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03 20:11:18| 人氣3,22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莊子》論心、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無限心與有限身

船山於其《莊子解》中詮解〈齊物論〉、〈人間世〉時多以「心鼓氣機」來說明此「虛心」之思想。而這種說明方式便在於強調吾人泯除「成心」之重要性。蓋《莊子內篇》中無論是〈齊物論〉、〈養生主〉皆在強調吾人因對「有涯之知」的執念,而使人各有其成心之生,並且,一有「成心」便陷落於人生中的種種有限性。原來,吾人實際上應當重視如何長養自家的生命本真,也就是該當重視莊子所言之「真君」、「真宰」,而不是一直在「與接為搆,日以心鬥」的知見層或經驗界中相互傾軋、廝殺。

其實吾人此生命精神之自然真實本就十分「存有地」生活於這世界(生活世界)之中,既是「存有地」活著,則此心此身處於生活狀態中時,幾乎不曾特意去分別這周遭世界究竟屬於形上或形下,現象或非現象。然而,之所以在吾人所觀察或親自經歷過的那些雜然紛陳的生活事件中,總會充斥著人我之間產生種種隔閡紛爭的真實經驗,而使我們誤以此被隔閡、被物化之心為人間的常態時,即表示我們本該是自由獨立的精神價值,已被自身知見之偏之獨所囿(有時出自他人,有時來自自身),在莊子言,此便已是「成心」、「師心」、「機心」。蓋吾人一有了這既偏且獨的「成心」便產生人我間的誤解與隔閡,便有互不相知相惜,甚至相互猜忌、相互攻擊的種種。就莊子來看,凡此皆屬吾人於「人間世」的困頓。

因此,唯有除去其成心,使心回歸於虛靈,才能活動不拘,不至於有這「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的現象,也才能達到「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莊子要人能逍遙地「遊」於此人間現實,關鍵就在於能否泯除消解此生活事件中常常生起的「成心」。此心若能「用心若鏡」,則能隨時感物應物而順其自然地「適來適往」,若不能,則生活依然只是在其「成心」所限制中死氣沉沉、紛紛擾擾。宣穎《南華經解》解〈養生主〉中「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句時便說「年命在身有盡,心思逐物無邊」 ,這正是莊子要人泯除此機心、成心的主要原因。人生本是一生命有時而盡的百年之約,心思物欲在吾人生命經驗中有時是物質層或知識見聞層的經驗、知識,有時則純粹是當下欲望情識衝動的障蔽,此皆是無窮無盡的「心在物中」,使吾人生命陷入苦痛且紛擾不已的窘困中。而王邦雄則引申之成為正面的詮解曰「生有涯是命,知無涯是緣」 ,便也是強調面對有盡知此身與年命要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面對「心思逐物」的無盡無邊,則要認清此追逐終將落入「麻木發狂」(《老子˙第十二章》),顯非生命終極價值之所在。

(2)「忘年」與「外生」

按上文中已探討了莊子尅就人生之困頓與危殆對吾人所揭示者,則《莊子˙人間世》言「心齋」一段顯然是一種在心上做修養的工夫義論述。此修養義在於當吾人欲泯除是非、有無差等這類的一偏之見,泯除此陷溺且造作的「師心」時,應當如何而能使心復返樸而合於「道」(道即是真),也即是如何使心能夠虛明如鏡,而能虛己以觀物。故莊子於〈大宗師〉透過「南伯子葵問乎女偊」之對話言「外天下」、「外物」、「外生」,唯有「外」,始能達到「朝徹」、「見獨」。郭象注「朝徹」云「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斯朝徹也」,注「見獨」云「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故「朝徹見獨」便是忘一切分別,隨處皆能因是順是,而能達至〈齊物論〉中「和之以是非休乎天鈞」的「兩行」。莊子也透過孔子、顏回所論「忘禮樂」、「忘仁義」而言「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坐忘」之境界,也就是除了忘自身以外之知見者,連此生與身(自我中心、形軀)都需「忘」。此外〈齊物論〉亦有「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郭象注此句云「夫忘年故玄同生死,忘義故彌貫是非」 ,此處忘義便猶如〈人間世〉所言「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一強調有德有知有義後,便生無德無知無義者,則依然是落入爭端而不得其同。故忘年是忘此命限有無所造成之得失,忘義則是忘這因價值帶來的是非紛爭。唯有透過「忘」與「外」始能消弭此自化自成之師心,消弭佛教所謂「我執」的這顆區別心。所謂「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實則就是如〈逍遙遊〉一般能遨遊於天地無窮間。然而莊子所謂「同於大通」者,其實就涉及了「心齋」的修養功夫。觀〈人間世〉云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因《莊子˙知北遊》說「通天下一氣耳!」,雖說此處之「氣」因其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而有較濃的「氣化論」色彩,但若與此處「心齋」所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與「坐忘」所達到的「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相配合看待,則當吾人能使「虛而待物」的氣集於吾心之中,使心「集虛」而能轉「成心」為「道心」(因為「唯道集虛」),則身心之虛與天地皆因順自然而為道為一,如此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並非虛構或陳義過高的境界而已。故在心上做修養是為了能養此精神,即養「生之主」,而「氣」雖亦有氣化之聚散生成義,但此「氣化生成義」依然是內在於自然流行之道,且也兼有流通周遍於人與天地之間的活動義,於此處則更指向了「虛」義。則莊子之「心氣關係」,乃重在體道者能虛己以待人接物,重在應與自然規律的運行相合相納,如此則此心便能活潑有情卻不至於墜入物中,而受物與情所困縛,此謂之能「以理化情」。

台長: mr.what
人氣(3,22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美國黑金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02:51: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