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5-08 22:39:07| 人氣1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誰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高行健的作品在德國難產的同時,相較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曲高和寡」,令業者裹足不前,其他中國作家的小說顯然幸運得多,目前市場上有三本書相當叫好叫座,分別是哈金的《等待》(德文:Warten,出版社:DTV)、余華的《賣血的人》(德文:Der Mann, der sein Blut verkauft,出版社:Klett-Cotta Verlag)、蘇童的《米》(德文:Reis , 出版社:Rowohlt,譯者: Peter Weber-Schafer,註:這本書翻譯得尤其出色),尤其是後者,評論界與出版社推薦促銷時,特別強調余華和蘇童的小說,保證「原汁原味」,直接譯自中文,作者本人也是住在大陸的「純」中國人,不同於一般「西化華人」。
德國出版界雖然歷年來一直陸陸續續推出華人作品,但,來源主要譯自英文原版,這些華人作家都能直接用英文創作,例如譚恩美的《喜福會》等。如果按照上述說法,哈金應該也列入「西化華人」之一,為什麼他的《等待》卻受到當地讀者及文壇另眼相待?追究原因,固然,哈金英文寫作技巧達到水準佔極大優勢,但更重要的是,小說內容百分之百「中國式」,故事描寫六十年代共產黨統治下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頗能反應當時社會。所以,在德國許多評論家眼中,哈金的《等待》無論在技巧及內容方面,顯然要比高行健高明得多。
這一點,見人見智,難有定論,但,之所以有此一說,和德國人欣賞中國文學的角度有關。固然,時代不同,西方人看華人已經逐漸脫離在裹小腳、抽鴨片階段,不過,無可諱言,中國社會過去戰亂、貧窮、陰暗、畸形的一面仍是主要賣點,也符合他們期望的「東方式浪漫」、「異國風味」形象,這可以從出版社青睬的題材看出倪端,例如,目前深受歡迎的余華和蘇童,除了現在的《賣血的人》和《米》,他們上一本被譯成德文的作品分別為《活著》和《鴨片家庭》,性質相當類似,顯然讀者偏愛荒謬、守舊、扭曲、變形、不合理、駭人聽聞的傳統中國舊社會,除了優越感作祟,他們可能很難接受,中國人已經演進到和西方人幾無軒輊,在感情上,這是一種幻滅,在此前提下,打分數時,「西化華人」成為扣分的依據,說穿了,屬於逃避現實的一廂情願,他們希望繼續以「特殊稀有動物」心態看待中國人,完全「西化的華人」則被歸類為喪失資格的「非華人」。這種矛盾現象,正如同歐美人士上中餐館,他們一方面希望端上來的不是「西式中國菜」,另一方面,程度如果仍停留在甜酸咕咾肉階段,就算提供正宗中國美食,他們不見得一定能消受。
就此觀點而言,德國人對中國文學的評價便值得商榷。但,另方面,他們批評大部份旅美華人作家,參加當地「創意寫作速成班」,一段時間後,也可以完成厚厚一本小說,看似壯觀,實則庸俗、拙劣,這種反應或許足供有意進攻歐洲文壇的華人作家參考。


台長: 小雲
人氣(1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