套,乾、坤兩卦;初爻、初九、初六;變爻,垢卦初六,複卦初九。
第二套,乾九二,坤六二;變爻天山卦六二,地澤卦九二。
第三套,乾九三,坤六三;變爻天地否六三,地天泰九三。
第四套,乾九四,坤六四;變爻風地卦,六四,雷天卦九四。
第五套,乾九五,坤六五;變爻山地剝,澤天夬。
第六套,乾上九,坤上六;變爻,地卦,天卦之上六、上九。
第七套,乾用九,坤用六。
(3)、分析天地卦
下面分析此例:
<A>:第一套,詳見上集,主要是告訴修煉者在一陽初動之日冬至應閉關七日,斷女色,遠商務,靜心打坐,以養陽氣。
<B>:第二套,至天下火時,古曆陰六月應退藏閉關,遠離社會,此時已修至水輪而臨近日輪(丹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從冬至閉關修行七日,以後不斷煉功,至六月已八個月,已修至水輪而臨近日輪,如果此時(六月)閉關七日,遠離社會,促使生命之氣雲集丹田,則吉,無不利,若此時(經八個月的修煉)陽足而在社會近女色(順命)則大凶。
<C>:第三套,修行者的意點、重點在日輪(丹田),若終日乾乾(乾乾,意爲運氣,吸收天之生命光子——陽氣)“含章可貞”,即把這能發光(章)之氣貯藏于丹田(貞),則可有終(即有成)。(參見上一集)
“包羞”是乾之三爻變的爻辭,意爲,此時,應忍恥固位,尸位素餐,無所作爲,象曰:“包羞,位不當也。”此時修的是命功,故曰位不當,應謙,包羞而行。
坤之三爻變其辭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上述兩個之卦,其卦辭爲“大往小來”,“小往大來”。此爲調息運氣和天地之氣以養丹田,調息時而先大往小來,以排濁爲主,然後是小往大來,以納新爲主。要堅持(艱貞)這樣往復修煉,儘管陽已足,仍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居安思危那樣的修煉,天道無情而我無爲,仍應思我所應思,行我所應行。
在這裏有“包羞,位不當也。”在上一集修到丹田時,也有“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意爲,誠告修行者,丹田氣足之時,不可任意行事,仍應潛修。
現在社會上修煉氣功的人,往往在此時就出手爲人發功治病,此正應武人爲大君,如履虎尾,大凶,所謂凶,即無成。因爲修到此步時,僅三級能量,不堪一用。故而應含章、包羞,終日乾乾,勿恤其孚。
<D>:第四套,乾之四爻變,爲風地觀。此時已修至火輪。(參見上一集的龍躍於淵、風天小畜及雷地豫)。
觀卦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順若。”象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順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修行者到這一步時,在龍躍於淵,行火輪之修行,由命功質變爲性功,此時入靜打坐如觀,觀在這裏是宮殿樓臺的意思,是一種威儀觀,顯得神聖的意思,如道教的“白雲觀。”盥是指沐浴、洗手、淨身準備禮神、祭祀入坐靜功要如敬神,一心一念,精誠專一,祭神如神在。
不薦,章未薦之時,薦是淨身之後去擺供品,忙於務了,心也散了,意爲修行者打坐入靜,始終要保持在未薦之時,即淨身之時那種心態,心誠專注之態。入靜之後要觀,此觀爲觀想之觀,觀什麽,觀“大觀在上……”,大觀是指宙心,指天目前的摩尼珠,爲光,爲明月。
“有孚順若”,有孚是指識神、陰神,只有盥而不薦,一心一念之時,才能調順後天識神入靜。
“六四”一句是說,觀到性光、摩尼珠之後,你(賓)才可爲王(先天之靈)。
“聖人以神道設教……”孔子就是聖人,老子也是聖人,文中之聖人,是孔子、老子等聖人,即神明,具體就是九天玄女,于黃帝之時設立了神教。“天下服矣”,是說,黃帝依此神教而服天下。
第四套中坤之四爻變爲雷天大壯,意爲雷行天上,如龍躍於淵,趁陽足之機上沖於天。“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腹。”意爲道路已通,力求上進。
前面的“觀”是修靜功,靜以觀性。這裏的“大壯”意在動功,沖天上進不止。
<E>:第五套,是“飛龍在天”,“黃裳無吉。”配“碩果不食,君子得輿。”“無號,終有凶”。此時已修及風輪,已明顯得光。“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詳見上一集)此時,要顧及底氣,丹田命宮之氣是否充足,若足,則識神終有凶。(參見上一集)
<F>:第六套,“亢龍有悔,高而無民”。“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此時,若血氣不足,則難以上沖。“亢龍有悔”,有悔的意思是,要返回去充足命功之氣。“龍戰於野”,天玄地黃,意爲已到了決戰的時刻,決天地,決上天還是入地的時刻。
<G>:第七套,同於上一集,“見群龍無首,含萬物以化光,以大終也”。修出去了。
(4)、易乃天物,無法言全
通過這幾集的案例分析,第一,讀者可以掌握一種讀易的方法。易的各種讀法都是對的。就如群盲摸象,摸的雖都是局部,但都對,都是摸至大象了。摸到象鼻,有象鼻的用處,摸到象尾有象尾的功能,各有所得,各有所用,但均無法將易窮盡。世上有很多注解易的書,都不錯,都自稱是易之全解、全注,但這是不可能的。所有後世人對易的全注、全解,都是局限的。有的側重於義理,有的側重於術數,有的側重於蔔筮,有的側重於史實,有的側重於醫巫,有的側重於丹術等等等等。
所有世人書寫的周易大全,名之爲大全,實之都不全,若集衆家之所得,共書周易大百科全書,也許種類能全,但深度又不全。
爲何無法解注以全?因爲易乃天物,無法言全,古孔子深知此密,故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他告訴後世人,對於易,無論出多少書也無以盡其言,無論如何寫,也不能盡其意。五千多年以來,易之所以長存不衰,正是因爲世世代代的人,無能將其挖掘意盡。

台長: 摩尼功法
人氣(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