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23 10:20:18| 人氣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命教育內涵

生命教育內涵有四個基礎概念,需要讓學生了解並在生活中實踐的:

第一是自尊的教育;第二良心的教育;第三是意志自由教育;最後是人我關係的教育。

1
、自尊的教育
其核心觀念就是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工具,相對地也不要把別人當成工具。說起來似乎很抽象,但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孩子0~6歲身體發展,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工具,孩子同時也就成為他們的玩具。很多父母管教孩子不是打就是捏,對於嬰幼兒或幼稚園階段的孩子,要他們做什麼事的時候,從來就不會徵詢一下孩子的意願。
我們希望孩子學習面對人的時候,要請別人做任何事時,都必須徵詢他人的意見,因為他是一個生命的個體,他不是你的工具。其次是國小階段社會我的發展,國中階段心理我、人格我、道德我的發展,更需要對他生命的意義、價值重新做澄清。可是在我們的教育環境裏,說到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與同儕的互動上,假如沒有自尊或尊人的觀念,常常就會把別人當成工具。一位優秀的老師,會把學生當做成就自己成為「名師」的工具,當老師在強調自己是好老師時,也應該反問自己,是否就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充分發揮內在的潛能,否則這些學生都只是成就他成為「名師」的工具。也有些校長以強壓式教育,利用學生,來成就一個「名校的校長」的頭銜,學生就變成了工具。這樣把別人當成工具來看時,自尊就不可能存在。我們希望藉著自尊教育,具體地教導孩子,讓學生都能夠清楚的了解人的價值?人是什麼?以及自尊的內涵是什麼?

2
、良心的教育
  有了良心一個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可是良心非常抽象,在倫理學中它是一種個人主觀倫理。經常要讓孩子捉住內在的「仁心」,具體來說就是孔子所謂「不安之心」,做任何事先反問自己心安不安,這常是瞬間就過去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要在生活中實踐的。孟子所謂「不忍之心」,做事之前先自問忍不忍心?虐待動物、折斷樹枝是否忍心?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生活細節中讓學生不斷反省的,在做任何判斷選擇時也應先反問自己的良心。在西方倫理學中強調「知識」很重要,若沒有知識良心會誤判。人為什麼會沒有良心?孟子說一個人沒良心是因為他被蒙蔽了。可能從小到大,周遭的人都沒有提醒他那「不安之心」及「不忍之心」;父母師長沒有教育他;或是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很多殘忍的鏡頭,慢慢就可能沒有不忍之心,變得麻木不仁。本校在推廣時特別重視體驗,帶學生去榮總參觀,看了生老病死之後,或許整個生命觀就改變了,學習到對生命的堅持、敬重,良心教育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很基本的體驗上建立。

3
、意志自由教育
  仁心就在每人身上,你是自由的,是你行為的主人,不要做任何事都認為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受別人的壓迫。事實上你的行為是可以出自你的自由意志,它的基礎來自理智。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可見人是可以有志向,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生命方向的。另外,教導學生判斷些行為是不自由的,以及為什麼會不自由,例如壞習慣、無知會產生不自由;用很多具體的事例來教導他們。若孩子因為心理防衛機轉而產生暫時性的保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把任何事都推托給別人,不認為自己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就容易出問題。一個「全人」,身體、心靈都要發展,意志教育就是心靈的部份,能夠感動、有恒心、有志向,就是一種心靈教育,也是目前最疏忽的。

4
、人我關係的教育
  教導學生不要認為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無關,可以任意妄為。人的生存是依靠很多其他人而生存,不可能獨自存活,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強調「我和你」的關係,把任何一個生命個體當成「你」,而非無生命的「它」。也希望老師把學生看成一個個的獨立個體,不是物質的「它」,不將學生「物化」,如此才能建立學生的自尊。中國古代講仁心,兩個人完美的互動就是仁心。人與人之間有完美的互動,人才能活得好,也就是五倫的關係,人絕不是單一的。現在社會強調個人主義,常常忘記一個人過得好,是背後有很多人付出、犧牲才能成就的。(參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輔仁大學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89.3.24

台長: polo
人氣(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