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17 16:32:02| 人氣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反全球化問題本身具有全球性,不是反對全球化本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龐中英)

從兩年前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到今年的魁北克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哥德堡歐盟峰會和熱那亞八國集團峰會,不是這些多邊會議本身,而是伴隨它們的“反全球化”公衆抗議令世人注目、震驚、沮喪與反思。如今,任何一個國際經濟組織、多邊經濟論壇和東道國在進行重要的國際會議時不得不思量再三,尋求應對反全球化示威之策。

  反全球化與全球化相伴而生,其影響與規模已構成另一種全球化


反全球化者主要來自富國,他們的構成非常複雜,只是因反全球化而走到一起,主要有:擔心失業的工會活動分子、認爲全球化加劇了環境惡化的環保主義者、同情債務纏身的第三世界以及根本就參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發達國家者、反對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無政府主義者、發達國家的農產品保護主義者、抵制新經濟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左翼力量,以及那些擔心全球化將導致資本統治的民主派。他們的組織形式是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與抗議聯盟。


  反全球化者的理由不盡相同。一些人是因爲他們正面對著失業的壓力,因爲有關公司不斷離開他們的所在國而到勞工成本、環境標準更低的發展中國家投資;一些人是因爲膚淺、片面,甚至極端地理解全球貿易自由化,認爲貿易自由化是這個世界貧富懸殊與生態惡化的元兇;更有一些人擔心全球化將擴大“全球民主赤字”,富者更富、更有發言權,弱者更窮、其聲音更加微弱,國際組織可能不幸只服從於公司與資本權勢的利益。一些人則是同情非洲、亞洲等地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邊緣化地位。還有一些年輕人只是盲目地反對全球化。總體上看,反全球化者的動機多樣、言論不一。反全球化的非理性與暴力行爲不足取,但這種現象反映的問題是深刻的。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響與規模已構成另一種全球化,值得深入觀察與研究。

  當前的全球化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經濟方面,當前的全球化以公司爲中心,偏重於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其主張者與推動者宣稱,只要實現了全球經濟自由化,各國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就搭上了飛速發展的列車。事實上,經濟開放只是擺脫貧窮、發展經濟的一個必要條件,並不是必然結果。東亞國家取得經濟成就不光是執行開放政策的結果,也是因爲有效地引導經濟發展的政府及其政策。全球化弱化了國家的傳統作用,世界上多數國家面對全球化的挑戰,還沒有找到新的國家定位。在資本流動完全超越國家主權的情況下,任何開放國家都免不了受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最近幾年,在東亞、東歐、中東與拉美,金融危機以及連帶的經濟衰退此起彼伏。

  在政治方面,全球化的主要動力源是不再考慮邊界限制的各種跨國公司、工業化國家的政府、持新自由主義立場的意識形態精英,它缺少充分的民衆基礎與廣泛的社會支援。在許多情況下,當前的全球化正在帶來資本與勞工、資本與國家之間兩大關係的新的緊張。在某種意義上,全球化被某些人當作了讓美國權勢的影響世界化的新政治意識形態,許多反全球化者於是把全球化等同於美國化。抵制全球化行動是與他們對美國世界霸權的憎恨、反對情緒分不開的。

  在社會方面,全球化引起的問題更多。全球化進程與全球生態退化的進程幾乎同步,這使得反全球化者把生態惡化歸咎於全球化。在相當程度上,目前的全球化並不重視財富分配、就業與發展問題。這樣的全球化越是加速,無論國內還是國際,貧富鴻溝不斷擴大,社會分層越發明顯。由於各國的勞動力具有相對不可流動性,而跨國公司又在全球配置資源,獲取競爭優勢,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勞工權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全球化也對人們的文化認同帶來重大衝擊。

  有些國家從全球化中受益,有些則面臨邊緣化的危險

擁護還是反對全球化,根本上是個利益分配問題。全球化似乎不問民族與國家,不分地區與方位,不管窮富、貴賤,但實際上,如同一切事物一樣,全球化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一些國家從全球化中受益,一些國家則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在一國內部,也區分爲全球化的受益者與全球化的失落者。越是全球化,富國與窮國之間、國內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的差距就越大。資本的本性是趨利的,它當然集中於像紐約、倫敦、東京、香港這樣的全球金融中心。就國家而論,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是全球化中的最大贏家,而非洲各國則是全球化的最大輸家。

  全球化並非只有一種觀念與模式

現在人們關於全球化的概念與理論大多是美國主流版本的,似乎全球化只能是“美國製造”的那種新自由主義理論。其實,現實世界中,全球化確實只有一個,但卻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全球化。法國的全球化觀不同於美國,比如法國總理若斯潘就強調,要“市場經濟”但不要“市場社會”。範圍再大點,歐洲聯盟的全球化立場與態度多少不同於美國。現在俄羅斯主流的全球化觀念也反映了俄羅斯對全球化的看法。東亞、印度、拉美、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與地區的全球化觀念更是各具特色。終究,美國版本的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的一個版本,不能用美國的全球化尺度丈量一切。

  全球化不應只受市場力量支配,必須有駕禦全球化的相應制度安排

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網路的歷史趨勢。如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指出的那樣,反全球化不是反對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全球化帶來的貧富鴻溝擴大問題。但是,街頭抗議解決不了問題,漠視反全球化現象對全球化的未來發展也不利。人類應該建設性地思考如何擁有一個真正的全球經濟與全球社會。

  應該讓大多數人民真正參與全球化,只有廣大人民對全球化的利益與風險有了切身感受,全球化才能獲得真正的動力源。就是說,全球化才會有可持續性。遺憾的是,面對熱那亞的反對聲浪,今年八國集團峰會發表的最後宣言仍然沒有切實反思當前的全球化局限性,其所謂的“爲了窮國的利益將繼續落實全球化”顯然是一句漂亮的空話。
  不能聽任全球化進程只受市場力量支配,而必須有駕禦全球化的相應制度安排,否則全球化的社會成本太高,將在根本上制約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爲此,要形成三級國際制度。在國內,各國首先要加強適應全球化的制度建設。在國際,現存國際經濟組織要加速機構改革,對各國政府與人民更加負責,增加機構與工作的透明度並接受全球各地公衆的監督。地區是溝通全球與國家的中間環節,有關國家應在地區一級積極探討多邊合作、地區一體化的模式,爭取使類似歐洲、東亞這樣的地區在全球化的制度結構中扮演更大角色。

  從長遠看,當前反全球化運動提供的最深刻教訓應該是:世界各國應儘快探索“全球治理”之道。爲了人類的共同未來,爲了一個更均衡的、可持續性的全球化,民主、公正與合理的全球治理是非常必要而緊迫的。因爲全球治理涉及各國的切身利益,各國之間達成一些能付諸實施的全球化問題框架非常困難(如同關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世界貿易組織貿易談判一樣)。儘管如此,各國領袖必須拿出足夠的政治勇氣追求國家體系存在下的全球治理,以建設性的態度爭取去調和國家利益與全球利益的矛盾。



台長: Lukacs
人氣(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