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12 08:41:55| 人氣1,37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吸血鬼之后-安•萊斯其人其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路易西安那州的紐奧良市,大概鮮少有人不知道那棟位在第一街1239號(1239 First Street)典型美國南方風格、有白色樑柱且被濃密的綠蔭包圍的兩層樓住宅。那就是美國當代最知名與最暢銷的作家之一,安.萊絲(Anne Rice,1941~)與她的丈夫詩人與畫家史丹.萊絲(Stan Rice)和兒子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的家。自從一九七六年《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這本小說問世,萊絲筆下的迷人怪物吸血鬼黎斯特(Lestat de Lioncourt)展開一連串的神奇經歷,吸血鬼版圖自歐陸橫跨至新大陸,再溯源至數千年前的古埃及,萊絲的魅力也隨之遍佈世界各地,成為與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和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相提並論的大師。她的書迷眾多,歌手Sting就是其中之一,Moon over Bourborn Street這首歌便是從她筆下的優雅吸血鬼裡得到靈感;Leila Josefowicz讀了她的《小提琴》(Violin)之後,也特別為萊絲獻上一張名為Violin for Anne Rice的唱片。
萊絲生長與居住的紐奧良是她創作的靈感來源,例如大衛泰伯特(David Talbot)在無意間聽到上帝與惡魔對話的世界咖啡館(Café du Monde)、埋葬梅菲家族(The Mayfair Family )的拉法葉公墓(Lafayette Cemetery)、在城西的那座據說是被吸血鬼路易斯(Louis) 燒毀的莊園,都被寫進了她的小說裡,如今這些景點都成為萊絲迷的必經之處,我們似乎仍能在淒風呼嘯中聽到其中夾雜著黑奴與巫毒低沉的吼聲。至於那棟只可遠觀不可近看的,據說偶爾可發現名作家萊絲芳蹤,梅菲一族所在的宅子,後院的柵欄外總是圍著一群慕名而來的書迷,期望著有這麼一次好運,能看到他們心目中的吸血鬼之后。

強硬而不矯飾的作者

萊絲自出道以來總共用了三個名字寫作:Anne Rice、Anne Rampling和 A. N. Roquelaure。在Anne Rice這個名字下面出版了一系列的吸血鬼年代紀(The Vampire Chronicles)、三本關於梅菲女巫的小說、兩本歷史小說,以及三本她最新的作品;Anne Rampling這個名字則寫了情色小說Exit to Eden(中譯《情慾樂園》)和Belinda兩本作品 ;A. N. Roquelaure 則寫了三本Beauty系列的小說。二十五年來萊絲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也是一個話題人物,她對於她關切的議題總是直言不諱,並且喜歡在主流報紙上刊登大幅廣告或公開信非弄得人盡皆知不可。最有名的,應該是一九九六年柯林頓二度當選美國總統後,刊登在《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的「致柯林頓總統的公開信」,要求美國政府以行動取代坐視波士尼亞與盧安達境內的種族滅絕惡行,以及一九九七年她用吸血鬼黎斯特的名義買的廣告版面-黎斯特以嘲弄的口吻抱怨一家在聖查爾斯大道(St. Charles Avenue)上新開的餐廳有礙景觀(之後在同一條街上出現了The Lestat Café,萊絲宣稱並無與該餐廳較勁之意),還有隨之而來的訴訟。

在《夜訪吸血鬼》拍攝為電影的期間,身兼原作者與編劇的萊絲與製作人大衛.葛芬(David Geffen)對於男主角人選的意見分歧,萊絲在報紙上嚴正聲明她對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演出黎斯特一角持保留態度,並且到電影殺青前仍堅持不到片廠、不看毛片,儼然與劇組呈現決裂狀態。但等到電影殺青,萊絲看過葛芬寄來的拷貝之後,她又在媒體上刊登近八千字的評論,說明她有多麼喜愛這部片子:「湯姆出現的那一刻,對我來說他就是黎斯特。」萊絲的好惡分明、具正義感、有什麼說什麼的行事風格,使她獲得更多的擁戴與質疑。作為一個作家與明星,她拿捏的分寸到底在哪裡?她時常語出驚人,強力批評她認為不正義、不美的事物,她自己承認她總是用黎斯特的眼光(一種邊緣的、孤獨的、冷眼旁觀的態度)看這個世界,而事實上她也像不甘寂寞的黎斯特一樣,按耐不住血管裡奔流的衝動,非要以不朽之驅與無知的凡人們廝混計較取樂。萊絲曾在自宅的花園內舉辦過她的爵士喪禮(Jazz Funeral),當棺材的蓋子被掀開,她穿著白色華服的身影出現在眾人肉眼與攝影機的注視下,她其實就像《吸血鬼黎斯特》裡面黎斯特化身為顛倒眾生的搖滾樂團主唱一樣,毫不掩飾他們享受著被崇拜、被簇擁的凡人慾望。

萊絲的成名確實為紐奧良帶來觀光的商機,當地的聖伊麗莎白(St. Elizabeth's)展覽館(1314 Napoleon Avenue),與聖亞豐索(St. Alphonsus)教堂(2045 Constance Street)展示與萊絲相關的紐奧良文物,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觀光客也讓萊絲不勝其擾,後來她拒絕讓她的房子成為旅行團行程中的一部份,才能專心寫作。目前她所有的相關事業都由她成立的Kith & Kin公司負責,《天譴者的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正在開拍,新作《血與黃金》(Blood and Gold)即將於今年八月出版。


以肉體書寫永恆

一九七二年萊絲未滿六歲的大女兒蜜雪兒(Michele)死於血癌,第二年她就寫了《夜訪吸血鬼》,這本書在五個星期內一氣呵成,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吸血鬼路易斯對年輕記者的告白,講述自十八世紀末以來,他與他的創造者黎斯特兩百年的糾葛。書中永遠保持在六歲狀態的小吸血鬼克勞蒂亞(Claudius)與自願陪伴她的麥德琳(Madeleine)顯然是萊絲為人母的感情投射。除此之外,萊絲寫得最動人處乃是她一貫的吸血鬼眼光(vampire’s eyes),她試圖以「吸血鬼史觀」重寫歷史,對於「時間」的概念,不朽的吸血鬼自然與壽命僅有數十年的凡人迥異。接下來的幾本吸血鬼年代紀其實是一系列的「追尋之書」,路易斯與黎斯特其實都在尋找那「吸血鬼歷史上的第一人」。萊絲建構了橫跨三大陸,溯自創世神話(Creation Myth)的長篇史詩,人類的歷史有多長吸血鬼的歷史就有多長,吸血鬼其實是將人類的慾望與感性妖魔化後的絕妙隱喻。

上帝以自己的形象造人,就如同吸血鬼以自己的特異能力創造新的吸血鬼。在《肉體竊賊》裡,厭倦了不朽的黎斯特企圖以「逆向操作」的方式重溫作為一個人類的感覺,而他竟然成功了。他重新以凡人之眼(mortal’s eyes)檢視這個世界,出乎意料的感到失望,凡人的感受力與官能的遲鈍令他害怕。吸血乃是人類發生親密關係時體液與情感交換的詩意隱喻,但黎斯特以性交的方式而非吸血的方式與人類進行靈肉的交流時,卻只感受到空虛,感到「最猛烈的分離」。肉體是讓兩個靈魂有機會相觸的媒介,卻也是兩個靈魂間最大的阻礙。後來黎斯特要求路易斯吸他的血,將他變回永恆不朽之身,但路易斯不忍讓這位黑暗王子再度遁入魔道,便拒絕了這個懇求。這個舉動對路易斯來說是愛與憐憫,對黎斯特來說卻是背叛。萊絲以肉體的存在思考「永恆」、「愛情」、「宗教」的謎題,不朽或毀滅其實是同一件事,人類與吸血鬼的困境其實都在於一具易碎或堅固的軀殼,人類命定中與其創造者上帝哀愁的別離場面,不斷的在時間的洪流中重複,因而形成了歷史。在萊絲的設定中,「吸血鬼的第一人」乃是古埃及的「天父與地母」恩基爾(Enkil)與阿可奇(Akasha),惡靈從他們的傷口侵入的他們的血脈使死者復活,而吸血鬼這個物種的創造其實就是源自於哀傷的「死別」,才得以達成血緣的流傳。依照吸血鬼被創造出來的邏輯,每個吸血鬼都是親得不能再親的不朽「血親」,卻仍然要面對不信任、嫉妒、自相殘殺與生離死別的絕望。

另一本國內評論較少提到的《情慾樂園》(Exit to Eden),說的是SM俱樂部的管理者麗莎(Lisa)與性奴隸艾略特(Elliot)由不對等的權力與肉體關係轉變為真愛的故事。人類的性與吸血鬼吸人血的動作一樣,是一種向對方展示權力關係的儀式性表演,既是肉體的相遇更是靈魂的別離,這也是萊絲不斷在她的書中反覆推敲的哲學命題:所謂的永恆在肉體之前幾乎顯得毫無可能。

很可惜萊絲的中文譯介並不多,連最著名的吸血鬼系列都沒有譯完,其餘的木乃伊(The Mummy)與梅菲系列也都是傑作。她創作與抗爭的強硬能量已遠遠超過讀者對她的期待(甚至超過黎斯特對她的期待),黎斯特出沒的聖查爾斯大道也許已被奇醜無比的餐廳佔據而人事全非,吸血鬼在新世紀的開端似乎顯得有點過時,但嗜血的黑暗一族仍靜默的蟄伏於喧鬧人間,安.萊絲仍守著古城紐奧良。


中文書目

安•萊絲。《夜訪吸血鬼》。張慧英 譯。台北:時報,1994
--------。《吸血鬼黎斯特》。(上)(下)。陳冷 譯。台北:時報,1996
--------。《天譴者的女王》。洪凌 譯。台北:時報,1999
--------。《肉體竊賊》。冷杉 譯。台北:時報,1999
--------。《情慾樂園》。陳蒼多 譯。台北:方智,1999

英文書目

As Anne Rice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New York: Knopf, 1976
The Feast of All Saints. New York : Ballantine Books, 1979
Cry to Heaven. New York : Knopf, 1982
The Vampire Lestat. New York : Knopf, 1985
The Queen of the Damned. New York : Knopf, 1988
The Mummy. New York : Ballantine Books, 1989
The Witching Hour. New York : Knopf, 1990
The Tale of the Body Thief. New York : Knopf, 1992
Lasher.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1993
Taltos. New York : Knopf, 1994
Memnoch The Devil. New York : Knopf, 1995
Servant of the Bones. New York : Knopf, 1996
Violin. New York : Knopf, 1997
Pandora. New York : Knopf, 1998
Armand. New York : Knopf, 1998
Vittorio the Vampire. New York : Random House, 1999
Merrick. New York : Knopf, 2000
Blood and Gold. New York : Knopf, 2001

As Anne Rampling

Exit to Eden. New York : Arbor House, 1985
Belinda. New York : Arbor House, 1986

As A. N. Roquelaure

The Claiming of Sleeping Beauty. New York : Dutton, 1983
Beauty's Punishment. New York : Dutton, 1984
Beauty's Release. New York : Dutton, 1985

安.萊絲的官方網站
http://www.annerice.com
萊絲與讀者們的交流園地。她會詳細回答來自世界各地讀者的問題,並且不定期的貼出她的新聞信。所有的Link都值得一逛,你會發現她對書迷們是多麼的貼心。進商店前考慮一下,你可能會一時衝動買下所有的小玩藝兒。

台長: 李季紋
人氣(1,37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