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聚焦
一支小小的毛筆,制作工藝有300多年的歷史;一把絹扇,集十八道手藝於一身……眼下正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展出的“品味上海——‘一城·匠心’中華老字號品牌文化展”,向人們呈現瞭老字號的獨到“匠心”。展覽以圖文、實物、多媒體等多種方式,挖掘上海老字號的經典故事,講述“上海制造”在改革開放四十年浪潮中的摸爬滾打。
每一個老字號背後都有故事。以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為例,從清代綿延至今300多年,傳承十多代。它集眾傢制筆工藝於一身,又發揮各傢擅長,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制筆技藝,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海派毛筆制作技藝”。主要工藝有:選毫配料、水盆工藝、裝套工藝、修筆工藝、刻字工藝等五大工序70多道工藝流程,每道工藝全部由手工完成。
制筆對選毫要求很嚴,素有“千萬毛中揀一毫”之說。制筆的獸毛常用有山羊毛、黃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毛筆筆頭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一般都由幾種不同性能的毛配比而成。
在文房四寶中,墨的使用也很是講究。創設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的曹素功,名列清代“四大名墨”之首,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譽。清同治三年(1864年),墨莊遷址滬上,一直延續至今,傳綿十五代,享譽國內外。曹素功制墨技藝與上海著名的海派書畫傢不斷融合、創新,形成瞭獨到的技藝特色,主要表現為名傢設計和名傢定制兩大特點。曹素功墨品的設計出自名傢之手,錢慧安、任伯年、吳昌碩、王一亭、郭沫若等眾多書畫傢都為曹素功制墨進行繪稿,使其制墨的藝術水準不斷提高。
上海豫園的九曲橋畔,麗雲閣的招牌高高聳立,它創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至今已有130年歷史,是上海最古老的中華老字號扇莊。
麗雲閣的創立,見證瞭海派書畫的繁榮——清代乾隆年間,建於明代的豫園早已荒廢,園主人的子孫亦已衰落,遂由上海各業人士集資購得,歷20餘年加以修復,歸入城隍廟,開辟為西園。同治年間,城北兩租界逐漸形成市場,各業商人競設店鋪,逐漸形成瞭廟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上海城內出現瞭“吾國書畫集會”“小蓬萊書畫集會”和“飛丹閣”等書畫社會組織,成為上海及各地書畫傢交流書畫藝術、創作書畫作品和銷售作品之地。上海畫派的一些重要人物,如玖琦、王秋言、吳慶雲、胡公壽、楊伯潤、任熊、任董、任伯年、吳昌碩等經常到此。書畫傢聚集一起,需要箋紙、筆墨,還要將作品加以裱裝,代為銷售。上海的箋扇裱裝行業也應時而興,麗雲閣就是開設在廟市場內的第一傢。
據史料記載,鼎盛時期,廟市場內的書畫箋扇商店有22傢之多。麗雲閣能一直處於“領頭羊”的位置,得益於其獨到的制扇工藝——在這裡,小小一把絹扇制作的工序多達成18道,每一道都是精工細作的活,其中最主要工夫在扇骨花型和糊面。絹扇的扇骨一般用毛竹制成,不是每根隨意拿來即可用上。毛竹砍下後按竹節分段,劈成一片片竹片待用。竹片也有頭青、二青等優劣之分,頭青更具韌性和彈性,且纖維更細膩,用頭青制成的絹扇售價是二青的數倍。在制作絹扇前先把有薄厚不均的、長度不一致的、劣質的竹片挑選出去,然後每20片綁成一捆,以便使用。隨後進入18道流水線,每一步都不可馬虎。
成立於1903年上海西泠印社,歷來以高檔書畫印泥聞名。它的潛泉印泥生產技藝被列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記載,上海西泠印社的創始人吳隱(石泉)與眾多海上書畫名傢關系密切。以吳昌碩為例,1912年為吳隱題寫西泠印社招牌。1915年題“潛泉”。1917刻陽文“吳隱大利”和陰文“吳氏竹松堂審定金石文字”的巨印對章。1920年為潛泉印泥潤目標價。同年又為潛泉印泥寫“印泥闡秘序”。在吳隱過世的第二年,為紀念吳隱的“吳隱遺跡”中,頌贊和懷念題字。
而早期的上海西泠印社,一方面生產印泥,另一方面用自己制造的印泥發展擴大手拓印譜和出版印學書籍,如吳昌碩的“缶廬印存”和“苦鐵碎金”“西泠八傢印譜”“秦漢古銅印譜”“遁庵集古印存”和“印匯”等幾十種。“西泠印社”四字,早在1935年以前已完成商標註冊。其生產的潛泉印泥被王國維、趙樸初、啟功、周慧珺等一代又一代名傢譽之為:“朱霞散彩,玉琢生輝”“印質古樸,當今獨步”。
中華老字號是中國商業的傳統與文化精神的經典象征,其代表的中國商品、中國服務和中國品牌在過往數百年,是工藝與品質、匠心與創造的卓越體現。“品味上海”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在2014年創建的宣傳“上海歷史、上海文化、
原木桌板工廠|原木桌板工廠推薦上海品牌、上海故事”的展覽展示品牌。本次展覽是繼“舌尖上的滋味”“指尖上的傳承”後,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雲集周虎臣、曹素功、上海西泠印社、麗雲閣扇莊、汪裕泰茶葉、九和堂等老字號,共同發掘上海老品牌裡的上海精神。
作者:李婷
編輯:李婷
責任編輯:邢曉芳
實木桌板|實木桌板價格實木家具工廠|實木家具工廠宜蘭 *文匯獨傢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