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6 23:14:49| 人氣1,2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Seeing is questioning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那是一部距今二十年前的經典之作!

在今天回想起來,它的星光熠熠比起最近的「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系列電影還真是更勝一籌。
當然,
這其實是個不恰當的舉例。「瞞天過海」充其量就是娛樂價值不菲,
在藝術成就上是無法與之比擬的......

我說的是1987年的「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這部描述美國禁酒時期(Prohibition)故事的警匪電影的驚人之處是,
參與其中的那些赫赫有名的,現在譽滿天下的大名字,
在這部電影起的作用都遠遠不只是將它外爍得金碧輝煌而已,
他們都為它奉獻出超越了自己的精采表演!並且,以之奠定、確認了各自日後在影壇的經典地位。

我們看到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這位星途並不順遂的性格男星,
在這部電影裡是那樣的年輕瀟灑、風流倜黨!日後的十年當中,
他挺拔如雕像般的面部線條、深邃憂鬱的迷人眼眸以及在看似屌兒啷噹的迷濛、不安的性格當中,
隱隱閃現的孩子氣,
在「鐵面無私」當中已經令整個影壇驚艷並且名聲不脛而走。

我們看到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
憑此片當中老警察的角色奪下1988年奧斯卡(Academy Awards)最佳男配角。
開始步入老年的康納萊先生,這位前007情報員,在八零年代前半致力轉型,
1986年的「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以及「時空英豪」(Highlander)當中的智者角色已經令人印象深刻,
在「鐵面無私」當中,扮演年輕的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亦師亦友的導師與「軍師」,
不慍不火的演技終於將他扮演睿智、幹練的老者的後期螢幕形象抵定下來。
於是也才有了在1989年的「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飾演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的父親,
成為好萊塢票選十大經典父子檔角色的契機。

我們看到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七零年代已經揚名立萬的勞勃‧狄尼洛,整個七零年代末期到八零年代,
根本就是他老兄演技示範教學的時期,
1978年的「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80年的「蠻牛」(Raging Bull)、1984年的「四海好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6年的「教會」(The Mission)......,佳作比比皆是。
狄尼洛在「鐵面無私」當中飾演惡名昭彰的幫派首腦艾爾‧卡彭(Al Capone),
卡彭在美國的黑幫歷史上堪稱傳奇人物,幾乎成為犯罪份子的代名詞。
狄尼洛的成功之處不只在於將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疤面煞星詮釋成面目可憎的兇神惡煞,
反而是讓卡彭目無法紀,一派據地為王的衣冠禽獸嘴臉呼之欲出。
看過「鐵面無私」的人,多半不會忘記,狄尼洛飾演的卡彭,在與屬下的會議進行中,
突然掄起球棒,徒手將屬下的腦袋打得腦漿四迸的恐怖畫面;
狄尼洛演來一派輕鬆,完全令人不寒而慄,也恨他恨得牙癢癢的。

更毋須說在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的一貫悠揚悅耳配樂聲中,
我們有知名劇作家大衛‧馬密(David Mamet)跨刀的劇本;當然,
更有導演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仍然意氣風發的時期,
隨處都是信手拈來的佳構的場面調度。
狄‧帕瑪依然作為初生之犢,自信滿滿的時期的作品,
幾乎就要令人想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同時作為電影技匠與哲學家的精湛技法,
描寫社會黑暗面的黑幫電影更是教狄‧帕瑪如魚得水,
1983年的「疤面煞星」(Scarface)和1987年的「鐵面無私」正是狄‧帕瑪的代表作!

對一個電影愛好者而言,
這真是一部教人夫復何求的電影!
它和現在的紐約洋基隊(Yankees)不一樣的是:
洋基隊把每一隊的第四棒都延攬到陣中,但是卻調整不出最佳戰力;
而「鐵面無私」裡人人都堪稱第四棒,而且棒棒開花!


------------------------以上是吊書袋,以下是重點分隔線------------------------


「鐵面無私」不僅僅是一部經典之作,它更經常被當作一部電影教科書。
在電影結束前,
探員凱文‧科斯納和安迪‧賈西亞與歹徒槍戰的一場戲,
正是對俄國電影大師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透過組合鏡頭、畫面創造意義的蒙太奇(Montage)理論的絕佳演練和致敬。
其素材正是艾森斯坦也使用過的嬰兒推車滑落階梯的畫面。
這個組合所表達的蒙太奇精神是:
一個鏡頭是嬰兒躺在嬰兒推車裡的特寫,另一個鏡頭是推車滑落階梯的全景,
一旦將兩組鏡頭穿插交織起來,(即便那是兩個不同的推車,即便滑落的推車內根本沒有嬰兒),
就能夠喚起觀眾對於車內嬰兒安危的關切和緊張感。

「鐵面無私」的這一場戲發生在紐約市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
一走進車站,就有一個大階梯;槍戰和嬰兒推車危機就在這裡發生!
槍戰當中,
一個無辜的婦人受到波及,失手讓她的嬰兒推車滑落車站的大階梯。
凱文‧科斯納一邊要與歹徒以槍火你來我往,一邊又要飛身撲救危在旦夕的嬰兒推車。
眼看著推車一級一級的滑落下去,畫面中交錯著出現嬰兒天真面容的特寫;
觀眾的情緒就這麼緊張的被懸吊著,
階梯的延伸似乎永無止境,而嬰兒推車又似乎在下一秒就要跌落階梯底端而粉碎。
最後,
幸好是神射手安迪‧賈西亞跌坐在地上,千鈞一髮地一邊用腳抵住推車的滑落,
一邊開槍正中歹徒的眉心,將之格斃。

這是一個所有影痴心中永遠無法忘懷的經典場面啊!
於是我抵達紐約,找到了長久的住處以後,
便興致勃勃地和表哥一起踏入紐約的中央車站。
表哥也記得在這個大階梯上發生過的經典電影場景。
而當我們走進中央車站,
一看到了那個著名的大階梯......

騙人!騙人啦!

紐約中央車站一進門的「大」階梯,根本沒有電影裡看起來的那麼壯觀巨大;
甚至,要用「小」來描述它也都不顯的太奇怪而不適當!
我站在中央車站的大廳,
回頭望著那個階梯,一時感到悵然而且不可思議。
我簡直就要氣憤地問:「他們是什麼時候把階梯改建得那麼小的啊?」
一陣惆悵之後,
開始有各式各樣的解釋鑽進我的腦子裡......
首先,
我們都開始認為,電影裡在中央車站發生的那場戲一定是搭景拍成的;
於是,為了效果,他們要把階梯做多大就多大!
當然,在理智上,這是最有可能接近實情的解釋。

繼而,我想到了個蒙太奇理論的解釋。
延續著上述的理論。
既然滑落的推車內可能根本沒有嬰兒,反正這理論的重點就是透過組合畫面去創造出原來不存在的意義;
那麼啊...當然也可以一直重複嬰兒推車滑落階梯的同一個畫面,
令階梯顯得又大又長,好讓觀眾心中的懸念一再一再的被拉緊,被累積,
好讓最後的釋放看起來劇力萬鈞。

最後,我又想到了一個來到美國之後,我的鄉愁讓我開始思索的解釋。
1987年的中央車站,比現今的中央車站要年輕了二十歲;
1987年的整個世界,比現今的整個世界也年輕了二十歲。
這二十年之間,
這世界又不知複雜、世故了幾許;當然,也就不知道又廣大了幾許。
1987年的我,比現在年輕了二十歲,
觀賞「鐵面無私」的我,也比現在年輕了少說有十五歲。
這十五年間,
我的生命,更是不知複雜、世故了幾許又幾許。
於是,
在這世界繼續廣大下去,而我繼續複雜、世故起來的十幾二十年之間,
中央車站的大階梯,
看上去,就這麼的變小了......

當然,在理智上,這有可能是最不接近實情的解釋。
有可能......

台長: 石牧民
人氣(1,2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映畫青春夢 |
此分類下一篇:當年的與今天的映畫
此分類上一篇:少女的嗓音與男人的歌--關於「Linda!Linda!」的,歌和電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