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3 23:21:13| 人氣9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了媽媽,妳會更聰明(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科學人》封面報導】
當了媽媽,妳會更聰明!

懷孕及育兒會改變雌性哺乳動物的腦子,
不只能讓母親專注於照顧幼兒,
也使認知能力變得更好。

為母則強 係金勒!
【王子豪醫師-中時張毅民】95.02.13
你是不是常聽到週遭的媽媽們抱怨,懷孕後就變笨了?但是醫學界已經有許多重要的研究發現,當媽媽其實會變聰明。當媽媽女人在身體功能上都勝過同齡未懷孕過的女性。甚至媽媽看著子女時,腦部功能都有明顯的增加。...


撰文\金斯利(Craig Howard Kingsley)、藍伯特(Kelly G. Lambert)
翻譯\潘震澤(目前任教於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工所及奧克蘭大學生物系,專長為生理學。著有《生活無處不科學》、《科學讀書人》,近期譯有《夢的新解析》、《基因煉獄》和《人體生理學》等。)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科學人》)

母親不是先天生成,而是後天造就的。從老鼠到猴子再到人類,幾乎所有的雌性哺乳動物,在懷孕及育兒的過程中,都出現重大的行為轉變。成為母親之前,她們將絕大部份的精力,投注在自我的需求以及生存上;成為母親後,重心則放在照顧子女以及為子女謀福利上。雖然科學家早就注意到雌性動物的這種轉變,並且感到好奇,但直到最近,他們才開始對成因有所了解。新近研究顯示,雌性在懷孕、生產以及哺乳期間,體內激素濃度的劇烈變化,可能重塑了她們的腦部:有些腦區的神經元體積變大了,也有一些腦區則出現結構上的改變。
這些出現變化的腦區,有些與調節母性行為有關,像是築巢、清理幼兒,以及保護幼兒免受掠食者傷害等。但受影響的腦區裡,還包括了負責記憶、學習,以及對懼怕與壓力產生反應的區域。最新實驗顯示,在走迷宮及捕捉獵物時,當過母親的雌鼠都表現得比處女鼠好。母鼠腦部因激素而引起的改變,除了能促使牠們照顧幼兒之外,同時還加強了其覓食的能力,使得幼鼠有更高的存活機率。尤有甚者,這種認知能力的優勢看來是長期的,可持續至母鼠進入老年期。
雖說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研究都集中在齧齒動物,但當過母親的女人,也可能獲得這種長期增進心智的益處。哺乳動物大多擁有相近的母性行為;不論是在人類還是鼠類,這些行為都可能是由相同的腦區所控制。事實上,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母性行為的產生,是促成哺乳動物腦子演化的主要推手之一。當哺乳動物與其爬行類祖先分道揚鑣時,牠們的生殖策略也從「下了蛋就跑」轉變成「保護巢穴」。這種新策略的天擇優勢,可能也偏好由激素造成的腦部變化,以及此種變化所帶來的有利行為。推動搖籃的手,果真掌控了世界。

 
◎激素的衝擊

懷孕時的激素喚起了雌性哺乳動物照顧子女的熱情,這種現象最早是半世紀前的科學家發現的。194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的畢曲(Frank A. Beach)率先發現,雌性素與助孕酮這兩種雌性生殖激素,控制了大鼠、倉鼠、貓及狗的攻擊與交配行為。路特格大學動物行為研究所的勒曼(Daniel S. Lehrman)及羅森布拉特(Jay S. Rosenblatt)的先驅研究,證實了這兩種激素對大鼠的母性行為是必要的。1984年,目前任教塔弗茲大學獸醫學院的布里奇斯(Robert S. Bridges)發表論文指出,在懷孕當中的某個階段,雌性素與助孕酮的產量會增加;而且,母性行為的出現,取決於這兩種激素的互動及其最後分泌量的下降。布里奇斯和同事接著又發現,促進乳汁分泌的泌乳素,會刺激已受雌性素與助孕酮影響的雌鼠產生母性行為。
除了激素以外,還有其他影響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在引發母性衝動上似乎也扮演一角。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的金茲勒(Alan R. Gintzler)於1980年提出報告,大鼠在懷孕期間,由腦下腺及下視丘所分泌的腦內啡會增加,特別是在分娩前達到最多。腦內啡是具有止痛作用的蛋白,除了幫助母鼠克服分娩的不適外,也可能引發母性行為。綜合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母性行為的調節需要許多激素及神經化學物質的協調運作,而且雌性動物的腦子對於懷孕時出現的這些激素變化,會產生強烈反應。
同時,科學家也找出了控制母性行為的腦區。波士頓學院的努曼夫婦(Michael and Marilyn Numan)發現,雌性動物腦中,下視丘的內側視前區(mPOA),是控制母性行為的主要腦區。將母鼠的mPOA加以破壞或是注入嗎啡,會造成母性行為的中止。不過,還有其他腦區也參與其中(參見右頁〈因應懷孕而改變的腦〉);在這些腦區中,都富含激素及神經化學物質的受體。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知名神經科學家麥克連(Paul MacLean)提出:腦部感覺系統的中繼站視丘,與控制情緒的扣帶皮質之間的神經通路,是母性行為系統的重要組成;若破壞母鼠的扣帶皮質,將消除其母性行為。麥克連在1990年的著作《演化中三位一體的腦》中提出假說:這些神經通路的發育,促使構造較簡單的爬行類腦子,演化成哺乳動物的腦。
有趣的是,一旦生殖激素引發了母性反應,腦子對這些激素的依賴性就下降了,只要有幼兒存在,就能刺激出母性行為。雖然新生的哺乳動物是要求多多的小傢伙,氣味難聞、無助且時睡時醒,各方面都不討好,但母親卻熱愛照顧新生兒,勝於從事其他行為,甚至還超越了對性行為與進食的興趣。路特格大學的莫瑞爾(Joan I. Morrell)認為,幼兒本身可能就是強化母性行為的報償。如果讓母鼠在古柯鹼及新生鼠之間做選擇,牠們會選擇新生鼠。
近來,麻州大學醫學院的費瑞斯(Craig Ferris)利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這種非侵入性技術,來追蹤哺乳中母鼠的腦部活動變化。費瑞斯發現,腦中對行為強化和報償極為重要的依核,在母鼠餵奶時活性明顯增強。同時,路特格大學的甘道曼(Ronald J. Gandelman)發現,若讓母鼠有機會接納領養的幼鼠,方式是壓下籠子裡的槓桿,就會有隻幼鼠從槽道滑落下來,那麼母鼠會不斷去壓槓桿,直到籠子裡擠滿吱吱尖叫的粉紅色幼鼠為止。
好些研究人員猜測,當吸奶中的幼鼠含住母鼠的乳頭時,會使母鼠體內釋出微量的腦內啡。這種天然止痛劑可能產生類似鴉片類藥物的作用,促使母鼠一再與幼鼠接觸。乳頭遭到吸吮以及接觸幼鼠,也會使母鼠釋出可能具有類似作用的催產素。像大鼠及小鼠這種較低等的哺乳動物,並不像人類擁有崇高的原則與動機,牠們可能只是因為感覺良好而照顧幼兒。
不過,人類母親照顧幼兒的動機又是如何呢?南卡羅來納醫學大學的婁柏鮑姆(Jeffrey P. Lorberbaum)在給人類母親聽自己小孩的哭聲時,以fMRI檢視她們的腦子;他發現人類腦部的活性狀態與鼠類相似:下視丘的mPOA 區、前額葉及額葉眼眶面皮質都活化了起來。再來,英國 __倫敦大學學院的巴泰爾(Andreas Bartels)及澤基(Semir Zeki)發現,人類母親只要看著她們的小孩,其控制報償反應的腦區就會活化。人類與齧齒動物的反應相似,顯示哺乳動物的腦中,具有共通的母性神經網絡。

台長: 阿婆
人氣(9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人間大小事 |
此分類下一篇:當了媽媽,妳會更聰明(二)
此分類上一篇:嚇嚇嚇!來看看這種場面的婚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