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02 01:43:55| 人氣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Kandahar)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伊朗電影<<坎大哈>>是一部嘗試以半紀錄片半劇情片的形式去讓世界的人知道阿富汗的人民生活情況的電影。

<<坎大哈>>的故事很簡單, 女主角Nafas是一位逃亡到加拿大的女記者, 她得知身在坎大哈祖家的妹妹將要在月蝕當天自殺, 於是Nafas就不惜一切危險也要趕回坎大哈「拯救」妹妹。這樣的一個故事, 如果落在荷里活式商業電影人手中, 大有可能變成一個充滿戰爭場面、衝突等元素的冒險動作片, 「大美國主義」的偽善一番。

但伊朗導演麥馬巴夫要的不是這些, 他把阿富汗人民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

於片中, 我們跟隨著Nafas的「救妹」旅程見到很多很真實的人和事。例如開始時不久, 我們見到在一所學校裡, 老師對女學生們說今天是妳們最後一天上課, 因為今天以後, 女孩子不可以在學校裡上課。由此可看到阿富汗這國家並沒有男女平等, 在那裡, 已婚的女性都要戴上頭罩, Nafas為了要一個假身份進入坎大哈, 她亦要戴上頭罩扮成別人的妻子, Nafas不明白為何作為人妻的要戴頭罩, 她的那位「假老公」就答她這是對丈夫的尊重, 可見男性的尊嚴在那裡是何等的重要。但另一方面, 導演亦有對這種「空有其表」的所謂男性尊嚴作出諷刺, 在他們一家人被土匪行劫的那場, 那些妻子們被土匪搶走財物, 而那個丈夫只懂得在大聲的祈禱, 他的「男性尊嚴」何在?

影片除了帶出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外, 亦有對宗教(被歪曲了的宗教)作出了控訴。

例如在片中那所教士學校裡, 教士要小孩們熟唸可蘭經, 同時突擊的問他們有關槍械的資料, 小孩們都能熟練的背出那種槍的資料, 可見他們的國家裡, 宗教已經和戰爭掛鉤。而那個教士對一個因背可蘭經而背痛的小孩的嚴苛, 更表現出那些宗教狂熱者的不仁, 我們亦可從那小孩的母親乞求教士不要開除小孩的態度見到宗教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得令人盲目。

縱使他們是身處於一個如此充滿鬥爭的地方, 但我們卻可以見到他們有著比我們身處香港的人們更有生存的動力。

以下是片中那位美國黑人醫生的一段話:「人要有理由才會活下去, 在困難的情況下, 希望將會是一個很好的理由...」

這句說話深深的感動了我。

在片中, 我們雖然常常看到一張張被風沙侵蝕過的粗糙面孔, 片中每一個人面貌都是滄桑的, 但他們的行為卻叫人感受到當中的那股生命力。最印象深刻的場面是一群被地雷炸斷了腳的人們, 他們見到有一件件的義肢從天而降, 當然那是醫護人員給他們的, 並非那個「尊貴的神」, 那些跛子拿著柺杖向著義肢(希望的象徵)跑去。

對, 就是一個希望驅使他們繼續在這個水深火熱的地方生存下去。

反觀我們身處的香港, 我們身邊的人們有否這股生命力? 的確, 我們的社會比他們文明, 我們的社會男女平等, 更沒有什麼宗教的困鎖, 或許我們香港人是曾經擁有過這股生命力的, 可是近年來, 我們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那股叫人向前衝的力量一天一天的減弱, 那是十分可惜的。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在阿富汗的民認為能活命就是最大的福份, 但在香港, 我們不難從報章上看到人們因不如此事而結束生命的報導, 當中有年老的, 更有十多歲的。

或許我們的香港真的受了傷, 但比較阿富汗, 我們的傷算得上是什麼? 為什麼只是受了少少的傷害就要如此的消極? 我們的確是等「香港好」等了數年, 但人家阿富汗人等「和平」等多幾十年, 他們都不放棄生命, 這可能是他們有強烈的宗教信仰吧, 但亦可以看出香港人在長期安逸的生活裡失去了面對逆境的對抗能力。

大概, 我們香港人真的少了一份「希望」。這是值得叫人去反思的一個問題。

台長: FRANK
人氣(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