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20 11:07:32| 人氣2,98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十二緣起支---生命輪迴的次序(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三個階段及兩重因果

實際上,在十二緣起支當中有兩重因果,但是劃分時,並不是將十二緣起分成前後兩世,而是分成了三個階段。

在兩重因果中,第一重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為什麼叫作“能引”和“所引”呢?所謂“引”,是指引來了後世的五蘊,也就是,若沒有前面的因緣,後面的因緣就不會產生,後面的緣起支是由它們引來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來的那些因緣,所以叫做“所引”。

第二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沒有這些因,則後世的五蘊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有這些因,所以就有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佛所講的十二緣起支的分別方法,考慮得非常周到縝密,有充分的證據和特殊的意義。在這裡我們只是大概地講一講,為什麼要分三個階段?前一世為什麼只有兩個緣起支,而沒有其它的?後一世為什麼也只有兩個緣起支,沒有其它的?實際上,這十二個緣起支在每一世中都有。為什麼要這樣區分呢?這些都是有意義的。

第一個階段:前世。有了無明,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惡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就是善惡的業。

剛才我們講到,屬於現世階段的有識、名色、觸等八個緣起支,其實前世也有這八支,但前世階段為什麼不講這些呢?因為,這八支並不很重要,主要的是無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愛支、取支、有支實際上就是無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其它的識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關鍵的問題。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因為前世有了識、名色、入、觸、受,而完全是因為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正是因為這兩個緣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這就是為什麼前世階段沒有提及其它的,只講了這兩個緣起支的原因。

後世我們轉世時,也有識、名色、入、觸、受等八支,為什麼後世只說生支、老死支,也不說這些呢?因為老和死就是生支的過患。我們生下來之後有什麼過患呢?有老和死的過患。正是為了讓我們瞭解下一世投生的過患,所以只說老死。

第二個階段:現世。現世的第一支是識支。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屬於名色支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如果建立阿賴耶識,那麼,識緣起支就是阿賴耶識。但不建立阿賴耶識的小乘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識就是心識。無論是心識也好,阿賴耶識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識。

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刹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只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那名是什麼呢?在《俱舍論》裡講,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相關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為什麼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質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講的人住胎的五個階段,在《俱舍論》乃至大圓滿的續部裡都提到過。尤其是在大圓滿的續部裡,連這五個階段的細節都講得非常清楚。這些經論雖然沒有用“細胞”這個名詞,實際上卻講到了細胞組合又分裂、分裂又組合的詳細而複雜的過程。這種講法令學醫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和現代醫學的說法相當吻合。其中從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這個住胎階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間有一段漫長的過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麼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面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小孩子雖然也會造業,但大體而言,像成人那樣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業的情形,在孩提時代還是比較少的。這一期間有十幾年,這一過程叫作受緣起支。

前面提到了兩重因果,以上講的七個緣起支就是其中的一重: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麼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這就是第一重因果。

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麼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準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騙錢、打妄語、參與競爭,在競爭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又會造成很多傷害,做這些就是在造業。

接著就是有支,有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輪回;一是輪回的因,此處解釋為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回事。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惡的業。

因為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回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三個是有。如此一來,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回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麼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第三個階段:來世。然後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麼呢?生就是前面講的識,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這兩個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

接下來是老死,前面所講的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過程都包含在老和死裡。

以上這些就叫作十二緣起支。其中現世的愛、取、有這三個緣起支叫作“能成”,而後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這就是第二重因果。


五、區分兩重因果的意義

輪回的因有遠因和近因;輪回的果也有遠果和近果。遠因是什麼呢?遠因是前世的無明和前世造的善惡業。近因是什麼呢?近因是指現世的愛、取、有。遠果是指後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現世從識到受的五個緣起支。

即使有遠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會投胎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有了前世的因——無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這一世中修行成就,沒有了愛緣起支,徹底地斷除了對輪回的貪欲心,那麼,即使在往昔所造惡業尚未完全清淨的情況下,下一世也不會再投胎轉世了。

經書裡面講,木車有兩個車輪,若缺少了其中一個車輪,車就沒有辦法行走;同樣的,即使以前所有的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貪欲,就不能轉世了。

粗大的貪欲可通過出離心來解決,細微的當然要通過人無我的修法來解決。

阿羅漢有遠因,但是沒有近因——愛支(貪欲),因為貪欲屬於煩惱,而阿羅漢已斷盡所有的煩惱。他這一世因為前世的因緣,也會感受很多果報,在《百業經》等經書裡講了很多阿羅漢受報的公案。儘管如此,下一世他卻不會再入輪回,因為他沒有了貪欲。就是為了讓我們瞭解這些,所以才把十二緣起支分成兩重因果。

有人會提出質疑:那麼,很多高僧大德已經成就了,為什麼還有違緣?還有病痛呢?

這有兩個可能性。一個可能性可以從十二緣起中看出,雖然高僧大德們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經斷除了煩惱,但以前他們曾經是凡夫,不要說一般的高僧大德,連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過凡夫,是凡夫就一定會造業,而因果是永遠不會錯亂、不會虛誤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只要他的遠因還沒有了結、沒有還清,那麼,這一世他也會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這些痛苦是他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在整個生命迴圈當中的最後一次。

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的故事。樂行國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頭,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怎麼砍他的頸部,都好象在虛空中揮舞般無法砍斷。龍樹菩薩就說:“我在五百世以前,就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但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未清淨,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斷了龍樹菩薩的頭。也就是說,即使像龍樹菩薩這麼高境界的人,也還是會受因果報應的。所以,一個可能性是,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們也許還有最後的一些果報尚未了結。

另一個可能性,可以從下面的例子中看出。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本來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報應,但是,佛陀為了讓世人明白因果不虛之理,仍然會示現生病。例如,舍衛城的惡生國王向釋迦牟尼佛的故鄉進攻,殺死了七萬七千釋迦族人,當時,整個城市的街道遍佈“鮮血”。因為惡生國王下令,只有當城市的街道上鮮血橫流的時候,才能停止殺戮。最後沒辦法,他的手下只好把很多紅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並傾倒在道路上,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樣,惡生國王這才滿意。就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頭也開始痛起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釋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過惡業,佛也說:“因彼惡業,雖然我已證得無上菩提,卻仍要感受頭痛苦報。如果我沒有獲得如此圓滿的功德,那麼今天也會被惡生王殺死。”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佛是為了讓人們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現頭痛的。

另外,據《律經》記載: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冬天氣候很寒冷,颳風時連竹子都會裂開。當時,很多比丘都因沒有鞋、帽禦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過病,生病時也會吃藥。有一次佛背疼,就請迦葉比丘念經,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這些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種示現而已。

因為有這些疑問存在,佛就把十二緣起支分開,成為二重因果。在因果問題上連很多學佛的人都是很迷糊的,根本不瞭解,那教外人士就更不用說了。雖然根本不懂因果是什麼,但是很多人膽子卻很大,還是敢於駁斥、批判。如果連因果是什麼都不瞭解,那他駁斥什麼?批判什麼呢?但是,在眾生業力現前的時候,他會有一股莫名的動力和勇氣。在某些情況下,魔鬼、魔障也會賜給他們勇氣。

在兩重因果分開以後,因果、輪回的道理就顯露出來:“能成”主要是欲望,欲望斷除之後,就不再有下一世。


六、依十二緣起,反觀自省,精進修行

現在我們看看自己,十二緣起支中哪一支沒有呢?一支也不少。既然都有,那麼下一世繼續輪回的準備就已經做得非常充分了,所以我們一定會回來的。回來的時候會回到什麼地方,那可就說不定了,得看善惡業的輕重。若是善輕惡重,則回到惡趣;若是善重惡輕,則回到天趣、人趣,但是,在短暫的利樂過去以後,終究還是會墮落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再怎麼反反復複作人或天人,也沒有多大意義,在沒有完成了脫生死的任務之前,我們始終是不太安全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墮入惡趣。這並不是某些外道所講的世界末日或審判之類,也不是嚇唬人的話,而是輪回中的實際情況。

基本上,我們對於生命兩頭的認知是比較模糊的,但是現在透過十二緣起支,我們知道了自己是怎麼來的,怎麼走的,對於生命的兩頭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我們雖然不知道前世自己是人還是其他的什麼,但前世一定是有無明的、是有業力的;也不知道後世自己要往哪裡去,然而後世一定會有生,會有老和死,這是肯定的。

如果不願意這樣下去,就要將十二緣起還滅。該怎樣去還滅呢?燒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嗎?它們也可以成為還滅十二緣起支的一種因緣,但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呢?是修慈悲心?還是修不淨觀呢?它們也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最後只有依靠證悟空性才能解決。若能證悟空性,則遠因、近因都會停下來;若遠因和近因都停下來了,則遠果和近果也都會停下來。譬如,一棟高樓若地基有問題,則整棟大樓都會倒塌;同樣的,首先我們要去破壞無明,把無明消滅之後,整個以無明為基礎的輪回大廈也都會垮下來。

這個道理只有佛才知道。生死、輪回、因果、意識的本性等等這一切的真相,不僅二、三千年前的那些外道修行人沒有掌握,包括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也不可能瞭解。所以,他們在這個領域裡不是權威,既然他們完全不瞭解真相,那麼,他們又能批判什麼呢?

依靠現代的儀器,是沒有辦法來證明和推導人的內心世界的。譬如,一個人在哭的時候,用攝影機可以拍到他正在流淚,發出哭聲,外在的表情是可以拍下來的,影片裡也看得出來。但拍不下來的,是他在想什麼,他是高興激動地哭,還是傷心地哭,這在影片裡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內在的感受、精神,是無法透過儀器直接瞭解的。同樣的,雖然透過儀器的掃描可以看出,人在痛苦或快樂的時候,大腦中的某些部位會有異常的腦波產生,但是,我們卻無從了知這些腦波產生的緣由。除非這人親自說:“我當時很高興”,我們才會知道某種異常的腦波是高興的反應,並由此確定人在高興的時候腦部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如果任何人從未說起他當時的情感,光靠儀器能夠知道嗎?不能。所以說,人生命中的這些最關鍵的精神層面的感受,是沒法透過儀器拍下來、掃描出來的。所以,這些人自以為瞭解這個領域,其實根本就不瞭解,連心理學家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對這個領域的認知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在這一領域中,我們唯一可信的就是佛陀的教言。因為其中的真諦惟佛了知。這從何而知呢?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修行人就是按照這些方法修行成就的。由此可見,這確實是正知正見,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那麼,現在我們的任務是什麼呢?就是要斷除、破壞第一緣起支。在沒有破壞它的基礎上,磕頭、念經、做功德,雖然可以在輪回中享受一些善報,但它們和第一緣起支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無法破壞它。要是不願意流轉,那就得用一個和它有直接衝突,並且是非常銳利的工具去破壞它,這個工具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說來說去,做的時候還是要從出離心、菩提心,最後是空性著手。除了這三個之外沒有第四個,若這三個中缺少任何一個,那也不對,不多不少就需要這三個,這三個就足以推翻第一緣起支。只要破壞了第一緣起支,其它的就都會塌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各位抓緊時間,好好修行。

以前也講過,在座的多半是在家居士,專門修行的時間相對要少一些,但是即使再忙,每天早上一個小時,晚上一個小時的修法是必須的,決不可能連這點時間都沒有。在這段時間裡,就從出離心起修,出離心修得差不多的時候,再修菩提心。出離心和菩提心這兩個都修好之後,我們可以把中觀的修法作為前期修法。最後正式的修法,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考慮密宗的修法,這是很快的;如果不想修密宗,因為要修密宗就得接受密宗的灌頂,接受灌頂就需要守戒,如果認為無法守密乘戒,那也可以只修顯宗的修法,這樣也同樣可以解脫,只是速度不是很快。

這些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這一世雖然知道了這些道理,修法也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但仍然不修行的話,那麼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譬如,一個作生意的人虧損了幾萬、幾十萬,大家都覺得損失很大,但是,錢這次虧了,下一次還可以掙回來;修法卻不是這樣,若這一次不修,下一次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就很難說了!

其實,近年來這些關鍵問題我們反反復複不知講了多少次,我想很多人都已經清楚這些修法了,清楚了之後就要珍惜,就要起修。惟有這樣,才能解決生死問題;惟有這樣,才不但能度自己,而且也能度其他眾生,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台長: 無遮,小光,一休
人氣(2,98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禪與法 |
此分類下一篇:心道師父禪十開示
此分類上一篇:十二緣起支---生命輪回的次序(上)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1:21: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