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26 12:33:44| 人氣8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別愉懶了,讓「閱讀版」活躍起來


衡量一個報紙的文化深度指標並非在於文化活動的多寡,而是在於有無可長期紮根的文化版位,如所謂的文藝/文化副刊或是閱讀/書評版,它代表了一家報館深層的精神文化取向。特別是後者,一個優質的閱讀版,足以打造出一個獨特品味且具魅力的文化閱讀空間,並扮演專業閱讀者的角色,在繁雜的出版物當中,提供一種閱讀取向與品味的選擇。

因此閱讀版不應只淪為新書資訊的介紹,或太過於「私人化」的感想,把閱讀版的功能狹隘化。一名專業的讀書人,會以負責任的態度,告訴讀者一本書的優劣點是什么,在下判斷之餘,不會忽視提出支持的理由。否則,只要個人覺得枯燥無味,不合自己的口味,就能以一己的主觀意見否定一本書的價值,這似乎太危險了,反之亦然。

不過華文報章是否重視閱讀版,其實一目了然。縱然我們可以理解也許出版機制的貧弱,實在難以支持住閱讀版能夠保持「本土元氣」,於是乎,偶爾摘取文化資源較豐富地區的書評文章,便得到讀者「同情的了解」。但若將之視為我們不需要或撐不起一個閱讀版的理由,那只是再度證明我們偷懶與功利的心態。偷懶是因為別人已經做得很好了,何不奉行拿來主義;功利是因為這個版的讀者也許只是小眾,起不了大的讀者效應,有無皆可。其實讓小眾大眾化未必不可,重要是如何行使方法,報館的觀念與心態最要緊。

讓書評品味在地化

香港《明報》在去年也開始增設與台灣《中國時報》閱讀版一樣的名字──「開卷」,主編是著名的文化評論人馬家輝。這個香港版的「開卷」,雖然在初時期仍鑿印著濃厚的台灣影子,不過從後來的策劃設計與內容呈現,開始趨向「香港化」。邀約的撰筆者主要來自香港作家,或海外的特約作者,但在選書的判準上,慢慢凝聚出所謂的「香港觀點」。比如說,在評台灣出版的書籍,並不直接摘取台灣方面的書評,而是請香港作家或評論者執筆,這樣即能讓「外國出版書籍」也能生產出所謂的「在地觀點」。

另外,從選書的準則,也能顯示香港的閱讀口味。雖然主編一般將主導選書的方向,但倘若可以建立一個制度性的選書與評書的標準,仍然可為測試香港文化人的閱讀品味,以及他們關心的閱讀議題,擬出一套客觀的準則。

舉香港報紙為例,主要是馬來西亞華文報章的風格取向,與香港報紙越來越相近。比如重「圖」輕「文」,重「軟」輕「重」,重美編甚於內容,甚至是大報小報化的傾向。可是香港站在國際中西文化交叉點上,尚敏銳察覺當今社會早已走入知識競爭的重要時刻,汲收新知,包括閱讀這類行為,除了在鞏固社會的人文價值系統以外,也能開創出多元的經濟價值。當然,這得依賴編者的眼光與魄力,如何讓知識文化價值,延伸到其他非人文的領域。

模糊閱讀面貌現危機

所以我相信,如果一個社會的閱讀面貌是模糊的,這其中必然蘊涵危機。危機在於我們無法測量社會知識與精神文化的深度,主要的原因在於:無以依循的閱讀評斷標準,無以疏理的閱讀脈絡,無以開創的閱讀品味,無以提昇的閱讀層次,最後終究形成無以增進的閱讀信心,以及無以激盪思維的閱讀對話。這是因為我們常忽略,書的價值不只在於書本身,而是它在被閱讀後可創造的資源;而閱讀也並非僅僅是個閱讀行為,而是通過閱讀如何生產知識,也包括智慧。更何況,閱讀版也將提供讀者一種深度的閱讀眼光。

所以如果我們嚷嚷說注重傳統文化,注重人文價值以及文學,可是卻沒有一個像樣的閱讀版,並建立起一個專業的評書機制,我想這是說不過去的。況且知識文化或社會閱讀,必須要有長時間的耕耘,才得以嚐有堅實成果。有時或許是把閱讀版看得太窄小,以為重點只在評書,卻忽略引領讀者開闊讀書視野,包括其他國家的閱讀現象、出版走向、作家動態等。

當其他華文區域國家極力在打造一個閱讀的世界地圖時,我們是否不斷重轉在起點,呼喊著打造書香社會,方式就是靠著那些大大小小卻缺乏閱讀主題/視野的書展?這問題早該認真的想一想了。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8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有一種主張不得不發表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記何炳棣回憶錄一二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