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17 03:15:17| 人氣17| 回應0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十年江與城,徐悲鴻在重慶的江湖世界_0

十年江與城,徐悲鴻在重慶的江湖世界

原標題:十年江與城,徐悲鴻在重慶的江湖世界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背景:2018年3月,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之際舉辦瞭首任院長徐悲鴻的大型、綜合、全面回顧性質的研究展,7月,作為徐悲鴻的出生月,以“回望歸鴻”為主題的徐悲鴻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揭幕,自72年前一別,徐悲鴻回到瞭這座曾生活近10年的城市……

徐悲鴻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1930年4月《悲鴻自述》,開頭便道:“悲鴻生性拙劣,而愛畫入骨髓。……”筆者另察其少年時喜好有二,一喜收藏煙盒上的動物畫,特別是兇猛的動物畫片;二愛聽評書裡的英雄俠客事跡,曾自評為“江南貧俠”、“神州少年”。他,喜收藏、愛畫入骨、夢想仗劍走天涯。



▲青年時的徐悲鴻

2018年7月31日,雅昌藝術網受邀參加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幕的“回望歸鴻”徐悲鴻抗戰時期作品展。重慶,予徐悲鴻而言是創作巔峰時期,畢生創作3000幅,其中1000餘件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其中不乏《巴人汲水圖》代表力作;是感情的歸屬地,他與人生最後一位女人在此相戀結婚;是中國藝術教育開創地,中國藝術高等學府——中央美術學院在此籌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介紹到:“此次展覽集中展出瞭徐悲鴻紀念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徐悲鴻抗戰時期繪畫作品75件套,包括國畫、油畫、水彩畫、素描和書法等多種類型,其中國傢一級文物就達4件。”



▲“回望歸鴻”徐悲鴻抗戰時期作品展(三峽博物館)

此文重回1937年-1946年戰火紛飛的中國,從“畫功純熟”的中年徐悲鴻的收藏愛好、藝術創作和感情生活三大主線,再現一位“大師” 10年快意情仇、英雄兒女的江湖世界。

10年兩次重金購回1幅《八十七神仙卷》?

1937年,一身青衫42歲的“俠客”手執“畫筆”之劍,從江西老傢輾轉上海、北京、日本、法國、德國再到陪都重慶,大名逐步被世人所知。此時的他,早已不是收集煙盒的少年,與他同來重慶的是剛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圖》卷。



▲徐悲鴻自畫像

說起這幅藏品的來源,1935年-1937年徐悲鴻經常往返於廣州、香港、澳門、長沙、桂林之間。來重慶前夕,在許地山的介紹下,於香港一德籍夫人處購得一幅國寶級畫作《八十七神仙卷》。當時,德籍夫人為迎接這位“特殊貴賓”,準備字畫四大箱。徐悲鴻挑選至第三箱時,一幅人物長卷的出現瞭,眼睛陡然一亮,以至他展開畫卷的手指都顫抖,激動地喊出:“下面的畫我都不看瞭!我隻要這一幅!”德籍夫人愣住瞭,她仍請求徐悲鴻看下去。但是,徐悲鴻連連搖頭說:“沒有比這更使我傾心的畫瞭!" 徐悲鴻當即提出用手頭僅有的一萬元現金買這張畫。德籍夫人當即悟出瞭此畫的價值,又顯不舍。徐悲鴻提出願意再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她略為猶豫後才同意。



▲《八十七神仙卷》

武俠小說中的大俠似乎從來不需要擔心經濟來源,去哪兒都能出入酒館、花天酒地,還能仗義散財,視金錢如糞土。徐悲鴻也視金錢如糞土——不過他並沒有花不完的錢,他的錢都花在買畫上瞭。瘋狂到什麼地步?徐悲鴻去世時藏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名傢書畫作品1200多幅。徐悲鴻的兒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說,他小時候在傢裡就沒見過現錢——父親工資一發,就全拿去買瞭畫,連他上學的學費都要母親變賣衣服來湊。

隻要他認為是好畫,為免於流失國外,決不還價,要多少錢給多少錢,寧可借債也不為惜。對於徐悲鴻的收藏愛好,第一任夫人蔣碧薇的回憶錄《我與悲鴻》追憶與其旅日、留法苦困的日子中仍堅持買畫,頗顯微詞。第二任夫人廖靜文的《悲鴻的一生》也提到“每個星期都有字畫商人拿著畫上門推銷,他來者不拒,一幅一幅過眼,見到中意的字畫就抑制不住滿臉的興奮之情。”傢人曾埋怨徐悲鴻:你就不能收斂一下表情嗎,鎮定一點才能壓價。徐悲鴻到:“當一張好畫突然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怎能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呢?我是一個畫傢,對真正的好畫不能不激動,不能無動於衷……”



▲蔣碧薇回憶錄《我與悲鴻》

隨即,徐悲鴻將《八十七神仙卷》奉為至寶,並在畫上加蓋瞭“悲鴻生命”的印章。在1938年應邀去印度時,其他畫作都可以打包裝箱,唯獨《八十七神仙卷》一定要隨身攜帶。即使如此謹慎,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他忍痛將自己的大量作品留在瞭新加坡,隻身攜帶《八十七神仙卷》登上開往印度的最後一班客輪,取道緬甸,歷經艱辛回到祖國。卻在跑空襲警報的過程中,《八十七神仙卷》被盜,為此日日憂心如焚,三天三夜寢食不安,多方尋找仍然不得。“想象方壺碧海沉,帝心淒切痛何深。相如能任連城璧,愧此須眉負此身。”回到重慶就病倒瞭。因此種下瞭高血壓的病根,而多年後因高血壓而病逝。



▲徐悲鴻

1944年夏,一封喜信從成都飛到重慶,這幅畫作在成都神秘現身,確定是原畫。被盜容易贖回難,對方開價高得離譜。徐悲鴻立刻著手買回,不顧病體,趕緊日夜作畫和籌款。先是匯去瞭20萬元現款,又寄瞭一堆自己的畫作過去,才終於將這卷連張大千都喜愛不已的《八十七神仙卷》(現藏於徐悲鴻紀念館)贖回。國寶再現,徐悲鴻和夫人廖靜文共同打開瞭畫卷,隻是畫面上蓋有“悲鴻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題跋也被割掉。盡管如此,徐悲鴻依然激動不己,當即揮毫賦詩: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戰時重慶的南紀門

回望徐悲鴻在山城重慶的10年,《八十七神仙卷》卷的更迭經歷與徐悲鴻的創作、生活有著時間階段性的聯系,筆者簡單一分為二,一為攜寶漂泊時期:1937年—1941年,1937年-1938年創作大批代表性作品,如《巴人汲水圖》、《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負傷之獅》等,1938年-1941年在南洋巡展籌款時期,創作《愚公移山》、《泰戈爾》、《放下你的鞭子》、《喜馬拉雅》等;二失愛畫得愛妻時期:1942年-1944年痛失愛畫期間,因病創作銳減,得到第二任夫人廖靜文的細心照料,更多的是教育事務;至 1944年尋得愛畫,結束長達8年的分居生活,與廖靜文在重慶結婚。這一時期創作大批量以馬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以及《會師東京》、《山鬼》、《孔子遊學》、《紫氣東來》、《徐夫人畫像》等,直至1946年離開重慶。

一、攜寶漂泊時期:畫山城“棒棒軍”,下南洋籌得10萬美金

“抗戰之前,藝術傢在幹嘛?我喜歡什麼就表達什麼。中國藝術界非常活躍,不要以為隻有寫實主義、學院主義才存在,現實主義等各個流派在中國土地上都是同時存在的。這個時代是“思潮跌宕,流派紛呈”是非常熱鬧的,大傢都在探索繪畫語言和風格問題。但到瞭抗戰,不一樣瞭。一切的藝術之爭,戛然而止,不管是什麼流派,要用藝術來救亡圖存。”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宗賢談及這一時期的藝術背景時如是說。



▲重慶山城“棒棒軍”

1937年抗戰時期的重慶,一躍成為中國戰時首都,五湖四海的人因逃難匯聚於此,人口一度達到50萬人,據記載當時從事“棒棒”挑水工就達到10萬人。徐悲鴻來到重慶,他正處於失戀(孫多慈)、傢庭破裂時期(與蔣碧薇分居)。一個人居與重慶大學宿舍公寓樓。“在二十世紀大傢當中,徐悲鴻差不多是為情所累最嚴重的一個,他的感情生活、傢庭生活都可以用不盡如意來概括,他在這一時期並沒得到必要的生活上的照顧。”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博士華天雪表示。

1.山城“棒棒軍”與《巴人汲水圖》

一邊是山河破碎,一邊是情感的不如意。現實生活中的山城,喝水是一大問題。重慶市沙坪壩宣傳部副部長何江對筆者說:當時徐悲鴻隨中央大學遷至現在的沙坪壩重慶大學任教,每日往返路途見 “棒棒軍”在山間肩挑百斤水場景,隨即在宿舍樓創作瞭《巴人汲水圖》。畫面題加七言律詩一首: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磐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忝血汗熬。” 1938年除夕夜,徐悲鴻在看見一位重慶的貧寒女子在街頭撿破爛,受觸動創作瞭《巴之貧婦》。



▲山城“棒棒軍”與《巴人汲水圖》

據悉,《巴人汲水圖》在2010年拍賣市場成交達1億7千萬元。畫面高300厘米,寬卻62厘米,頗顯細高。懸掛起來,與嘉陵江的百丈懸崖相一致的,使其場景更顯陡峭與驚險。此畫展出在三峽博物館,有市民感嘆太高瞭,就算墊著腳尖,也無法看清畫面頂部人物,笑稱最好的方式是放置一個樓梯,當登頂完成,對其中的甘苦更有所體會。



▲長300cm的《巴人汲水圖》

畫面將重慶人取水的宏大場面分解為舀水、讓路、登高前行3個場景,描繪瞭男女老幼不同動作的7個人物。場景一舀水,左下一癩痢頭、一身結識肌肉,著黑色短褲,持熟練舀水動作,右緊接男子動作的是一身著襤褸的赤足婦女,正把舀滿的水提到岸邊,一男一女形成瞭一個舀水的連貫動作。



▲《巴人汲水圖》人物分解(局部)

場景二為讓路,由於山路狹窄,白衣男子隻能側身在懸石上稍息,才能讓身體彎成弓的男子通過。徐悲鴻的兒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特提到:“其實這個白衣男子其實就是徐悲鴻本人。”



▲《巴人汲水圖》1938年作

第三場景為登高遠行,3名挑水工克服地心引力,爬完瞭艱險的陡梯,開始邁開大步,比較輕松地急行。長卷將一條石階把三個場景串聯在一起,為瞭突出江岸的高與陡,有留白,用江岸的巖石和層層的石階融匯貫通,拉大瞭第二個畫面與第三個畫面的距離。在第二、三場景之間還特別的添加瞭一叢翠竹和幾枝怒放的梅花,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構思、創意、技法等方面都充滿瞭新意。



▲徐慶平導覽作品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在展廳談起此畫說:“《巴人汲水圖》共有兩幅,1937年的原作在1938年展出的時候,博得一致好評。印度駐華公使非常喜歡,希望重金購買,但徐悲鴻不忍割愛,又不便拒絕,於是特別為印度公使重畫一幅(即前文提到天價創於1938年的《巴人汲水圖》)。為瞭區分,如果在款識上看到靜文愛妻保存即為1937年創作,此次展出的即是紀念館的館藏1937年的原生版。”



▲《巴人汲水圖》1937年、1938年

也就在這個期間,僅沙坪壩就集中瞭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重慶大學、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學校。遺憾的是沙坪壩學校雖多,卻沒有一傢像樣的書店,更不見有能出版和銷售進步書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學子一再呼籲,渴望有人來玉成這件好事。當時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順應民心,辦一個“正風出版社”,但苦於缺乏開辦經費,徐悲鴻得知後創作畫作,籌款後慷慨解囊。



▲徐悲鴻和齊白石、吳作人、李樺合影

徐悲鴻一生畫過36種動物禽鳥,23種花卉蔬果。馬、獅子、鷹、雞、貓、鵝經常被他用來直接表達實事的態度。徐悲鴻畫雞有四種含義,一種是吉利,二是紀念,《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壯烈之回憶》,他用雞來比喻勇敢的士兵,過去故事上說雞具五德。另外一個含義,用鬥雞來比喻人世間的鬥,不管哪一種寓意,他筆下的雞絕對是昂首挺立的、怒發沖冠的公雞,像是鬥士。



▲風雨如晦 雞鳴不已 國畫 1937年

對藝術的追求,常常使悲鴻不顧一切。“他一進動物園就是一天,不到閉園,是不會離去的。他精細的觀察獅子站、臥、走、躍的各種姿態,仔細地研究獅子。為觀察獅子一天的生活規律,他常常一天不吃飯的觀察。後來就如同畫馬一樣,憑記憶就能將獅子的各種動態畫出來,創作瞭不少以獅子為題材的作品。”獅子基本是正面的,威嚴、高傲、凜然、不可侵犯。徐悲鴻第二任夫人廖靜文在她的回憶錄裡詳實記錄徐悲鴻學畫獅子。



▲徐悲鴻 負傷之獅 1938

1938年,因國難更加深入,他創作瞭《負傷之獅》,是一個回著頭蹲在石頭上的負瞭傷的獅子,很有王者風范,雖遭受欺凌,卻顯不屈的中國精神。在中國文人畫傳統,有明確性格的就是梅蘭竹菊,徐悲鴻畫的“清高”,但除瞭表達氣質以外,也跟時局有關。他曾在當時所作的一幅素描上寫道:“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乃痛不可知也。”

2.遠赴南洋三年六次辦展籌款 畫作比徐悲鴻紀念館還多

1938年10月,徐悲鴻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遠赴南洋,歷時三年。起因是印度著名詩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泰戈爾邀請去印度舉辦畫展並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後創作將素描語言轉化為中國筆墨畫語言的肖像畫的代表力作《泰戈爾畫像》。雖一時逃離戰爭苦難, “該如何為國傢、為人民、為抗戰出一點力?”他再次想到辦展賣畫籌款。



▲泰戈爾 1940年 國畫 (徐悲鴻紀念館藏)

抵達新加坡時,正值盛暑天氣。為瞭準備大量作品在畫展上出售,他日以繼夜在畫案旁作畫。有華僑勸阻不必不分晝夜作畫,徐悲鴻回:“我是在為祖國苦難的同胞作畫!”日夜煎熬使其病倒,腰疼未痊愈便籌備展覽。華僑們踴躍致辭祖國抗戰,他賣得巨額畫款,分文不取,自擔路費。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博士華天雪談起徐悲鴻於1939年在新傢坡創作的《放下你的鞭子》說:“當時籌辦畫展期間,民國時期著名的兩個演員(金山)和玉瑩,以她們為首的新中國演劇社到新加坡宣傳抗日演出,當時有一個街頭劇叫《放下你的鞭子》,很現場感,有的人進入戲之後就會去參與這個戲裡邊來,這個最能激發中國人的愛國之情。當時他跟鬱達夫一起看過好幾次,所以畫瞭這樣一幅畫。這件作品在香港佳士得拍賣,也是創瞭他油畫記錄。這張畫在新加坡印制過十萬張明信片,在南洋公信度非常高。”



▲放下你的鞭子 1939年

1940年期間,抗戰進入瞭極為艱難的階段,國內戰場節節敗退,許多人發出瞭悲觀的論調,認為中國必敗。徐悲鴻拍案而起,畫出一幅震驚世界的《愚公移山》。一位喜愛徐悲鴻畫作的朋友曾感嘆;他的畫作具有“史詩”色彩,巨幅大作,氣壯山河,而且畫的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令人心潮澎湃的悲壯故事。讀懂徐悲鴻的畫,就讀懂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愚公移山圖(局部)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神話,敘述瞭愚公為瞭搬走擋在門前的兩座大山,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徐悲鴻作於1940年的《愚公移山圖》就是取自這個故事,描繪瞭愚公率眾人開山挖路的勞動場面。《愚公移山圖》是徐悲鴻投入最大熱情、傾註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

他先後在聖蒂尼克坦和加爾各答舉行畫展,所得款項均捐獻祖國救濟難民。同年11月,又從印度到新加坡。1941年先後在吉隆坡、檳榔嶼、悒保3個城市舉辦救災畫展,熱愛祖國的華僑競相搶購,六場展覽所得10餘萬元美元(當時別克車330美元一輛)全部捐獻救濟難民。據統計,徐悲鴻是支援抗日出錢最多的一位畫傢。



▲徐悲鴻之子、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長、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

“作為一個畫傢他不能上戰場拿槍直接跟敵人作戰,但父親說作為畫傢他畫瞭作品。都說徐悲鴻紀念館的藏品很豐富,但是新加坡的藏品隻比徐悲鴻紀念館多,不比徐悲鴻紀念館少。我們一千多件,新加坡不隻是一千多件。”徐慶平在談起父親在下南洋時期的經歷如是感嘆。



▲珍珠港事件

1941年底,在徐悲鴻準備去美國辦畫展的時候,發生瞭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整個南洋都被日本人控制,詩人鬱達夫就是死在那時期的南洋。1941年,蔣介石發動瞭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國立中央大學的進步師生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紛紛口誅筆伐。徐悲鴻在1942年1月初乘上最後一班開往印度的船,經過緬甸,輾轉回到重慶:那麼留在新加坡、沒有辦法帶回來的畫不計其數。

二.失愛畫得愛妻 結束8年分居漂泊生活

1942年,47歲的徐悲鴻回至重慶後,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後在重慶盤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詩人徐志摩曾評價徐悲鴻:“你愛,你就熱熱地愛;你恨,你也熱熱地恨。崇拜時你納頭,憤慨時你破口。”這十年生活亦牽扯著與徐悲鴻繞不開的三位女人,其一為第一任妻子、名媛蔣碧薇,二為徐悲鴻的學生、國民高官之女孫多慈。1937年底,徐悲鴻與蔣碧薇因各種緣由至婚姻“紅燈”時,開始瞭長達8年的分居生活。徐悲鴻開始“四海為傢”,1938年初,徐悲鴻於重慶曾致徐仁齋一涵,感嘆“精神體質俱不能寧”,對畫傢而言,四處漂泊的生活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創作,這對於他本人而言無疑是巨創。



▲徐悲鴻創作

1942年至1945年正是徐悲鴻的身心痛苦難度的年月:視如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被盜;患重病兩次入院治療;與蔣碧微離婚拉鋸;日夜作畫勞累等。如果此時沒有廖靜文的照顧陪伴,悲鴻性命很可能至此結束。“他在新加坡的一個好朋友潘受,曾經從人生角度解讀徐悲鴻:徐先生貌早衰,發早白且黃,歡是零歡,笑是殘笑,是一個旁人慰解不得的傷心人。這種解讀雖然恨主觀,但卻是一種生動的直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博士華天雪說。

1,惺惺相惜:千裡馬與伯樂

1942年6月回中央大學上課,10月受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傢驊委托,他是徐悲鴻留法時期的同學,私交很好,朱傢驊是中央庚子賠款的基金會董事會會長,所以就委托徐悲鴻利用這個前在重慶辦一所因此院性質的中國美術學院。



▲徐悲鴻與部分中央大學師生合影

馬是徐悲鴻畫的最多的題材之一,在此期間徐悲鴻創作瞭一批馬為主題的作品,如《奔馬圖》《六駿圖》等。他的馬基本上為站著的馬、奔馬,很少見臥著的馬,畫的瘦骨嶙峋的馬比較多,不畫膘肥體壯、養尊處優的。有的時候有希冀含義在裡面,也有憂憤的含義在裡面。基本上他的馬大致有三類,一類以悲壯為主基調,就是渴望奔赴戰場或者一句馳騁在戰場上的馬是最多的,第二類以期望為主基調,用一匹迎面而來的,所向霹靂的,仿佛來自天邊的一匹神駿。第三類以喜悅、飛揚的調子,主要畫戰爭臨近結束的,這類馬四蹄騰空。



▲六駿圖 國畫 1942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談及20世紀的藝術時表示:中國傳統的藝術有一種優秀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20世紀的藝術、包括文學開始呼籲倡導白話文,讓老百姓讀的懂,能欣賞。當民族發生災難時,一大批文人、藝術傢們用詩歌、畫筆創造出一批國傢歷史變革的作品。徐悲鴻的弟子們也創作瞭一批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這些在抗戰前是不可能進入藝術傢視野的。



▲奔馬 (磐溪遣興) 國畫 1943年

在籌辦學校期間,徐悲鴻匯集瞭像吳作人、傅抱石、滑田友、李苦禪、呂斯百、王臨乙等,後多成為中國美術的棟梁。這一時期的馬對於徐悲鴻在1927年留法剛回國之初沒有受重用期間的半年反復畫《九方皋相馬》、《秦瓊賣馬》意義已有所不同,當時他希望自己這匹千裡馬能被伯樂所識,而今心情已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識才的伯樂。

1942年,他遇到瞭人生中繞不開的第三位女人廖靜文。高中剛畢業的她,隨著救亡洪流投入宣傳隊,鬼使神差遇到徐悲鴻為籌辦中國美術學院正在登報招一名圖書管理員。19歲的她看到瞭報紙,然後決定前往一試,最後竟被錄取瞭,更未料想竟是在著名畫傢徐悲鴻手下工作。廖靜文是名副其實的湘女,出身與湖南瀏陽一個貧苦知識分子傢庭,與徐悲鴻早年異常相似。因喜好、傢庭社會地位、政治傾向有相同之處。

然而,28歲的年齡差距,遭到瞭父親和姐姐的反對,年輕的廖靜文在彷徨和猶豫中無法抉擇。“我很尊敬他,總想能夠力所能及地給他一些幫助,但是畢竟我們之間年齡相差二十八歲。我還有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想讀大學,而且想學科學,想成為科學傢。”選自廖靜文《徐悲鴻一生---我的回憶》。



▲徐悲鴻和廖靜文

1943年春天,徐悲鴻在重慶和成都舉辦的畫展,深深地打動瞭廖靜文。但她仍然沒有勇氣答應徐悲鴻的愛情,後來她終於考上瞭在成都的金陵女大。一次,成都畫展閉幕的那日,他們等乘馬車到新都。到達目的地,牝馬顯得有些累,氣喘籲籲。馬夫一下馬就去親撫他的愛馬,徐悲鴻也有些動情的說:“謝謝!”隨後,他又從提包裡取出一幅卷起的《奔馬》送給車夫,說:“這是一張畫,是送給你的。”馬車夫呆望著徐悲鴻,仿佛沒聽懂他說的話。廖靜文從旁解說:“這是一張畫。是送給你的。”馬車夫於是感激的接過國畫。徐悲鴻握著他那粗糙的手,連聲說著:“再見!”路上,廖靜文問道:“先生,你為什麼突然要送給一位不相識的馬車夫一幅畫呢?”徐悲鴻靜靜的回答說;“我愛馬,也愛善待馬的人。他對馬的愛打動瞭我的心,何況他的生活也很艱難呢!”

2.嘉陵江畔的愛情:徐悲鴻和廖靜文

前文提到過徐悲鴻因丟失《八十七神仙卷》一直杳無音訊,身體每況愈下。到瞭1944年夏天,獨自一人在重慶生活的徐悲鴻因長期過度疲勞,加上高血壓、心臟病、腎炎的並發癥,一度導致病危住院。廖靜文得知後,心裡充滿著痛苦和焦急,她想起17歲時就讀過的小說《簡·愛》。羅契斯特爾與簡·愛的那段對話——

“一個殘廢的人,比你大二十歲,你必得伺候他的?”

“願,先生。”

“真正願意嗎,簡?”

“最真不過瞭,先生。”

此時的徐傢拿不出錢給徐悲鴻治病,在一些朋友的資助下,她迫不得已變賣瞭徐悲鴻的畫,在中央醫院治療7個月,此間她常伴左右、用心照顧。但當感情轉為愛情後,廖靜文的人生發生瞭轉變。



▲病榻上的徐悲鴻與廖靜文

在徐悲鴻此後的人生中,廖靜文給瞭他一個溫馨港灣,進而成就徐悲鴻的事業。徐悲鴻繼而結束瞭八年漂泊,找到晚年情感歸宿,這使得他安心地致力於藝術創作和教學活動。對於這份感情,徐悲鴻曾不止一次地對她說:“我真正找到瞭所愛的人!除瞭你,沒有人能對我有這樣的真誠、堅定、純潔、無私的愛情。” 而為瞭報答妻子,徐悲鴻在自己的創作和收藏的珍貴畫卷中都題寫瞭“贈給愛妻廖靜文”。



▲徐悲鴻和廖靜文在重慶盤溪故居前

加上丟失的愛畫也尋回,徐悲鴻變得愉快起來,他的繪畫風格和表現力隨之更加鮮活。他有幅素描作品《初度前夕》畫的正她生日前陷入惆悵的沉思中。對於此後時光,她在書中追憶在重慶江北的盤溪故居:“這裡有寬闊的院落,中間有座亭子,內置石傢的祖宗牌位,兩側是兩座兩層的小樓,隔亭相對而立。小樓全部是木結構,制作粗糙。但在戰時的重慶,這已是難覓的佳園瞭。”



▲徐夫人廖靜文像 素描 (徐悲鴻紀念館藏)

因住院期間徐悲鴻的創作銳減,出院後當聽到最近戰事,回到江北盤溪從事籌辦的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活動之餘,創作瞭大批量以馬為題材的作品,以及《會師東京》《怒貓圖》、《山鬼》、《孔子講學》、《紫氣東來》等作品。徐悲鴻的孫子、徐悲鴻紀念館典藏部主任徐驥在“回望悲鴻”展前對雅昌藝術網透露“此次展覽相比以往作品展出,我們帶來瞭徐悲鴻紀念館珍藏卻極少為展出的《孔子講學》、《山鬼》、《紫氣東來》等作品。”徐悲鴻表現聖賢的人物化,其中一幅就是《孔子講學》。



▲會師東京 國畫 194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論語》有一句是“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待座”——“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曾點說:“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邊洗臉洗手,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說:“我贊同曾點的主張呀!”)幾個人席地而坐,大傢目光集中在背對著我們的這個人身上,老子是聖人,很少有人畫他們,徐悲鴻是一個突破、發展。貴陽美術館館長、貴陽畫院院長陳爭談及這一時期徐悲鴻的創作時說,“中央大學聘請他之後,在生活穩定下來後受西方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從中國的正史、野史、甚至民間傳說、小說傳奇當中找話題,做大型主題性的繪畫。”



▲孔子講學(局部) 1943年 徐悲鴻

這時徐悲鴻已48歲,經歷過求學、辦學、傢庭破裂、情感追求追求各種各樣滄桑,也似乎走出人生苦悶期、彷徨期,他是通過這樣的想象表達現實理想。他開始重視與自然的接觸,和儒傢傳統的天地人之道相符。



▲紫氣東來 1943年 徐悲鴻

“他的人物畫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老子、孔子、愚公、項羽、鐘馗等,取材范圍很廣,不僅來自正史,也有傳奇、野史等,他選擇話題很偏重於個人的英雄行為和行俠仗義的精神,所以基本為我們營造非現實世界或叫古典浪漫的世界,這種作品盡管數量不多,但是他最重的,特使傾註心力最多的一種,我們說在中國繪畫史上還沒有哪一位畫傢對英雄俠義故事表現出如此大的熱情,對英雄俠義題材有著如此執著的追求,並且取得如此可觀的成績。”華天雪說到。



▲徐悲鴻的感情世界

1945年底,他和蔣碧薇在重慶正式離婚。那一天,50歲的徐悲鴻提著滿滿一麻袋的錢和國畫。“他神情頹喪,臉色蒼白,自始至終,他一直低著頭。”蔣碧薇清點完畢,滿意地簽字,然後去打瞭一夜麻將。談及與徐悲鴻繞不開的女人,賜名,刻章,贈畫……他都曾賦予真心。徐悲鴻去世後,孫多慈守孝三年,兩位夫人為其立傳借以懷念(蔣碧薇回憶錄上部之《我與悲鴻》,廖靖文的《悲鴻的一生》)。蔣碧薇回憶錄上部之《我與悲鴻》,“在巴黎的時候,徐先生為我畫過一張油畫,畫的就是我凝神奏琴,這張油畫,至今我還懸掛在客廳”徐悲鴻與蔣碧薇離婚賠償結算時,他另附贈一幅《琴課》。



▲徐夫人畫像

在1946年離別重慶時,由郭沫若和沈鈞儒證婚,徐悲鴻和廖靜文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行瞭婚禮。郭沫若送詩祝賀:“嘉陵江水碧如茶,松竹青青勝似花。別有一番新氣象,磐溪風月畫人傢。”後來,田漢風趣地把巴爾紮克的話“戀愛是人生最難的學校”送給他們夫婦,還說“現在悲鴻已經從這個學校以優秀的成績畢業瞭。”後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招納吳作人、葉淺予、馮法祀等一批有才華的進步美術傢執教,擔任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



▲徐悲鴻和廖靜文

婚後他又為廖靜文畫瞭一幅題為《徐悲鴻夫人像》的油畫,畫中的廖靜文身著紫色長衣,靠在一棕色沙發上,兩手扶著一紅色佈包,整個畫面的色調溫暖,明暗鮮明,光影很強,也有光線平淡而渲染得很細膩的細節,人物表情端莊文靜而容光煥發,兩眼明亮似若有所思。徐悲鴻的兒子、現已74歲的劉慶平在“回望歸鴻”展前對筆者道“我的名慶平二字,慶即重慶,平即北平(北京)。母親(廖靜文)在離開重慶前懷的我,重慶賜予我名。”



▲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兒子徐慶平合影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在京逝世,享年58歲。廖靜文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傢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以及署名“愛妻靜文惠存”的作品全數捐獻國傢。徐慶平對雅昌藝術網說“這麼多年我研究他,我就想著一個問題,因為很多人都說是根據遺願。其實,藏品的歸屬從未有過紙質的遺囑。後來我才理解,當年父親在重慶住院危險期,母親常伴左右,對於藏品的歸屬?想必父親在重慶時就已考慮並交代給母親。”

嘉陵江畔,回望徐悲鴻。十年藝術人生,他為民族尋回價值不可估量的珍品,在傢與國之間執劍而行,劃出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閱讀 ()

台長: nwclo55243
人氣(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