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14 00:49:55| 人氣2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讀《悲愴奏鳴曲》 轉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感悟超塵世之物--我讀《悲愴奏鳴曲》 轉錄

姚盛昌
(http://www.epochtimes.com)
我是在江南的一個小鎮上長大的,從小就對音樂懷有強烈的興趣,尤其仰慕貝多芬。我讀過許多有關他的書,每當書中有他的畫像,就會想像他的音樂: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深刻、最偉大的音樂。可惜除了他的《小步舞曲》之外,直到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前,我才在一個朋友的朋友家中,聽到了嚴良坤指揮中央樂團錄制的《合唱交響曲》唱片。當時我被震撼得“失魂落魄”,並且持續了一個星期都無法自拔。
再次和貝多芬的音樂相遇,是聽我的女朋友(現在的妻子)在鋼琴上彈奏“悲愴”奏鳴曲。那時“文革”已進行了六、七年,我已有了在內蒙古“廣闊天地練紅心”的種種經歷,被選送到天津音樂學院學習作曲,開始有點“專業范兒”了。以年輕人的熱情傳達出的貝多芬,有著一種特別動人而直接的力量,女朋友演奏的貝多芬使我對大師的崇敬更加深了,可同時,一絲疑惑卻在心頭升起:為什麼叫做 “悲愴”?音樂中並不都是甚至很少有悲愴的意味。畢竟那時我還年輕,一絲疑惑很快就消散在對貝多芬的熱愛中了。
等到我自己學習彈奏的“悲愴”時,我發現譜子的開始處只記著Grave──重板,音樂中更多的是英雄氣概而非“悲愴”。後來在聽到肯普夫、施納貝爾、巴克豪斯、巴倫波伊姆等人演奏的這首樂曲錄音時,我就更想探究這首氣勢磅礡的奏鳴曲何以會有一個與其音樂精神並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來,這個形容詞是貝多芬自己寫上去的。在這首作於1798─1799年間的標號為op.13的鋼琴奏鳴曲初版扉頁上,貝多芬寫著“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愴大奏鳴曲)。在他的32堠琴奏鳴曲中,只有這一部和op.81a“告別”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標題的。二十八、九歲的貝多芬,正值青春年華,事業蒸蒸日上,為什麼要寫上這麼一個標題呢?羅曼•羅蘭在他著名的《貝多芬傳》中回答了我的疑問:
“……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後就永遠不再退隱。1796年至1800年間,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
1801年,貝多芬在給韋該勒的信上寫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裡,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愴”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題目“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和抗爭,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
第一樂章是宏偉的奏鳴曲式。重板的引子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雄辯的語調具有巨人的氣概,絕無兒女情長似的纏綿悱惻,對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在這悲愴中,在生命的最深處貝多芬積聚著的力量,終於在呈示部的主題中以一瀉千里的非凡氣勢爆發了出來。音與音之間是急速的推進,不讓人有喘息的餘地。副題保持了主題的推動力,一浪接一浪地沒有間歇,它們在尋求,在追索……第一樂章使我們時時感到命運的脅迫,以及英雄對命運的抗爭:時而率直強烈,時而迂回堅韌,就像群山中的松濤,大海上的波浪,一刻不停地鳴響在天地之間。
第二樂章溫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無詞歌。貝多芬對生命、對人類的愛就像阿波羅的陽光一樣,明澈地閃耀在每一個音符上。這首回旋曲有兩個插部,它們都帶著憂鬱和不安從小調開始,經過發展,結束在大調上,然後再進行到寧靜柔和的主題中。這個樂章的調性安排揭示出貝多芬的思想:生活中的陰霾是暫時的,而希望和愛的陽光是永恆的,它終會溫暖人心,照亮人心。
第三樂章是回旋奏鳴曲式,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歡笑的背後,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大調的副部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的不穩定。插部以一種宣言式的堅定語調表達了真正堅強穩定的意志。這個樂章的好幾個段落都有貝多芬慣用的“簽名式”結尾,讓人領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瀟洒。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範,我經常從中汲取創造的靈感和生活的熱情。單就他對調性的應用,就常常使人嘆為觀止:我從中認識到貝多芬筆下的調性本身就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現意義。第一樂章c小調的英雄性,C大調的明亮,降e小調的韌性,降E大調的希望;第二樂章降A大調的從容溫馨、f小調的淒惻、降E大調的堅定、降a小調的動盪緊張;第三樂章c小調於明快中透出的英雄氣概、副部降E大調的明朗、插部降D大調的寬廣……這一切都是這部奏鳴曲總體構思的有機組成體,主色調是c小調和降E大調,這是貝多芬在表現他的“英雄”本色時最喜歡用的(我們可以參照他的“英雄”交響曲的降E大調和“命運”交響曲的c小調)。
我終於領悟到了標題“悲愴”二字的含義──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共同的“青春的哀傷感”。
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確實,在歌德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莫紮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中,都瀰漫著類似的情緒。但貝多芬畢竟有其獨特的個性,實際上,他的作品中瀰漫著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瀰漫著一種對無限、對理想的渴望。他已經超越了自己的肉體上和生活中的種種痛苦、恐懼、忍讓、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華。正如E•T•A•霍夫曼所說:“人的心在塵世之物中感悟超塵世之物。”
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覺到了悲愴,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將這些寫進了這部奏鳴曲,用音樂把我們帶出生命的軀殼,導向那無垠的精神疆域,向我們的靈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國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類釀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熱狂。”
“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
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純美麗的花朵,獻給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類的英雄,人類的普羅米修斯。

台長: 中年人
人氣(2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