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
烏竹芳(?∼?),字筠林,山東博平人。舉人。道光五年(1825)署噶瑪
蘭通判,道光十年(1830)又署澎湖通判。
二、蘭陽八景詩序
噶瑪蘭廳(1)一新闢之地也 榛莽荒穢,草木蒙茸(2),每為人跡所罕到,前之然來守斯土者,斬其荒除其穢,落其實(3)而取其材,由是奇者以露,美者以顯。而山海之靈異,未嘗不甲乎中洲(4),特以闢在荒陬,海天遙隔,文人騷士,每裹足而不前,實貽林澗之愧,雖然,莫為之前,雖美弗張;莫為之後,雖盛弗傳。(5)予以乙酉夏(清道光乙酉在民國前八十七年)承乏斯土,見乎人民熙穰(6),山川挺秀,北顧嶐嶺,雲煙飄渺;南顧沙喃,水石雄奇;其東則海波萬里,龜山挺峙;其西則峰巒蒼翠,儼如畫屏。竊疑天地之鍾靈,山川毓秀,未必不在於是也。故特標其名,而誌其勝,列為八景,附以七絕,庶名山佳水(7),不致無墨而不彰。後之人流連景物,延訪山川,亦可一覽而得其概云。
--道光五年署 噶瑪蘭廳通判 烏竹芳
通判烏竹芳選定蘭陽八景,計有:龜山朝日、嶐嶺夕煙、西峰爽氣、北關海潮、沙喃秋水、石港春帆、蘇澳蜃市、湯圍溫泉,並賦七絕詩各一首,以紀其勝。其中,頭城地區的名勝佔居半數。
三、蘭陽八景詩詩譯
〈龜山 朝日〉
曉峰高出半天橫(8),環抱滄波似鏡明。一葉孤帆山下過,遙看紅日碧濤生(9)。
在晨曦中的龜山島聳峙在太平洋上,海波環繞周圍以昂揚的姿態往上騰昇,好似有半天高。遠方的一葉扁舟划過龜山島腳下,一輪火紅的晨光正從碧藍的波浪上誕生。
〈嶐嶺 夕煙〉
層層石磴繞青雲(10),綠樹濃蔭路不分。半面斜陽還返照(11),晴煙一縷必氤氳(12)。
層層鋪設的石磴,纏繞成一道天梯欲直達雲端天邊,蒼鬱的闊葉林,濃密的樹蔭好像掩沒道路令人難分。夕陽的餘光還在半邊山上折射出光芒,讓東北山區多雨濕潤氣候,蒸氣四散霧氣瀰漫如縷。
〈西峰 爽氣〉
重疊青峯映碧流,西來爽氣一天秋(13)。山光入眼明如鏡,空翠襲人(14)無限幽。
重重疊嶂青翠山峰影映碧綠溪流,某天西風吹過,涼爽的氣息一下子就令人知道秋已來臨。山的明亮如一面鏡子,折射光線投入眼簾,那樣遼闊的一片翠色襲入心脾,引人覺得無限幽靜。
〈北關 海潮〉
蘭城鎖鑰扼山腰(15),雪浪飛騰響怒潮。日夕(16)忽疑風雨至,方知萬里水來朝。
巨岩鳞列為據守蘭城之咽喉要地,洪潮噴出薄浪飛騰如雪花般,蔚為壯觀。臨黃昏之際,猶疑是否風雨將至,原來是那歷經萬里奔來的潮水,拍打岩岸迸濺的浪花如暴雨。
〈沙喃 秋水〉
磧石重重到處勻(17),青山四壁少居鄰。秋來積潦無邊闊(18),水色天光一鑑新。
淺水中的砂石佈滿河床,四面青山環繞人煙稀少。每值秋雨連綿,溪流漲溢積水空明,浮光一碧千頃如一面鏡子。
〈石港 春帆〉
石港深深口乍開(18),漁歌鼓棹(19)任徘徊。哪知一夕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20)。
烏石港的深深灣口似突然張著嘴,讓漁船恣意徘徊,漁夫拍打船槳行船歌唱。怎知南方薰風一旦襲來,春日的海上,無數船帆吹送港灣,猶如他們將雨缷貨下來,下起一場雨。
〈蘇澳蜃市〉
澳水回旋地角東(21),山光日色照瞳矓(22)。蜃樓海市(23)何人見,遙在澹烟(24)疏雨中。
南方澳北方澳迴旋環拱在台灣的東方,山光與日色微明。光線在空氣中透過折射將遠處的景物倒影入海,自古以來有誰看到了呢?那景象就在遠在那煙漫裊裊飄著疏疏細雨的地方啊!
〈湯圍 溫泉〉
泉流瀉出半清湍(25),獨有湯圍水異香。是否天工爐火(26)後,浴盆把住不經寒(27)。
鑿井湧泉略為湍急清澈,惟獨湯圍的泉水擁有特別香味。是否那是上天巧設的爐灶煮水使得熱氣沸騰?不堪寒冷的人可以快快守住浴盆取暖呢。
四、賞析
高拱乾《八景詩》為文人競相云詠台灣八景嚆矢,同時,也帶動地方寫景特色,陸陸續續有地方詩的出現,八景詩提供了日後撰修方志的最佳文獻。八景詩的內涵乃為時空底下的時間脈絡的人文活動範圍,烏竹芳的道光年間擔任噶瑪蘭通判,為八景命名創作,〈蘭陽八景詩序〉提到「而山海之靈異,未嘗不甲乎中洲,特以闢在荒陬,海天遙隔,文人騷士,每裹足而不前」,形容噶瑪蘭草創時期的位置偏遠,缺乏歷史記錄,即使擁有美景,讓人亦不敢趨之觀賞,那種「陌生」、「恐懼」的感覺油然而生。基於統治者的需要,來台人士調查或遊歷經由觀察、抒發、想像力用詩文來描繪一幅對於蘭陽土地的俯瞰藍圖,透過詩文的橋樑來安撫人民內心的不安與建構人民的認知,烏氏說:「後之人流連景物,延訪山川,亦可一覽而得其概云。」如此說來「八景詩」的寫成也是一種統治策略。
筆者閱讀烏氏蘭陽八景,一些題材不斷重複使用如「煙霧」、「鑑」、「天」、「海」、「山」、「石」、「溪流」等,相對地,這也是中原「山水墨畫」中常常使用的題材,將這樣的飛白遼闊的意境美學帶入詩文中,不免對我們有「馴化」作用易造成對景觀有刻版了解,而忽略其他更值得注意觀察的地方(如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所擁有的情感、流露出的思懷、思想上的啟發等)。如果撇開政治立場來看,烏氏詩記錄蘭陽重要的地勢及點出所在的地理位置,更仔細觀察氣候的變化,水文的分布以及人文活動等,都成為是寶貴的文獻資料。再者,詩中也透顯出詩人描繪自然不做作,運用想像力的發揮也顯得質樸可愛。
五、注釋
(1) 噶瑪蘭廳:十九世紀,清朝設置噶瑪蘭廳(一八一二年~一八七四年),也即現今的宜蘭。
(2) 草木蒙茸:蒙茸,叢生地覆蓋著。茸茸,柔密叢生的樣子。唐˙皇甫湜春心:「日遲遲兮正春,草茸茸兮既長。」唐˙盧仝˙喜逢鄭三遊山詩:「相逢之處花茸茸,石壁攢峰千萬里。」
(3) 落其實:實,果實。
(4) 未嘗不甲乎中洲:甲,優越。中洲,中原。
(5) 莫為之前,雖美弗張;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此句出處為韓愈〈與于襄陽書〉。
(6) 見乎人民熙穰:穰,音ㄖㄤˇ,通「熙熙攘攘」繁盛的樣子,也比喻眾多的樣子。
(7) 庶名山佳水:庶,眾多貌。
(8) 曉峰高出半天橫:半天橫倒裝後為「橫半天」,意為龜山島的山勢高聳矗立好像與天空只有一半之隔。
(9) 遙看紅日碧濤生:還原此句為「遙看碧濤生紅日」,意為遙遠看著紅日從碧綠的浪濤升起。
(10) 層層石磴繞青雲:青色的雲,指天空。文選˙揚雄˙羽獵賦:「青雲為紛,紅蜺為繯。」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三:「太息經長夜,悲嘯入青雲。」
(11) 半面斜陽還返照:半面,有二解,一為半面山;二為半輪夕陽。作半面山解,意為夕陽的餘光照在半邊山上還能反射出光芒。作半輪夕陽解,意為半輪夕陽的餘暉還散發著光芒。
(12) 晴煙一縷必氤氳:晴煙,晴天陽光照耀下升起煙霧輻射(霧多出現於晴朗而風力微弱的秋冬晚上或清晨)。氤氳,煙氣很盛貌。
(13) 西來爽氣一天秋:一天,可解作某一天。某一天西風吹來涼爽之風,就知道秋天到了。
(14) 空翠襲人:空,廣闊、高曠。如:「海闊天空」。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毛亨傳:「空,大也。」
(15) 蘭城鎖鑰扼山腰:鎖鑰,比喻為要地。扼,據守。
(16) 日夕:一旦。
(17) 磧石重重到處勻:磧石,淺水中的砂石。重重,一層一層。勻,均勻。
(18) 石港深深口乍開:《廳誌‧卷二上‧規制‧海防》:烏石港下注:「口小,春夏間有內地小商船。」
(19) 鼓棹:鼓,拍打。棹,船槳。
(20) 無數春帆帶雨來:儗人用法,運用想像以雨為貿易貨物在港口裝卸。
(21) 澳水回旋地角東:地角東,為台灣的東邊一角。
(22) 瞳矓:矓,音ㄌㄨㄥˊ,誨暗不明貌。
(23) 蜃樓海市:蜃,大蛤蜊。傳說蜃能吐氣而形成樓臺城市等景觀。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十三˙鱗部˙蛟龍。實際上,海市蜃樓的形成,是由於光線通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折射作用,而得遠處的景物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這種現象多在夏天時的沿海一帶或沙漠中出現。後亦用以比喻虛幻的景象或事物
(24) 澹烟:澹,同淡。
(25) 泉流瀉出半清湍:半,略也。半清湍,泉水湧出略為湍急但水質清澈。
(26) 天工爐火:天工,自然巧妙的鬼斧神工。
(27) 浴盆把住不經寒:還原句子為「不禁寒把住浴盆」,省略主詞(人)。
(附錄一)
噶瑪蘭為清朝新開墾的地方,荒煙漫草,人馬鮮少雜沓所以土地多苔蘿覆蓋。先人治理守衛這塊土地,披荊斬棘,利用落下的果實及木材維生。於是,展露人文奇特,彰顯景色壯麗。這樣集山海靈氣於一地,甚至更優越於中原啊。特別是在這樣荒涼偏僻的地方,又如海與天遙遠的距離,騷人墨客往往滯足不敢前往,遺漏了這樣森林溪澗的美景,實在是歉愧啊。雖然,之前沒為景蘸墨添文,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讓人知曉。但,現在即使美景盛名讓人知曉,如果沒有著文也不能流傳於世。我在乙酉年夏天前來此地,看到民人與社番來來往往,以及看到山川挺偉秀麗。北面可見嶐嶐嶺,煙嵐飄邈;南面可見叭哩沙喃淺水露出雄偉奇特的磧石。東面可見萬里波濤,龜山挺拔峙立。西面則層巒疊翠,好像一道屏風。我認為天地匯聚的靈氣,山川蘊育的秀麗,何嘗不是在這裡啊。因為如此,特地將這些景色命名來描述這些名勝,列入八景, 每一景以七言絕句寫之,這樣眾多有名的山和美好的溪水,才不至於會荒蕪而不為人知,後人遊歷這些山川美景,也可以一覽就知道大略情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