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22 14:39:02| 人氣7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你的家是完整的嗎?—《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一齣作者在自我救贖的戲,

所以,我一點兒都不訝異它的評價並不高,

因為,除非你能在這其中找到片段影子般的赦免,

不然它就只是一個發生在別人家又苦悶又讓人喘不過氣的囉嗦故事。

你的家是完整的嗎?

那,又什麼才叫作完整呢?

這個家的毀壞,究竟是從哪一刻開始?

是爸爸公司的惡性倒閉?

是爸爸外遇事實的揭然?

還是爸媽離婚消息傳回孩子耳中的那一刻?

又亦或是,在阿敏死去的那一刻?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因素決定我們長成什麼樣的一個人,

家人的影響尤其是最讓我們無從察覺、卻又難以避免的,

我們在父母的關係下成長,無論是表面上的平和或實際上的衝突;

我們也在父母對待方式下成長,

從我們還不懂得選擇與抗拒,

這樣的態度接收造就了我們認知的自己,

然後我們逐漸厭煩,

所以我們逃避、我們抗拒、我們用極端的綻放來否認煩悶的情緒。

在這樣的青春叛逆中,

我們從來不知道,父母也有焦慮,

或者是,父母的態度只是一種關心或害怕的偽裝。

本該是最親密的家人,卻在這種隱隱作痛的傷痕中掩蓋著發展,

直到最後,我們不知該向誰請求原諒、也不知如何請求原諒,

甚至,我們不知自己是否會被原諒。

移民的故事在上一代往往是悲哀的,

在異鄉裡尋求歸屬感,初始夢想、進而慌亂、終於現實,

這在如「自由生活」等許多書或戲中皆已呈現,

讓我震撼的是月娥在勞動中逐漸平凡老去的身影,

Rose打從心中說出的那句感歎,

感歎著熬到第三代才有了美國落地生根的真實感。

不知是否因為已先得知了同志的議題,

也或許與大慶讓我出戲的口條有關,

對於戲中同志議題的呈現我倒不太有什麼感觸,

若認真要說,僅有哥哥向母親坦承同志身份的那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雖然突然了些,但坦承後的掙扎與不安,掺雜著終於說出口的坦然,

而母親在第一時刻的故作耳背,開口卻是提起要哥哥去相親一事,

畫面營造的氛圍,很直接,也很真實。

演員的表現其實都是好的,

大慶畢竟初演舞台劇,身邊又滿是資深的演技前輩,

不用太深究的確就已高下立見,

尤其口條的訓練還不完整,一開口就讓人提心吊膽;

但王琄真的不愧是硬底子,站在台上不開口就已經形象分明;

金勤的表演則讓我覺得略浮,

或許是因為這個角色多少是用著旁觀者的角色在記錄這個家的故事,

但總覺得少了那一絲牽動情緒的真實感受

楊麗音的演技自然不在話下,

發揮她本來就很能掌握觀眾情緒的功力,

唯有她與萬芳年輕時的那段對手戲,

只大三歲這個設定總還是讓我感覺有些違和,但並無大礙;

而最讓我驚豔的還是萬芳,

身段與節奏都掌握得恰到好處,

無論是年輕時的瘋狂與迷網,還是說書人時的溫柔與哀傷,

都是情緒堆疊得最輕薄卻最明顯的。

這齣戲看完後再回想,我腦中最先浮現的兩個字就是混亂,

舞台上有著許多似乎不相關者的身影與群舞,

雖使台上看來混亂,

但說穿了我認為那只是導演用來將意念形象化的代表,

它有時代表的是社會群體的主流印象,

有時則是角色們的混亂思緒,

又有時是角色身處的環境背景,

雖然不易懂,但並不造成干擾,

又或許,甚至可以說是代表與加深了這個家的混亂感。

整體而言,除了大慶的部分讓我有些出戲,

我還蠻喜歡這部戲的,

但我理解它過度文藝的風格加上苦悶的題材

總難讓大多數人輕鬆下嚥。

戲中我最喜歡的兩幕,

一幕是哥哥與小迪的重逢,

小迪那一句「我一直很想問你,你忘記你姐姐了嗎?」;

另一幕則是最後父親的痛哭,

與阿敏想說卻再也無法讓人聽到的「我原諒你了!」,

最近對於家庭議題與原諒題材接觸得好頻繁,

我們都無法確定是否原諒了、或該原諒誰,

但在這部戲裡,情緒卻堆砌得好重、好重。



台長: Nancy Liu
人氣(7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瞅~表演 |
此分類下一篇:莎妹劇團--請聽我說 (後青春殘酷版v.s.前中年苦悶版)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