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02 11:27:54| 人氣2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隨筆]哲學與神學的碎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
巴斯卡說,「人類可能僅僅渺小如一根蘆葦,但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
這句話將人類喜歡思考的珍貴特質放大的十分清楚。
人必然的(當然我所指的是某一部份的人)會追尋「我」這個寄抽象又實質的東西的來處,接著擴展到社會、大自然、宇宙,或是反過來向內追求,但是這就像中世紀的自噬自生龍圖一樣,無窮無盡,沒有頭也沒有尾。
於是人們試圖尋找一個終極的真理作為依靠,其一是宗教,其二自然是哲學了。
而心理學呢!無法治本,但是能在短時間解決問題。
反過來說其實也是相對的,人有精神、情緒方面的需求,市場的機能產生哲學、神學、心理學等解決的辦法,供人們選擇。
每一種思想原本就有進入障礙的,而這些障礙間接在無形之中,間接選擇了信仰者。
內在障礙是個體差異,既有的偏見、成見。就像我抄襲某為作家說的,不過後來我才知道他也是抄來的。
他說,政治、愛情、宗教(哲學)是不能討論的,因為源自於意識型態的差異是根本沒辦法討論的,有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
外在障礙是學識、基本的智慧、領悟力等。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世界上本來就是有固定比例的某些族群存在,有好人、有壞人、有不好不壞的人…
這是無法改變的,無法強求每個人都想追求真理知識,不管哲學或宗教皆然,所謂普渡眾生在現階段只是理想。
覺悟者想要拯救他們,拉他們一把,而他們卻不願意伸出手。
孔子不也曾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其實就連那些領受佛法乃至於講經說道的人,又有多少是具足智性慧根呢?無怪乎達摩會感嘆說,知道禪宗的人多,懂禪宗的人少。
帶頭的人雖然清楚,但是跟隨者卻多是盲目的。
但是佛學確實是很迷人的,難怪數千年前士大夫和知識份子為之瘋狂,因為他們在中國從沒見過在一個宗教體系之下發展如此完整的文明,不論在思想、藝術、文字、器物…
佛教經典更是儒家的百倍千倍,就連中國原本的九流十家通通加起來也難以抗衡。
但是人真正想的通透所有的事嗎?
有許多科學家都信教的原因,都是出自於無奈 ,雖然他們在某些方面勝過一般人,卻仍然無法解決最終的問題,但是卻比一般更容易為這些事情苦惱,因為只有無限大(真正的智慧者)的真理或是零(嬰兒、瘋子)才能沒有痛苦,介於中間者,懂得越多痛苦的邊際效益只會遞增。
但只有俱足如來智慧相與菩提心,才能洞悉一切,超脫無苦。
我相信Richard Koch的80/20法則,真知者畢竟還是少數,甚至可能遠少於20﹪,不然尼采就不會悲觀的想用超人拯救世人,大多的人仍然只是一根渺小而單純的蘆葦。
2
我們必須將問題推回最根本的問題來說,究竟有神與無神,或談天堂的有無,切換成哲學的語法是這樣說的,到底自然力量有沒有意識?
如果認同是有意識的,那就是相信神的存在,反之,則是不相信。
或者更明白的說,你信仰的是人?還是神?
選擇相信有神者會這麼說,多數自認有與神感應的經驗,只是他沒有辦法告訴你這樣的體驗,也無法轉移給你。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導因為果,先非理性的相信有神、有天堂,才去找出佐證祂存在的證明。話說回來,有時候哲學好像也是如此,他們也是先非理性的否定神的存在,因為哲學家一樣提不出神不存在的具體證明。
哲學和宗教應該是相通的,只是解釋的方式不同,更何況聖嚴法師、叔本華都說過佛教其實是無神教,達賴來台接受民視採訪時也說,所謂「佛」的梵文原始意義也是指和孔子、蘇格拉底一樣的大覺悟者,是後人將其曲解成為有神通異能的神。
但是純粹的哲學有時連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都一知半解,試問對於一個目不是丁的老嫗,你要如何解釋龐大的哲學體系呢?
最容易就是告訴她有神的存在,告訴她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如此才能達到傳遞真理的效果,相信佛陀是深闇此道的,因此我常說哲學和宗教大體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解釋的方式,宗教只是另一種哲學,哲學也只是另一種宗教。
我傾向,宗教所謂的天堂和極樂世界,是一種心靈上的美麗境界,並不一定真的有實體的天堂或地獄,如果心是空靈澄淨,無欲無求,自然到達彼岸,領悟三法印,涅盤寂靜,還談有神無神根本就沒有意義,因為到那個階段已經跟神殊無二異了。
但所有的宗教與哲學是否能溝通交流,這就要要看包容性的高低,終極真理應是殊途同歸的,只是解釋和傳道者的方式不同。
所有宗教家或是創始者都是悟得真理和大智慧者,和哲學家並無二異,他們都洞悉了人生真理,立身處世之道,然後透過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哲學體系傳遞給人們。
至於要以何為依歸則因人而異,有人選擇養兒育女,有人選擇藝術,套一句很世俗的話,至少要能知道「生為何來?」,找到真正的終極目標與生命最高指導原則,不過也有人悲觀的說,那麼做也只是讓自己忙、忙、忙,然後遺忘,不再去想這些問題。
也有人說,蘇格拉底真的洞悉了人生真理、處世之道了嗎?那為何無法讓身邊的妻子過幸褔快樂的日子呢?又為何無法渡過遭愚昧世人逼殺的命運呢?是為了人類的智慧誕生付出心力,就算犧牲愛人的幸福和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辭嗎?
我想可能不見得都那麼偉大吧!哲學家的背景與宗教家生成的背景不盡相同,而且哲學家往往重視個人修行與提昇(類似大乘、小乘、金剛乘,其中的小乘),對人的關懷還比宗教淡薄些,哲學家往往只是提出解釋,卻無實質建樹,若就這一方面的貢獻而言,哲學可能遠遠不如宗教。有時愚笨、不識字的人卻能受到佛法薰陶默默行善,那也是非常可貴的,如果功能上來說解決問題的效果也遠勝於哲學,這也是許多高學歷份子選擇宗教,而拋棄哲學的原因。
精神上的境界是一種垂直的,而世俗是一種水平的,相輔相成身心並修才能取得平衡,因為思想言論發展太過容易成為行動的侏儒。
其實很多時後在追求個人的精神境界之餘,不應該忽略遺忘周圍的人,特別是親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想「本」的定義很廣,但是一定包含至親父母和週遭的友人。
更何況他們也只是被神格化,其實如果用古今對照法,可能會更容易體會,更容易接近那些古聖先賢,就像古代的唐太宗、凱撒大帝好似很偉大,但是他們也只不過是相當於現在的鄧小平、柯林頓,也只是血肉之軀。
怎麼樣的頓悟和超脫,始終脫離不了人先天的侷限性。
3
更年輕時,我曾狂妄驕傲的告訴我的朋友,我自身的哲學體驗。
用佛教的語言「修行」來說吧!我修行的方式是建立自己的宇宙論、本體論、道德觀…找到人性珍貴的價值,然後藉以解釋世界,發展自己立身處世的法則,由一個精神上的追求來支撐世俗的追求。
大體上在我大三的時候這個體系已經幾乎成型了,所欠缺的只是靈魂學的部分,我可以不諱言的說,已經知天、知地、知人、知命,除了水平式的知識之外,可以說已經接近不惑。
心智年齡與精神層次早就超出同年齡的人許多。
但後來想想我是1978年生, 回頭看我當時說的話實在太狂妄了,和佛陀、孔子、蘇格拉底等先哲相比,根本不知從何比起,立足點更是相差太多,也遠不及他們的偉大。
但是我並不是懷疑我所體悟的東西,只是還太年輕,這些都還需要更多驗證和嚴謹的整理,讓這些東西更成熟更完整。
牛頓曾經用著很謙卑的心說,「我不知道我能提供世界什麼,但對我自己而言,我似乎像是一名在海邊玩耍的孩童,我不時的以不同凡響、更平滑的石子和更美麗的貝殼以自娛,而橫亙在我面前的是偉大的真理海洋。」
我所知的一切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內,無法像哲學系、神學院的學生、修生、教授、高僧窮進一生鑽研,我只是片面的吸納了巨大哲學和神學的碎片,加上自身的我,以及我所體驗的一切。
不過我清楚的知道,當我面對這偉大浩瀚的真理海洋時,不管哲學或是神學,永遠充滿好奇,而且喜悅虔敬…

台長: 藍色水瓶
人氣(2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