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8-24 03:39:48| 人氣113|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外彙理財之成長煩惱

一方面,是銀監局在獲悉金融消費者投訴大量上升的情況下,頻頻發出各種理財產品風險預警與提示。另一方面,是各家銀行排隊發售形形色色的外彙理財產品。我國外彙理財市場發展的初期,遭遇了快速成長與市場認知度較慢的矛盾,直接引起了不少糾紛。這一點,也可謂是“成長的煩惱”。

“2005年以來,金融消費者對上海市場個人理財產品的投訴案例呈上升趨勢。從我局金融消費者投訴熱線和舉報信反映的情況來看,有關理財產品的投訴占比較高。按照幣種分類,主要有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彙理財產品……”4月6日,上海銀監局發布了一份名為《正確認識個人理財產品》的市場預警提示。上海地區理財市場消費者和機構之間的糾紛被這篇3400多字的報告公開化。

幾乎是與此同時,各家銀行正在"瘋狂"發售各類外彙理財產品,讓這篇報告與目前的市場熱度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事實上,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過去幾個月內,上海銀監局就已經多次對外彙理財產品發布了風險預警,並已多次做出公眾提示。從去年12月、今年3月,到此次報告發出,公開預警的頻率越來越快,也表明消費者和產品發售機構之間的糾紛已經越來越多。

“保本”全程有效還是到期有效?

“有些產品號稱為保本或保證多少收益率,但到了最後,卻可能連本金都要遭到損失。”部分消費者投訴時有這樣的說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外彙理財產品買賣雙方對於“保本”的理解有所不同,而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時又沒有解釋清楚。

市民吳女士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她在2004年2月份買了某銀行的美元理財產品。當時該銀行推出這款產品時,國內的一年期美元利率只有0.5625%,而該產品五年有8%的收益。因為該產品合同規定,本產品期限為5年,如果期間產品收益達到8%,合同就中止。到5年期滿時,如果市場上的收益讓投資者拿不到8%,由銀行補足差額,也就是說最終投資者一定能達到8%。同時,理財經理還向吳女士介紹說,這款產品前半年的年收益率就可能能達到6%,收益相當高。吳女士當即高高興興地把這款產品買回家,但沒想到,在一年半後,也就是2005年8月份,這款產品的收益竟然滑落到了0%。在這種情況下,伍女士想提前中止合同,以避免出現賬面虧損。

但令吳女士沒有想到的是,提前贖回要扣除高額的手續費。她所買的那款產品扣完手續費後,本金要損失掉12%。這么較高比例的本金損失,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吳女士覺得很委屈。

事實上,吳女士所購買的“保證收益”型產品,並非“全程保本”,而是“到期保本”型產品。但理財銷售人員當初介紹時卻明顯地“避重就輕”,說“這款產品我們銀行沒有贖回權,但客戶有權贖回,產品100%保證收益。”但若客戶需要中途贖回,銀行就必須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做一筆反向對沖交易,由於是反向操作,所以這個價格通常低得多,也就不保本了。

各個同類產品都有或隱藏或明示的該類“提前贖回就難保本”的條款。比如某行最近發售的一款外彙理財產品稱,另一家著名國際性銀行將為該產品提供100%的本金保證,但仔細看後,會發現這另一家著名銀行對此的擔保也只是針對到期客戶而言,若中途退出該理財計劃,將無法享受到這一看似分量很重的擔保。

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相差多少

“產品打出高收益的旗號,可最後好像不是這么回事。”更多的時候,消費者會有這種“上當”了。其實,這裏面涉及到了"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的問題。消費者往往將兩者視為一體,而銀行銷售人員並未解釋清楚其中的關聯。

2005年8月,市民王先生購買了某著名外資銀行發售的“道瓊斯AIG國際商品指數”掛鉤的投資產品。產品宣傳資料稱:“該產品將掛鉤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以產品推出時的道瓊斯工業指數為基准,設定上下波動幅度,波幅越大,投資者的收益率就越高。波幅在25%-35%時,年收益率預計為6%,大於35%時,收益率預期為8%。3年累計預期收益率回報最高可達24%。”

3年最高24%,真讓人心動,而且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這個掛鉤對象也讓人感覺非常可信。可是王先生事後查閱了一些資料後發現,在過去10年中,該掛鉤指數波動幅度大於35%的年數僅為1年,而連續三年有這個幅度的更是沒看到。而波動幅度在25%-35%的年數比例也不到40%。可見,王先生要想每年拿到6%都不大可能。他又咨詢了一些朋友,發現這個產品可能最終只能拿到年均4%多一點。但是由於這個產品是三年期,所以他只能再等待兩年多,最後收取一個和市場正常收益率差不多的結果。

王先生在購買該產品時,為其中宣稱的、遠遠高於當時市場所能提供的收益率水平所吸引。但後來才發現這個最高收益率並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得到的。

他到最後才明白:銀行在推銷外彙理財產品時,只強調了“最高收益率”,但並沒有告訴他也無法預先知道這款產品的最終收益率。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同時也有些"痛恨"當時的銷售者。

糾紛雙方都有責任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金融消費者的投訴不斷增加?要知道,在上海,外彙理財產品的發展,不過是這兩三年才開始的事情。

上海銀監局官員認為,主要是因為本地消費者對風險的認識程度較低,而銀行在銷售當場恰恰又沒有把潛在的各類風險說清楚。雙方應該“各打五十大板”或者“四六開”。

一直以來,我國居民對於銀行有著相當高的信賴度,人們與銀行最親密的接觸就是儲蓄。因此總認為銀行的產品就是絕對安全、完全可以信賴的。所有的人都知道股票投資存在風險,但相當比例的人都沒有意識到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風險。部分消費者甚至簡單地將理財產品等同於儲蓄存款。實際上,即使是固定收益型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的個人理財產品,也有可能會產生到期收益率比其他固定收益類業務年收益率低的風險。銷售人員和營銷宣傳資料的風險揭示不充分,導致客戶在未能全面了解理財產品風險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

另一方面,一些商業銀行為追求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份額,理財顧問人員在銷售外彙理財產品時片面強調低風險、高收益以及多種貨幣選擇空間,但未就投資可能產生的風險向客戶作充分提示,混淆了客戶對預期收益和最終實際收益的判斷。

而現時的外彙理財產品設計較為複雜,涉及到外彙市場、黃金市場、原油市場、股票市場和金融衍生市場各要素的變動,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複雜多樣,決定了與這類市場掛鉤產品收益率的複雜程度日益增加。當銀行向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客戶銷售這類風險較高的產品後,就很容易導致糾紛。

可以說,在外彙理財產品的糾紛中,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服務商兩者都犯了一些錯誤,雙方都要負起一些責任,多加反省與認識。

加強認知力避“吃虧”

話說回來,從金融消費者個人角度看,該如何避免在金融消費中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產品呢?

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候應對自己的家庭資產狀況有一個明確估計,並判斷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選擇理財產品是要求流動性,還是要求高收益?此外,客戶應該仔細閱讀銀行理財產品的資料,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在購買之前就應明確知道是否能提前贖回?如何提前贖回?提前贖回要繳納多少費用?產品是否保本?產品是固定收益率還是浮動收益率?只有明明白白消費,才能清清楚楚維護權益。

台長: myhelpless
人氣(1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金融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