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23 20:31:34| 人氣5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優酪乳男子的1001次相親現形記(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友人終其一生必須在照顧與發洩的兩端,耗盡精力地奔跑著,卻發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在異樣的兩性關係之中糾纏,於買賣的性關係暴力對待中,仍無法完滿其內在男女的對話與互動,任其蕭索孤寂,甚至深深的無力。那僅是苦的實相,所謂佛陀的四聖諦:苦、集、滅、道,我們探索的順序更應是集、苦、道、滅。

  所謂集,就是去深入探索痛苦生成的原因,但卻不是以受害者的姿態,去找出所謂的加害人與暴力的作用力,也就是我們僅能以一種眾生無明的生命共通感,去同體大悲無明之苦,包含痛苦本身與痛苦的原因,這也是近代心理學意義治療學派的核心精神,集中營倖存者維克多法蘭可醫生,開始以他自身慘遭納粹非人的對待開始,進行所謂意義的治療,他的立場也不是以受害的猶太人出發來控訴,反而是思索人類的共通困境與如何解脫,這才是意義治療學的精髓,而他也親身實踐。於此,若說在每個事件之中,真有施暴者與被害人,我們都應該在某種程度兼而有之,沒有誰有任何立場去責難友人的母親,因為他已經習慣在兒子的同情之中,餵養著一己猥瑣的空虛,她必然不是蓄意地想毀了孩子的一生,只是她不清楚以愛之名的柔性暴力,其殺傷力究竟有多大,而這根本是不願承擔生命重量的她,所可以清晰明瞭的,於我,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看著友人母親以曚昧與軟弱,遵循屈服社會期待所教育出的樣板孝順好小孩,我只能警惕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想成為天使,但到最後都不免淪為魔鬼,很努力地期許自己扮演一個好母親亦然,為何如此呢?一個未能與自己同在的母親,她的愛必然是雜染的,基於一個自我犧牲的理由,他日必然會要求孩子相對補償,那樣的愛以非己所欲而始,當然就會以非己所願而終。

  繼續痛苦生成原因的探索,友人自身的趨樂避苦,無非飲酖止渴;情傷女子們的「等待拯救者」症候群,更是一種執迷;週遭朋友們的缺乏品質的愛,以及將自己的生命存在焦慮轉移到友人的行徑,企圖以最喧囂世俗的安排相親行徑,來逃避自我寂然獨處的內在功課,無非也是執迷的痛苦生成。我們都在事件的某個位置上,逃避自己的貪、嗔、痴、慢、疑,也正因為逃避,而繼續讓現行薰種子,讓我們的慣性繼續驅動著每日的起心動念,而這正是成為我們痛苦生成的主要原因。

  所謂道,無非找出解決與脫離痛苦的方法,既然逃避直視自我的五毒—貪嗔痴慢疑,難道是消滅這五毒嗎?其實,鄭振煌老師曾在「西藏度亡經」課程中,提到學佛不是為了要放棄貪、瞋、癡、慢、疑,而是要我們「清淨地」貪、瞋、癡、慢、疑,例如:阿彌佗佛非常清淨慈悲地貪,因為祂發願要將全部眾生超度。於是,貪、瞋、癡、慢、疑可以經由轉化的力量,由五毒變成五智:
貪 轉化為 妙觀察
瞋 轉化為 大圓鏡智
癡 轉化為 法界體性
慢 轉化為 平等性
疑 轉化為 成所作

  人間所有實相並非二元對立,貪並非對立著不貪,而瞋也不是不嗔的反向,因為萬有體性都是一體(holistic)且一致(consistant)的,所以五毒都可以成為五智的助緣,是一種積極可行的轉化位能。

  修行者可以利用尋、伺、念,對治貪、瞋、癡,就像我是個瞋心極易躁動、敏感之人,若進入修行之中,可以將這份敏感轉為覺察,而躁動則成為一份究竟智慧的精進。於此,我不必背負著一種瞋心的罪障,反而是大圓鏡智與空性證悟的轉化力量,以及歸向東方不動佛的的佛性。

  直視自己的五毒,在修行終將五毒轉化為五智的能量,便是在痛苦之中,真正找出超脫痛苦的方法。

  所謂滅,就是真正的止息,沒有痛苦與快樂,沒有錯誤與正確,沒有過去與未來,所有的二元都消融在虛空之中,証得空性的大自在。

  優酪乳男子的1001次相親現形記,其實是我們所有眾生的人性現形記,因為眾生即我,我即眾生,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在敞開的溫柔之中,現起所有的生命實相,逐一在四聖諦之中找尋解脫之法?若能,那是自我與眾生的圓滿,若不能,算是一則通俗的相親小說題材吧!解颐但未必能解惑,如此而已。

台長: 京都子
人氣(5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人物側寫 |
此分類下一篇:【上海】性感的男人—梁家輝
此分類上一篇:優酪乳男子的1001次相親現形記(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