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29 09:42:16| 人氣1,0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今名人同性愛情之 LESBIAN篇(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護理專業的創始人──佛羅倫絲·南丁格爾
  
    南丁格爾(1820-1910)“現代護理工作的創始人”,一個在戰火中被永遠記住的名字。他們說“若沒有基督,就沒有南丁格爾。”然而,終生獨身的南丁格爾,在晚年公開迂曲的表白了自己的性取向。5月12日,國際護士節,這個源于“南丁格爾”精神的節日,整個世界都在評述她。而她就是她:南丁格爾,一個在意識上走在同時代大多數人的前面的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邱妙津,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這個才華橫溢的人,這個女同性戀,這個悲劇的文學天才....
  
  她對中國臺灣省乃至大陸的女同志文化發展都是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今天中國對女同志的稱呼:拉拉,拉子,就源於她的作品,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源於《鱷魚手記》
  
  我看得遍數最多的女同志文學作品,是《蒙馬特遺書》,這部作品,沈重,而深刻,每次看到要窒息,往往要幾天後喘口氣再接著看,如此反復,,,,在愛情關係中,她既是才華橫溢的情人,更是殘酷的暴君,這樣的暴烈特質在她的性焦慮中發展到極致,這也是「拉子」時期的邱妙津最難以啓齒的隱痛。每次閱讀,總能看到她的靈魂在呐喊,每篇單獨的章節,都能用來做大量的評述,,,,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是她死後一年,朋友整理而出的,閱讀起來總覺真實性相當高,不像小說,反倒像自傳。因此,文章讀來令人怵目驚心,其中強烈的愛欲、霸道獨裁的佔有欲,是中文世界中幾乎未出現過。試想,若是邱妙津未在法國自殺身亡,這本小說是否會因作者的增刪潤飾而有不同的風貌,所有怵目驚心的情感都變成了語帶幽默而溫和呈現的愛,正如邱妙津另一本著作《鱷魚手記》一般。
  
  
  
  《蒙馬特遺書》中所呈顯的和白先勇完全不同,尤其是明確的表示自己的愛意與需求。文中敍述的情節幾乎可確定百分之九十九就是邱妙津本身所經歷的。譬如小說中有一段提到她在一位教精神分析且是女性主義者的老師新書發表會上請求簽名,老師寫下「給我的中國小鳥,那只我等著她寄給我只字片語訊息的中國小鳥」等話。對照現實生活中的邱妙津,台大心理系畢業,繼而到法國巴黎第八大學修臨床心理學,其師(Helene Cixous)的確是法國非常重要的女性主義者、精神分析師,也是一個重要的劇作家、小說家──艾倫‧西蘇(Helene Cixous),她在文學理論界是個極重要的人,尤其臺灣已有不少人引用她的理論來分析作品,特別是在女性書寫、陰性書寫(feminine writing)方面。在艾倫‧西蘇(Helene Cixous)的理論裏,人若真正要自由,脫離拘束,做自己的主人,應無所堅持。就應像鳥一般,所飛之處都可以是個方位。但回過頭來看,邱妙津的小說中透露無限的矛盾與痛苦,她既渴望同性的愛情,又在最脆弱時需要家人親情的溫暖。她逃離家,卻又因想象而有了一個固定的逃離方向。
  
  
  
  此外,邱妙津文中透露迷戀著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早期,由於希臘處於高壓統治階段,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裏多描寫爲社會良知不停戰鬥的題材,尤其專指政治上的不公平。但晚期希臘轉趨民主後,突然之間,這些知識份子失去戰鬥的物件,社會繁榮之際,大家也彷佛忘了這些政治犯,有點像萬仁的<超級國民>裏所描述的,當年爲了國家的自由民主打拼,犧牲奉獻,但當社會的自由民主來到時,大家卻又將他們遺忘。回過頭來看,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中永遠有老政治犯困惑和感慨:爲何昨天消逝那麽快?感慨昨日消逝之快,成了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的主題;相對的,邱妙津所迷戀的,也正是消失的昨天。雖然她很明確的大聲疾呼自己的要求,勇於爭取堅持自己的身分,和白先勇所寫新公園裏的同性戀者被迫出走不同。但矛盾的是,邱妙津一方面雖高聲疾呼、爭取自己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當她脆弱時,她會流露出想家的渴望,對於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那種失去的昨日的傷感充滿共鳴。
  
  
  
  我不妨大膽假設,邱妙津在理智層面已慢慢清楚自己的身分,但回過頭來,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對家的依戀?這部分是她的理智未及思考的。於是,現實生活中,邱妙津的自我開始産生扭曲,這些扭曲不斷的變成傷口,讓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痛,感到不安與焦慮。我們可以說,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是那麽的驚世駭俗,但其背後是充滿焦慮與不知所措的,其來源正是由於理智與感情層面的落差過大,偏偏她卻又未能處理。這樣的痛苦、焦躁、不知所措,或許和她猛烈的以剪刀自殺有些許的相關性。但,邱妙津這一代同性戀者大膽要求的努力,和白先勇宿命的被迫已經有著不一樣的風貌,當然也有不一樣的不幸。
  
  邱妙津的痛苦來自於自己的性別認同和社會大衆的歧視眼光。她對於自己身爲女同志的認知是痛苦的,這樣的認知造就了她的自卑,也因爲這種自卑,使得她不能勇敢的去愛。《蒙馬特遺書》裏寫道:「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於世界的傷害,於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一語道中作者的脆弱與矛盾。邱妙津在文中提到的日本作家太宰治與其心理狀態呼應,太宰治一生自殺數次不成功,留下著作《人間失格》,便投海自盡,而邱妙津在完成「蒙馬特遺書」後,也同向太宰治的不歸路,爲我們閱讀者留下無限的討論與反省。
  
   
  
  
  
  《蒙馬特遺書》《鱷魚手記》,純粹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是令人驚歎不已的,邱妙津的才氣,逼人而攝魄,文字直指靈魂.
  
  
  
Roland Barthes曾說:「作者之死就是讀者的誕生」,對於這句話,我深感認同。「一九九四年,《鱷魚手記》初版時,文本內外的人們都想認識鱷魚,一九九五年,原本微妙的小說/生活辯證的關係竟戲劇性地變得更複雜了……」原因是由於書的作者,邱妙津在同年六月二十六日於巴黎自殺。消息傳回臺灣時,原本銷路一直呈現平淡的《鱷魚手記》,開始受到注目,並且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之後又獲得一九九五年時報文學的推薦獎。然而,當我看到了這段話,不得不對此情景感到諷刺。邱妙津的作品,在九○年代,可說是成爲了同性戀者的先聲,在她的文字世界 ,同性相戀的情節可以被獨立出來,成爲故事的主軸,不再是一種依附的淡然情感。正如劉亮雅所說:「小說文本在某種程度上往往和社會事實相互呼應。在臺灣的女同性戀遭受性別與性取向的雙重壓制,但在這種壓迫下卻有了邱妙津細膩的女同性戀抒情告白,書中刻畫了沈痛而且慘烈的女同性戀關係,突顯出女同性戀之間的愛欲情狂及挫敗失意,打破了傳統以爲女同性戀只是純粹浪漫的精神戀愛之刻板印象」。
  
  《鱷魚手記》是一本帶有豐富的自傳色彩和日記記錄的作品,書中大量運用了象徵和隱喻的筆法,是一本相當值得一讀的著作。縱然邱妙津的性格有著強烈的缺陷(陽性沙文主義),但是她對於自身感情的忠誠,卻是讓我深受感動。而在本文之中,想要討論的即《鱷魚手記》一書中,邱妙津與其書中人物之間的互動,其中包括了精神與情欲,藉此看出同性相戀的美麗細膩情感;以及得不到自己所求,不認同自身的性向而近乎毀滅性的哀愁。此外,也會探討書中所穿插的鱷魚片段,瞭解其在文中的象徵意涵和作者用意。
  
  
  補上作者簡介:
  
  邱妙津,生於一九六九年,一九九五年在巴黎以水果刀刺向胸口而死。畢業于台大心理系,留學巴黎第八大學,心理學系臨床組。於逝世前一年(一九九四年十月),轉入女性主義研究所就讀。她曾于張老師心理輔導中心受訓,並擔任輔導員一年。之後進入《新新聞》雜誌擔任記者;同時她也嘗接受半年電影導演課程訓練,拍攝了三十分鐘,十六釐米的電影《鬼的狂歡》。曾獲得第一屆中央日報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著有小說集,《鬼的狂歡》、《寂寞的群衆》、《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逝世後,《聯合文學》在一九九五年的第十一卷第十一期爲她製作一作品特輯,名爲〈蒙馬特殘簡〉,其中所收錄的全爲邱妙津生前之作。邱妙津在文中提到她對於「詩」的創作熱情,也述說著書寫創作之於她的意義。摘錄極爲代表她人格特質的幾段話,作爲之後對於她作品的印證。
  
  一開始,她在類似引言的第一手記中提及「……如高峰冰寒地凍瀕死之際升起最美的幻覺般,潛進我的現實又逸出。……花去全部對生命最勇敢也最誠實的大學時代,只相信這件事。」(P.10)雖然她是以「如高峰冰寒地凍瀕死之際升起最美的幻覺般」的尖銳敏感,來描述自己這樣令人驚恐的心底情緒,縱然讓人産生畏懼,但對她而言終究是「最美的」,是她願意花四年的時間,勇敢誠實去相信的。
  
  ..............
  很長,以上資料皆來自,網站:北京拉拉沙龍.

台長: 黃愛東西
人氣(1,0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彩虹同志(同志心情、資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