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11 22:16:47| 人氣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以載道V.S.文主性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Q2:所謂外功和內功,跟文以載道的觀念有沒有關係呢?文學史上有沒有相關的討論議題呢?

Ans:所謂外功和內功,是末學個人綜合以前學習所得的淺見而已,(這兩種功其實相輔相成)。和「文以載道」,應該也有些關連。

「文以載道」的觀念,一直是中國傳統文人所堅持的,並且幾乎位居中國文學的主流了。簡單地說,他們認為文章不應該只流於個人的風花雪月、傷春悲秋而已,而要能關心民間疾苦,為百姓發聲。特別是韓愈,鑑於六朝以來萎靡的文風,極力提倡古文運動,便是想回復古風,造成很大的影響。至於詩歌,詩聖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提倡新樂府運動的中唐大將白居易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翁〉都是走這條路子。【這偏重大我,不妨叫做社會主義】

但是到了後來,特別是明、清,個人意識抬頭,「文以載道」的觀念沒落,有些文人不滿那些明明無民胞物與之胸襟,卻滿口仁義道德的假道學,故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風。他們認為文章貴在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個性,所以內容不一定得憂國憂民,遣詞用字不一定得沿襲窠臼,於是乎小品文之類的文體因應而生,雲石山水、亭台樓閣、花鳥魚獸,無不可入文,但求個人閒適而已。【這偏重小我,不妨叫做個性主義】

一般而言,學者都較推崇前者,畢竟,小我的生命有限,大我的價值無窮。末學強調內功,也多少有幾分這味道。

不過,上述兩類文章,不見得矛盾。一個偉大的作家,必定能關心百姓,也應有個人獨特個性,故社會主義與個性主義可並行不悖。好的文章,並不只是看它的內容而定,還要看它寫得是否成功、是否能引起共鳴。白居易晚年好佛,也有不少好的閒適詩,這些詩無關國計民生,但不減低其價值;杜甫的「兩箇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必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般國愁家恨,但藝術成就依然很高。蘇軾更是任何題材皆可入詩詞,且隨手拈來,皆成妙文,大我小我都能稱性發揮,自非社會主義、個性主義所能縛得住的!

再者,有些作家往往以小我暗示大我,如杜甫逢安史之亂,一生愁苦,其實他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縮影、黎民受苦受難的見證,雖偶而寫閒適詩,恐多少寓悲憫蒼生之志。如此,大我與小我有時難以截然劃分。

另外,中國文人受到「學而優則仕」等觀念影響,都希望最好能當官,一則可衣食無缺,受到尊重,一則得以伸展長才,實現大我理想。可是因僧多粥少等因素,能當官的其實僅占少數,有的連年不第(如蒲松齡),有的當了官,卻個性不和(如陶潛),有的身處中央卻得罪權貴,連連遭貶(如蘇軾),這批人雖無法在宮廷中一展懷抱,但或著《聊齋》寧寫鬼神寄託不得志之苦悶,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回歸田園,或與中下階層百姓有更多互動而寫出更好的文章(這種例子很多,形成貶謫文學),表面上雖不甚得志,似漸趨於小我,然而卻文窮愈工,展現出另一種風采,幸抑不幸,難可一概。但無可諱言,這些文人歷經了困厄後,都讓他們的文章更具特色,屢上層樓了!......

內功/外功、大我/小我、文以載道/文主性靈,大抵如此。末學以前很混,文學史勉強及格,以上隨筆塗鴉。「文以載道」是大題目,小弟簡單略述,或有脫誤,再請學長們補正了。

台長: 渡溪
人氣(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