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12 08:44:44| 人氣4,07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多麗絲.萊辛――房間之外的洞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個人良心與集體的衝突

雖然《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 1962)一直名列在女性主義書單中,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1919~)也一直被奉為女性主義文學中最值得尊敬的老祖母。但在七一年的再版序上,萊辛嚴正強調「這部小說並不是女權運動的鼓手」。一九六二年,女權運動尚在幼稚園階段,萊辛超前得太多,又厭煩得太快,她很聰明,知道她的目標在哪裡。事實上,以她的才能與社會運動的經歷,如果她願意的話,大有可能成為女權運動的一代「教母」。但她卻無法滿足於所謂的女權運動,對她來說,這世界上還有更大的命題。

多麗絲.萊辛,閨名Doris May Taylor,生於波斯(現今伊朗),父母親都是英國人。自幼隨父母親在羅德西亞(現今辛巴威)的農場中成長,十四歲之後便只靠自修充實自己,三十歲帶著她第一本作品《青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回英國,出版後頓時成為知名作家,從此寫作不輟。

與吉卜齡、莒哈等人一樣,他們都是所謂的「殖民地白人第二代」。但與吉卜齡的大英國主義、莒哈專注於自我內心世界不同,萊辛對她所生長的南非草原與殖民地的黑人民權,投注了相當多的感情,她曾參與過共產黨組織、作過記者、致力於反種族主義的社會運動。《青草在歌唱》描述的就是白人主婦與黑人女僕之間的矛盾。這種殖民地黑人與白人間一觸及發的緊張關係,不斷出現在她的早期作品中。《暴力的孩子們》(Children of Violence, 1951-69)五部曲,萊辛描寫一個白人女性瑪莎‧奎斯特(Martha Quest)感受到的羅德西亞當地的政治、社會、種族與性的氣氛,並在最後一本《四門城》(The Four Gated City, 1969)中書寫女主角回到英國後所受到的精神衝擊。「奎斯特」意味著「追尋」,《暴力的孩子們》與其說是反種族主義的小說,倒不如說是一個知識女性在崎嶇道路上的所思所議。萊辛很誠實,小說中對黑人在與白人對峙下所顯露出來的黑暗面,亦直言不諱,這使她犯了「政治不正確」的錯,被南非諸國列為拒絕入境人物。萊辛自述這五部曲是「個人良心與集體之間的關係」,結果竟也在現實生活中應驗。

《金色筆記》半自傳性的內容,其實可視為《暴力的孩子們》的續集:黑紅黃藍四本筆記,分別紀錄女作家安娜在南非的經歷、她的思路、愛情故事與日記,並與她的小說《自由女性》產生互文關係,最後鎔鑄為〈金色筆記〉。其中知識女性的困境與自我覺醒,使它成為女性主義的必讀書目。但萊辛認為她的企圖是為了「紀錄一個時代的精神與道德氣候」,更著重於她作為一個前任政治運動者與現任知識女性的內省。所以,將《金色筆記》定義為女性主義經典,既狹隘又危險。萊辛洞察到其局限性,在去年(2001)愛丁堡書展中,她甘犯眾怒,敢冒大批現今女性主義論述已成為冒犯不得的宗教的大不韙,直言「沒有人應該為自己身為男性而感到抱歉」。對於許多人拿著女權的雞毛當令箭,卻只是加深男與女的鴻溝,萊辛對此感到不滿;當然,對脫離政治與運動許久的萊辛來說,《金色筆記》被視為令箭╱雞毛之一,更是無法忍受。

一九八三、八四年,已是大師級的萊辛開了一個險惡的玩笑,她以Jane Somers的化名向出版商投了兩本書稿,結果都遭到退稿的命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做是向出版界與評論界投出的一枚炸彈,但無論被接納或被退稿,萊辛樹大招風,傷及自身的危險性其實更大,賭上了既有的文名與未來的人生。為什麼這麼做?萊辛說了幾個原因,包括鼓勵後進、揭露出版商的市儈、提醒大眾不要被權威與慣性蒙蔽等等──萊辛知道只有她自己才能投出火力如此強大的質問。

與「自己的房間」相通的文脈

閱讀萊辛的作品,往往能向上追溯至勃朗蒂、艾略特、吳爾芙等作者的文脈中對於女性主體性的思考。無可否認的,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已內化到萊辛的文脈中。甚至吳爾芙本人──作為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與作家──與萊辛其人其文之間,亦形成了極易指認的互文關係。閱讀《金色筆記》,便不得不把吳爾芙與萊辛早年的短篇小說搬出來作一番系譜的推究。

吳爾芙以「莎士比亞的妹妹」為例,提出一個女性,必須有自己的房間及固定的收入,才有專心寫作的可能。此外,吳爾芙晚年飽受精神疾病所苦,她的智性終究無法與身心所受到的壓力對抗,以投河自盡結束了她的生命。這些文本與真實人生絲縷交纏,羅織為〈第十九號房間〉(To Room Nineteen)、〈我們的朋友茱蒂絲〉(Our Friend Judith)乃至《金色筆記》的原型。〈第十九號房間〉中的蘇珊,是一個「找不到自己房間」的妻子與母親,精神上的壓力與惡魔的幻覺漸漸佔據了她所有思緒,最後以自殺告終。《我們的朋友茱蒂絲》中的茱蒂絲則終生保持獨身,享有自己的房間與獨立的經濟,但仍被貼上「典型英國老處女」的標籤。《金色筆記》中的作家安娜.沃爾夫(Anna Wulf),光是看名字就能認出這是一個夾在安娜.卡列妮那與維琴妮亞.吳爾芙之間的知識女性,她使用四個筆記本寫作以避免混亂,最後卻導向人╱我難分難解的地步,《金色筆記》於焉誕生。

萊辛了解到「自由女性」一詞的荒謬:沒有女性可以達到完全的自由,因為世上沒有一個人類能達到完全的自由,這就是女性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的侷限處。萊辛認同人們追尋自由的勇氣及過程,但她情願往更大的命題探求。《金色筆記》最大的成就在於,萊辛理解到一個人想讓自己變成什麼樣子、走向什麼道路,都應該由自己負責,因為她曾經是政治運動的參與者,所以她更了解陷在群體之中,良心與自我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她繼承了伍爾芙一系女性知識份子的思維,卻不將自己侷限為「女作家」或「女性主義作家」,使得她的作品不至於淪為理念先行,或為理念服務,而有了更具普遍性的洞見。

從反種族主義、女性主義,到廣義的人道精神

名作家歐玆(Joyce Carol Oates),在一九七三年訪問萊辛時難掩愛慕崇拜之情:「多麗絲.萊辛,直接、女性化、非常迷人。」訪談間,歐茲問及萊辛關於美國當代文化中暴力充斥的問題,萊辛以她年幼時在南非的記憶回答:「每個人都有槍。」她說在農場上殺戮是極其自然的事,沒有人問「為什麼?」在美國七○年代濃厚的反戰氣氛中,萊辛反問:「憑什麼大家都站在華勒士的那一邊?憑什麼認為一個多年投身反戰的抗議者,真的有那麼偉大?」這個問題問倒了歐玆,也問倒了大多數自稱為人道主義者的人。憑什麼反戰的一方就該比支持戰爭的一方高人一等?萊辛的發問出於一個民主社會的假設:「人皆生而平等。」

同樣,透過萊辛對於貓的態度,亦可理解她為何如此與眾不同。萊辛是著名的愛貓家,文章中也不斷有貓的出現。在〈老婦人和她的貓〉(An Old Woman and Her Cat)及《大帥貓的晚年》(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ato, 2000)裡,出現的都是已近遲暮的老貓。只有真正愛貓的人,才會疼惜一隻貓直到牠的晚年。萊辛以「野獸」而非「寵物」形容一隻貓,顧及並尊重貓的自尊心,以對等而非從屬的態度定義人貓的關係。「人和貓雖屬於不同族類,但我們企圖跨越那阻隔我們的鴻溝」。
在《第五個孩子》和《浮世畸零人》中,亦能發現這種廣義的人道精神的存在。身兼知識女性與人妻人母的海蕊,面對「文明」、「理性」對邊緣人的排斥,仍然願意對她醜怪野蠻的兒子「班」,無怨無悔的付出。萊辛知道,任何的「主義」,一旦僵化,只會變成迫害及忽視少數的藉口。唯有洞見與勇氣,才能使我們認清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萊辛一直被視為最具誠實與洞見的作家,雖然幾次被提名諾貝爾都沒有獲獎,但其實她並不需要這份多餘的榮耀。「不論文學能不能達到什麼樣的境地」,萊辛說「我們繼續做下去就是了」。


延伸閱讀
Lessing, Doris. The Grass Is Singing.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50.

The Series of Children of Violence
──. Martha Quest.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52.
──. A Proper Marriage.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54
──. A Ripple from the Storm.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58
──. Landlocked. London: MacGibbon & Kee. 1965
──.The Four Gated City. London: MacGibbon & Kee. 1969

──. The Golden Notebook.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62.

──. 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84

──. The Fifth Child.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88
──. Ben, in the World. London: Flamingo (HarperCollins), 2000

──.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ato. London: Flamingo(HarperCollins), 2000.

──. The Sweetest Dream. London: Flamingo (HarperCollins), 2001

Autobiography
──. Under My Skin. London: HarperCollins, 1994
──. Walking in the Shade. London: HarperCollins, 1997


繁體字譯本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程惠勤譯,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八。
──。《第五個孩子》。何穎怡譯,台北:天培,二○○一。
──。《浮世畸零人》。朱恩伶譯,台北:天培,二○○一。

簡體字譯本
──。《簡.薩默斯的日記》。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二○○○。
──。《朵麗絲.萊辛小說集》。范文美譯,出版社不明,但有網路版。
──。《又來了,愛情》。瞿世鏡、楊晴譯,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

網站
Doris Lessing: A Retropestive
http://lessing.redmood.com/index.html
最完備的萊辛網站,有作者小傳、作品年表與相關報導。

台長: 李季紋
人氣(4,07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Enya
請問<<我的朋友裘蒂絲>>有譯本嗎?
這本書在表達些什麼呢?
謝謝
2007-10-12 01:45:50
tuhuatin
有譯本,收錄在一方出版社出版的:[一封未投郵的情書]第三篇
2008-06-04 17:53: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