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14 07:09:38| 人氣6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彌勒的省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時在一些佛教的討論區,會看到有人詢問彌勒來生成佛的事蹟考之於原始佛教真實與否的問題。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對於現生正在學習佛法的佛陀弟子是沒有意義的問題。試想,我們進入佛教的時候,可以自誓或由有戒德、有修證的僧侶親授三皈五戒,授戒時,會誓言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我們所皈依的佛陀就是「釋迦牟尼佛」,當皈依完成了,「釋尊」就成了我們此生學習佛法的精神導師了。那麼,去探問彌勒菩薩存在與否那又有什麼意義呢?只要是真正的佛弟子都應該會明白皈依三寶的深意!我們既然已經皈依了「釋尊」,我們信受了偉大的導師--「釋尊」--的教誨!那麼我們又何必去探問未來的彌勒呢?

中阿含經有關於彌勒的記載是在於---(六六)中阿含王相應品說本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這經中同時,另有一位阿夷哆僧人也發願說,願於未來出生成為「轉輪聖王」,然後,再出家證得解脫。但是,佛陀聽完了這位僧人的發願後,卻斥責:「真是沒有智慧的人!何必多死一次,以求再生呢!」

佛陀的斥責隱含著佛法的基本精神,因為,我們所皈依的法是:「聖弟子念於法事:謂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對於法,他具有如是不動搖的信念:『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譯文取自「初果」一書。)』由於,佛法是現在修習,當下就可以體會的,正確修法的當下,就有滅苦的效果,就可以立刻體會到這真的是正確的真理。所以,根本就不須要等到來生。那種想要再活一次的想法,其實是一種導致難以脫離輪迴的深層欲望。佛陀當時立刻就明白,那位發願在未來轉生為「轉輪聖王」的僧人,其實,今生的修行已經確定失敗了,因為,他沒有具足真實的智慧,可以看清自己內心深藏的欲望。

另外,中阿含這篇授記彌勒於未來成佛的經文,也有三點奇怪的地方:

1、記得中阿含另有一篇經文提到:「具足三十二相者,若在家必成轉輪王,若出家則成佛(註1)。」所以,阿夷哆比丘如果生為「轉輪王」,然後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但這一點經文中阿含六六經卻沒說清楚。只有模糊提到說「阿夷哆」未來當了轉輪聖王,然後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最後的幾段,看起來像是成就「阿羅漢」的自證詞。)

2、中阿含另有經文說明,同一個年代,不可能會有兩個轉輪王,同一個年代,也不可能會有兩個如來(註2)。但是,該篇經文卻說:「世尊告曰。阿夷哆。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然後出家證得解脫,那照(註1)的經文來說應該是成佛了,不是嗎?!)」但不巧的是,該篇經文又說:「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這樣推論起來,豈不是差不多同時的時間內卻出現了兩位佛陀嗎?但是,這樣的情況,又違背了(註2)的經文所說。

3、該篇經文,不知道為什麼又提到了「金縷衣」(註3)?依照戒律,佛世的僧人,從來都不會接受金銀的佈施供養,怎麼會突然又冒出佛陀吩咐阿難尊者取來金縷織成的衣服,而且,如來先從阿難尊者接過「金縷衣」再轉授予彌勒,再由彌勒輾轉佈施於三寶,這樣豈不是當場包括佛陀與兩位尊者在內全都破戒了? (註6)老實說,這一段金縷衣傳說,要不是譯者譯誤(註5),不然就是後世有人加料,由於缺乏戒律常識,以致於弄巧成拙,褻瀆了佛陀與阿難尊者的戒德。但是,到底是梵文原文就已經被加料了,還是到了中國譯出後,才被加料,就不得而知了。這個想法是個人的意見,僅供諸位法友參考。

總之,關於彌勒的問題,不管再怎麼去翻經倒典,也很難得到任何明確的答覆。而且,如果是遇到那種「信者得彌勒!」(參考友教名言:「信者得永生!」)的法友,也不會有人願意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事實上,未來一定還會有佛出世,但是否就是彌勒,這是很難證實的問題。但是,如果是現世就已經深入明瞭「佛法僧」的「釋尊」弟子,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去猜疑這種未來的問題!他們會專注於現世、當下,以及佛陀的教誨。

雜阿含有一篇很有趣的經文(註4),提到說:「如果遇到神異而難解的現象,不須去費心猜疑,因為那是『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的事,只要專注於觀察體會四聖諦--苦集滅道--就行了。」這就是佛陀真正的慈悲與智慧教導。

註1、
「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政。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隱。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註2、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阿難。若世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


註3:
「爾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汝取金縷織成衣來。我今欲與彌勒比丘。爾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取金縷織成衣來。授與世尊。於是。世尊從尊者阿難受此金縷織成衣已。告曰。彌勒。汝從如來取此金縷織成之衣。施佛.法.眾。所以者何。彌勒。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世間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於是。尊者彌勒從如來取金縷織成衣已。施佛.法.眾。」

註4:
雜阿含(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過去世時。有一士夫出王舍城。於拘絺羅池側正坐。思惟世間思惟。當思惟時。見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無量無數。皆悉入於一藕孔中。見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間所無。而今見之。爾時。去池不遠。更有大眾一處聚集。時。彼士夫詣大眾所語言。諸人。我今發狂。我今失性。世間所無。而我今見。如上廣說。時。彼大眾皆謂士夫狂發失性。世間所無。而彼見之

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所以者何。爾時。去拘絺羅池不遠。有諸天阿修羅興四種軍。戰於空中。時。諸天得勝。阿修羅軍敗。退入彼池一藕孔中。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當思惟四聖諦。何等為四。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5:
「以戒律研判『金縷衣』傳說」:
「某佛教討論區曾經討論過佛陀與阿難尊者接受信眾佈施「金縷衣」的典故。但是,如果稍有點出家僧戒的知識,就可以立刻判斷,佛陀與阿難尊者不可能接受金銀,所以,「金縷衣」應該是錯誤的翻譯,或者是錯誤的經典傳說,有不少的相關佛典都正確地翻譯為「金黃色的布帛」或「貴重的絹」。當時,為了更正「金縷衣」的錯誤,我將所有相關的經典記載找出,並將戒律引出。但是,最後,卻發現原討論者,只想證明他所引的資料是正確性的,是具有權威性的。原討論者並不想接受正確的資訊,所以,我就立刻放下,決定不再參加這種沒有意義的討論。

其實,譯誤是有原因的,缺乏戒律的認識,可能是原因之一,有些文字具有一字多義的特質,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有些譯者,無法判斷該怎麼譯的時候,就採用音譯的方式,至少用這種方式,後人還可以依譯音參照印度文字與地理環境,抓出文字的原義。當時,找了四、五相關的經典,包括南傳大涅槃經(元亨寺版本),發現有譯「金縷衣」者、有譯「金黃布帛、絹」…等,也有音譯者,音譯的文字,再翻查佛學辭典,找出其原義。其實,如果具足出家戒律的知識,就不須這麼大費周章了。


註6:『四分律』--「三十捨墮法之三」:
「摘述…
何以故。我自從如來聞。沙門釋子不得捉金銀若錢。沙門釋子捨離珍寶珠瓔。時珠髻大臣。有威勢有能善說。令諸人歡喜信解。即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我向所說。於法無有違失耶。佛告大臣。如汝所說。於正法中多有所益。無有違失。何以故。沙門釋子不得捉持金銀若錢。沙門釋子捨離珍寶珠瓔。不著飾好。汝今當知。若應捉金銀若錢。不離珠瓔珍寶。亦應受五欲。若受五欲。非沙門釋子法。大臣。汝今當知。若見沙門釋子以我為師。而捉金銀若錢珍寶。則決定知非沙門釋子法。
…」

台長: 希拉
人氣(6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