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9-01 23:56:22| 人氣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知識系列─肥胖的因素〈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少都市人(特別是女孩子,如果版主沒有猜錯)都被「肥胖」所困擾著,到底影響肥胖的因素有多少種呢?答案是──極多!!!因為人類攝食行為的控制非常複雜。

先說明第一個最多人了解的因素

動物的攝食不僅是為了目前的需要,而且為了未來的需要。例如某些哺乳類動物冬眠前貯存大量的脂肪,相信大家能理解。人類從演化上也有其需要,故此嚴冬時身體內會自然貯存較多的能源(脂肪),然而由於現今社會物質的豐富(包括食物與保暖),使我們攝進的卡路里遠高於標準,再加上保暖充足,熱量消耗較少,導致我們體重增加。如體重超過應有體重的20%者被認為偏向於胖,相信有不少都市人會超出此標準。故此防止肥胖,多數人是控制其卡路里的攝取量,避免過量攝取,同時增加消耗量(做體力運動),使有效控制攝取量與消耗量的函數,達到控制體重目的。

接著第二個因素,便是生理學上有名的「雙中樞論」(dual-center theory)問題。今簡略說明。

在20世紀50年代,兩位神經學家(A.W. Hetherington and S.W. Ranson)發現動物下丘腦外側區的損傷導致動物不吃不飲狀態;如果以電刺激此區則引起動物大量飲食的行為而失去自制能力。因此,把下丘腦外側區(Lateral Hypothalmus,LH)視為「飢餓中樞」。在發現飢餓中樞同時,也注意到下丘腦腹內側核(Ventromedial nucleus of hypothalmus,VMH)的電刺激能使攝食中的動物停止進食;如果損毀此區將失常地過度飲食以致不斷肥胖。因此將下丘腦腹內側核視為「飽食中樞」。
即下丘腦會控制動物的攝食行為。

雙中樞論提出時,尚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例如損傷下丘腦外側區除引起不飲不食外,還降低了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各種感覺反應和喚醒反應,並損壞各種運動反應。下丘腦腹內側核的損傷,除引起過量飲食和體重劇增外,還引起更複雜的行為反應,如不吃苦味的食物,以及「好吃懶做」等行為。

近年來經過研究修正,簡單來說,腦內跟飢餓與飽感有關的結構主要是下丘腦外側區、旁室核和圍穹窿區。另外,人類腦內杏仁核(amyglaliod nuciei),黑質紋狀體束(NSB)與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也會影響攝食行為;飽食中樞的功能還涉及體重的調節標準、對食物的選擇性反應,以及求食的積極性有密切的關係。

故此從生理ハ度上看,人類腦內的病變(如腦傷、腦瘤)或其他原因(例如藥物影響),刺激或損害下丘腦,將會影響個人的攝食行為。

(待續)

台長: 天使企鵝
人氣(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