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28 00:14:12| 人氣1,7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舊地名研究、參照﹝一﹞

篇一

 

舊地名整理中慢慢補上

    此記號表示需要查證

首先介紹台灣地名的命名方式,其中常見到【澳】,例如【南方澳】、【澳底】、【南澳】、【蘇澳】等等,這就是以海灣緊鄰山凹處的地形,稱為【澳】。

【湖】、【坑】、【壢】、【窟】、【潭】都是以低窪、水坑或是池塘為主的地形。其中【壢】是客家話漢字的寫法。

【寮】是當初開墾的時候,以臨時搭建的居住所,通常是以竹子搭配茅草為主要建材,所見到的幾乎都會離地而架高,以防止鼠、蛇、山豬、野狗等等的侵擾。

海邊常見到【鼻】、【角】,就是海邊突出的地形岬角如【三貂角】、【貓鼻頭】、【鼻頭角】、【富貴角】。

更常見到【埔】、【坪】,是平緩的坡地,只是規模比較小,不如平原的【原】來的大;然而【傘】、【洲】都是水會淹沒的地區,適合種植季節性作物的河川中間的農地,並不適合居住,有【和尚洲】﹝河上洲、蘆洲﹞、【外傘頂洲】。

還有些是屬於原住民語,而直接用漢字書寫的地名。然後就是原住民居住的村落稱為【番】、【社】。

漢人用的群居開墾村落則稱為【圍】、【結】,有【金六結】、【五結】、【頭圍】、【二圍】。

開墾農用地的地名也是一種命名方式,通常是以耕種的面積大小區分【犁】,【犁】就是一隻牛加上一套犁田的耕作器具,稱為【一犁】,然而【一犁】的面積單位,也就是大約是『五甲』,或是直接用【甲】作為土地劃分的單位;或是開墾之後以土地平均劃分,如【股】、【分】、【份】。

用來防禦異族入侵,搭建成城堡類型的居住形式稱為【柵】,如【木柵】;【土城】、【柴城】,

 

 

【宜蘭】→蛤仔難=噶瑪蘭族語,又有人稱為【甲子蘭】或是【哈仔難】。

1768年漢人林漢生初探噶瑪蘭,為當地原住民所殺害。

1796年,清朝時期,漢族閩南漳州人吳沙率領漳州、泉州、以及粵籍之民進墾噶瑪蘭,建立了【頭圍】﹝頭城﹞,『圍』的意思就是抵擋當地原住民的聚落。,這群已經在這片土地平靜生活了數千年的噶瑪蘭族人,開始了他們翻天覆地的大改變。

1810年,嘉慶十五年設下『噶瑪蘭廳』成為當地的政治機關。

 

【羅東】→原本這裡是猴子群居出沒的地區,當地原住民噶瑪蘭族語稱呼猴子為【老董】,後來因為漢字語音變成了【羅東】。

【礁溪】→閩南語,此地溪水常常乾枯缺水,當地新移民來的閩南人稱呼為【旱溪】乾掉的溪流,後來因為名稱登錄的時候以乾旱石頭裸露礁石為名稱【礁溪】。這裡也是【奇蘭武蘭社】部落的位置,簡稱【奇武蘭】或【淇武蘭】。

【武淵】→地點在宜蘭縣冬山鄉冬山河旁邊,剛好是國道5號經過的地方,原本是原住民居住著【馬荖武煙社】所在地,但是在吳沙之後的開墾新移民漸漸入侵原住民居住地,發生土地爭奪的交鋒,在原住民退讓之後,漸漸的讓人遺忘原地名,後來改稱【武淵】。

【】

【竹安】→【打馬煙社】所在地,也是最早與吳沙發生接觸的原住民居住地。

【壯圍】→【抵美福社】聚落,簡稱【美福】。

 

 

 

【基隆】→原本是土番部落居住地,書中記載『地絕北,林深瘴盛,天寒,長年多雨,故有【雞籠】積雪之景』。光緒十三年沈葆楨因為地名不雅,又希望地區繁榮,所以改名【基隆】。

◎【和平島】→,基隆和平島,原名『社寮島』原因不明查證中。

 

萬華】→1621年西班牙來到台灣淡水,帶來了強權,也帶來的造船技術,當時的小船西班牙語稱為【Barco】,西班牙語發音為【Bargo】,由於造船技術的植入,當地的原住民學會了之後,也跟著稱呼新的小船為【Barco】,漢人念成【Banka】但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語的發音卻念成了Moungar / Mankah」。1698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裡面寫道【莽葛】。

雍正初年(1723年),福建泉州三邑之晉江、南安、惠安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因為名稱不雅所以改成【歡慈】,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以西班牙小船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凱達格蘭族人稱為「Moungar / Mankah」,漢人就用漢字寫下【舨舺】或【艋舺】,後期因為小船眾多都聚集在此交易,又因為閩南語發音念成【艋舺】,也顯示了當時的交通和運輸以水路為重,﹝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

後期此地泥沙淤積漸漸沒落,治時期,因艋舺發音與語【萬華】相同,【艋舺】因此於1920年被日本人改名為【萬華】,也是有希望此地再度繁榮的意思。

       

 

【士林】→凱達格蘭族語【巴吉蘭】,文人雅士寫成【八芝蘭】,後來讀書人是眾多取人才成林【八芝蘭林】最後才變成士林。

【北投】→凱達格蘭族語裡面【吧投】patauw是巫婆住的地方,嘎嘮別】是另一種原住民語。

【芝山岩】→【毛少翁社】大約在現在的芝山岩一帶,一直延續到日本在台時期,因為國民黨進入台灣之後,占據了居住地毛少翁社,整個毀滅,現今毛少翁社的後人『凱達格蘭族』還一直隱居居住在台北。

【松山】凱達格蘭語裡面【錫口】=彎曲的河流地,日本大正9年改名為松山,國民黨治台時期將這一條河流整治之後減少河流灣區段。

【內湖】→【內湖庄】原意是當初這邊有許多小池塘,是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之一,後來漢人殖民進入當地開墾成為農田,因此許多池塘消失了,又因為基隆河將這一片土地劃分開來上下兩邊,於是日本人將此地化分成為內湖和南港。

【台北城】→現今的台北市中正區,原本的政治中心,後來因為城市的成長變遷,將城牆拆除,保留了城門,城牆的基石拿去建造了台北監獄。

【大龍峒】→大浪泵社(Paronpon),又名巴浪泵社,18世紀台灣平埔凱達格蘭族的一支系部落;荷蘭人記載為Pourompon

大浪泵社活動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的大龍峒與圓山一帶,與圓山文化層考古地理相重疊,但是相關證據都已經消失。大浪泵社首有文獻記載出現於荷蘭1654年所繪的《大臺北古地圖》;後來因為1694年的康熙大地震,所描述的居住地與該地地貌在1698年郁永河《裨海記遊》、1704年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及之後的1722年的番俗六考等都有所出入。為一相同的可以比對資料的,就是大浪泵社活動範圍都在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接附近;證明了當時的台北盆地河道的泥沙淤積,陸地變遷非常迅速。

19世紀末,大浪泵社正式與大稻埕平埔凱達格蘭族的圭武卒社(Kimoitsi)合併為圭泵社,擴大了大浪泵社的地理範圍。

 

 

【安坑】→【暗坑仔】原意是林木眾多的山谷地,由於樹木、葉眾多透光不佳,比較陰暗。

【蘆洲】→關渡媽祖廟的開墾管理土地,因為都是和尚來收取土地租金,所以稱為【和尚洲】,又因為此處是河上的一塊浮洲,所以又有稱為【河上洲】的意思。

【金山】→原為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金包里社】Kitapari,原意是『採硫磺的地方』,日本統治時期改名為【金山】。

【土城】→清朝乾隆初年,漢人大量轉入這地區開墾,與當地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爭地而發生械鬥,後來漢人用當地的黃土築起防禦工事圍成土做的城堡, 所以又叫做【土城】。

【汐止】→以往海水漲潮時候從淡水一路漲高進入基隆河,沿河而上,來到此地潮汐停止,所以此處稱為【汐止】,當時此地兩岸的橋梁比較低矮,每當潮汐高漲要過橋時往往淹過腳踝將近膝蓋,稱為【水淹腳】,後來筆誤和口音的問題變成【水返腳】。

◎【淡水】→最早時期當地居民在此設置石滬捕魚,所以又是河川的尾端才稱為【滬尾】。西班牙時期因為這裡是海邊所以西班牙語念為【Costa】,凱達格蘭族人發音卻念成為【卡西多Casidor】;沒找到荷蘭時期記載此地地名;鄭成功時代將這裡當成流放罪人的地方;康熙雍正的時候瘴癘之氣還很嚴重,在1698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裡面寫道【淡水社】,也就是表示當時已經有原住民在這邊居住了,而且地名就是【淡水】,末的時候記載『五方雜處,士慕虛文,女習歌舞,驕奢淫佚,亦冠全臺』。什麼時候改成【滬尾】?目前查無正確資料。日本統治時期改名回【淡水】。

【新莊】→原名新庒,當時台北【大稻埕】的發展迅速,許多南部來台北求發展的人由於無法支付龐大的地租、房租,於是在河的對岸定居成新的村落,當時是新的村庄聚落,更由於是福建人的說法【新的庄頭】,簡稱【新莊】。

【御史坑】→原名【牛屎坑】因為不雅,清朝時期改為【御史坑】,並非『御史跌落坑裡吃屎』的笑話故事由來。

【關渡】→【關渡】(發音為kuan`dau kan-dāu) 1698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描繪1696~1697年台北盆地該湖景色為「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 郁永河中國浙江杭州人,因為1695年,康熙35年,福建福州發生大火燒毀火藥庫,奉命來台採硫磺『硫磺開採區在陽明山的大屯火山系』,來台灣卻記載了當時的台北地理環境,成了後人研究北台灣歷史的一種資料。

【三貂角】→1558年葡萄牙人航行路過,由於葡萄牙人是想要找可以交易的鄉鎮地點,也由於當時東北海岸線並沒有多大的居住部落,所以只在航行日誌上記載、繪圖,所以依據葡萄牙人所記載的最早紀錄,在大航海年代航行資訊的交流下,讓這個地名名稱以及居民相關資訊下,卻引來了1626西班牙人占領東北角,將此地正式取名為【San Diego聖地牙哥】也就是【奉天主之名讚美為美麗】的意思。

【三峽】→許多老一輩的人還是會用閩南話稱呼為【三角湧】,原意就是三峽溪、大漢溪、橫溪,三條溪流的匯聚之處,每每山區大雨之後造成三溪交會水浪翻滾;日本人來了之後聽當地居民敘述【Sankiyou】,於是用漢字簡化寫下來就成了【三峽】。以前的大漢溪Takoham大姑陷﹞還沒造成地震上升之前,這裡是可以從【歡慈】航行來此,後來就是因為地震後地殼上昇造成船之再也不能航行,才漸漸沒落風光不在。

【烏來】→泰雅語【熱水】。

【貢寮】→凱達格蘭族的三貂社範圍。有此一說是凱達格蘭族人獵捕山豬的的陷阱【Kona】;所以應該是設陷阱誘捕飢餓的山豬所在地,現今在南洋的許多雨林原住民居住地,還是會遇到山豬於夜晚進入原住民範圍偷吃糧食。

【新店】→早期為泰雅族居住的【屈尺社】,原意為何還需要查證;屈尺社的原址在新店往烏來方向,進入新烏路約2公里處右手邊的坡地,目前這裡還有保留當時的地名【屈尺】。

【板橋】→為平埔原住民擺接社聚居地,後來漢人逐漸遷入並形成聚落。在大漢溪船運興盛時,商旅貨物在「湳子港」上岸運往「擺接社」漢人聚落,途中需經林本源邸後方的「公館溝」。為方便人貨通行,其上興建了一座木板橋,當地因而被稱為「枋橋頭」。後來的「枋橋城」即沿著公館溝東南岸興建城牆,而該座木板橋的位置位西門口,約為今府中路、林園街口。1920年「枋橋」改為日式地名板橋,讀法為「いたばし」(itabashi)或「いたはし」(itahashi)。

【鶯歌】→相傳說這裡沒有民眾居住有大怪鳥危害,後來居民向鄭成功請命,鄭成功寶劍一揮,怪鳥受傷落地成為鶯歌石,後來民眾感念鄭式恩澤取名為鶯歌。

但是經過查證之後,卻發現鄭成功根本沒來過此地,哪來的傳說?

 

篇二待續...

台長: 白皮
人氣(1,7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