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1 19:34:06| 人氣3,473|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同在藝起:關於「台北‧同志印象」展 I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七屆同玩節紀念杯墊「酷兒力量」(Queer Power)

一、書寫之前

 在為「台北‧同志印象─同志美展市民徵件」寫點感想前,我是有點心虛的。我連艾曼紐‧庫柏(Emmanuel Cooper)的重要同志藝術通史書《性相透視:近百年西方同性戀藝術》(The Sexual Perspective: Homosexuality and Art in the Last 100 Years in the West)或惠特尼‧戴維斯(Whitney Davis)編輯的《藝術史中的同志研究》(Gay and Lesbian Studies in Art History)都沒看完,如何敢在不完全熟悉同志藝術的脈絡下,對這次的同志藝術展作評論呢?所以,本文只是拋磚引玉的初步隨想而已。

 第二個問題:我要把這個展放在哪格脈絡來看?可以只用同志文化觀點討論嗎?當然可以,這開宗明義的同志展覽,讓我這樣做時不用擔心被批評「狹窄化」、「學術中風」,不必擔憂有人譏評「藝術主題不該只是同志」──其實這種批評已先入為主地將「同志」的內涵畫地自限;畢竟這個展覽就是同志展覽,我可以盡情揮舞彩虹旗,老實說,直抒胸臆的感覺真好!我甚至可以擺出畫廊董事般的高傲眼光:「哼,你根本不懂同志,對吧?」哈哈~(現場的確有對同志一無所知的小朋友和成年人。)

 不過,我更想將之納入「一般藝術」範疇。次文化自爽固然沒有什麼不好(對不關心藝術的政商界、社運界乃至文學圈而言,整個當代藝壇或也只一種自爽),但是我仍想與「一般人」、「藝術界」對話,因為這將是權力的翻轉,也是發言權的爭取,是難得的、看見彼此的時刻,怎容錯過?好聽的說法,也可以叫跨領域。

 雖然對自己的評論信心未足,然我不免大膽懷疑台灣其他的藝評家,能否精準地詮釋這次展覽?台灣必定有理解同志文化的藝評家或策展人,但顯然相關論述能見度偏低;而其他藝評家,如果沒有接觸過同志、沒有讀過同志藝術或性別理論,能否理解中外同志藝術的系譜脈絡與表現特點?比如某些暗語、約定俗成的象徵、次文化符碼、性別反思關鍵…等,若是一無所悉,該對此展如何反應?在台灣的同志藝術(尤指美術)幾乎等於零的情況下,連接觸作品都難,遑論分析──姚瑞中在《台灣裝置藝術》評侯俊明的〈Say yes!My boy〉便是個徹底誤讀的例子,面對同志藝術,姚氏顯然不具備布赫迪厄所言的「文化資本」,這是多麼難得又美妙的「反客為主」呀!然而,同志藝術又該如此「侷限」在次文化圈,只和同志藝術做比較嗎(同志藝術史的建立與認定亦是問題)?類似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互為主體的平等對話,不正是同志需要的嗎?反過來看,藝術中的巴洛克、抽象表現、極限主義、普普風格或佛教藝術、原始藝術、動漫藝術,不也都是專業語彙或領域?既然它們都不擔心眾人理解與否了,同志藝術又何需煩惱?有多少人面對新議題新形式、新主題的展覽,真能有備而來?進一步看,什麼圖碼是專屬於同志的?專屬式的化約認同是否將導致本質論?缺少論述是否因為缺乏作品?這些當然都是值得深究的問題,議程龐大,暫且擱著。

 接著要思索的是,我要怎麼切入評論展覽?依照形式主義或現象學?圖像風格學或社會學?策展手法或觀眾研究?同志美術這個範疇或分類,總被認為十分議題取向,那麼,我是否要將之「拉回」到「純藝術」這邊;或者,我大可就此質疑原有的藝術標準、分類和題材?這猶疑便是我尚待加強之處:自己看過的同志藝術書籍太少了,難以借鑑,且缺乏過來人支持指點。

 最後要問道:為何要關注同志藝術?同志只是「議題」嗎?我想,同志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狀態、身心認同、行事風格,乃至是一種隨時隨地、淪肌浹髓、至死方(不)休的心智事物。它穿越公領域及私領域,在地化也全球化,既抒情溫柔又充滿權力智謀,既理性嚴肅也輕鬆甜美。相較於一些晦澀難解、莫名其妙、譁眾取寵的藝術展(只因媒體炒作或賣弄術語就獲得注目),同志藝術難道不是更貼近生活、更與人休戚相關嗎?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看,同志藝術更是台灣獨步亞洲的文化資產,洪文龍在〈台北有上海沒有的同志〉中指出 :

 「如果妳/你想向外國人介紹台北,該介紹什麼?推銷什麼?台北有什麼賣點?

 我們自詡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但是看到對岸的上海,摩天大樓就像堆積木般快速升起,總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台北今天能夠成為台北,主流論述裡總遺忘了一點,就是台北的同志大遊行,讓台北比上海更能成為國際都市一環,展現台北公民素養。雖然目前只辦過三次,倒是吸引不少周邊國家的同志參與,也改寫了台北的城市歷史,非官方觀點,非異性戀觀點。或許我們可以稍微自豪同志大遊行也算是台北文化資產之一,也算是台灣同志論述的精彩與豐厚最具體呈現。

 政府推動台灣觀光年活動,是不是也應該加入同志大遊行,增加台灣外匯;與其幻想亞太營運中心,倒不如做亞太性別研究中心或許比較實際。

 台北市長馬英九2004年曾出訪柏林,嚴格說來,要不是市政府以經費支持同志運動這項可以拿來說嘴的政績,柏林市長也懶得理會在台灣人氣最高的馬英九市長,台北城市外交也無法突破逆境。

 也許因為同志,台北可以值得驕傲。」
(同玩節於市府前的升旗典禮。圖版提供/瓦礫)

二、全展概論

 「台北‧同志印象」展覽的場地:華山文化園區。相較於前幾屆,這顯然是更「當代台灣藝術」的地點,很合我意。不過,似沒有因此招來藝術圈的青睞,雖然據聞有專業藝術家、策展人協助此展,不過她們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倒是很開心能親炙幾位鼎鼎大名的「性別人權協會」成員,如王蘋、陳俞容等,她們都很友善熱心(有的略帶憂鬱)。我在介紹作品時,好像還邂逅了丁乃非教授吧,個子小小的,面帶微笑。
 展名「台北‧同志印象」,較之前幾屆更為開放(也更籠統),顯然可讀出跟印象派的呼應。印象派是在揶揄下誕生的「逆論述」(reverse discourse)命名,猶如酷兒,台灣同志藝術也會這樣反抗、逆論述地誕生嗎?也會像印象派一樣發光嗎?我衷心期盼。對不熟悉同志藝術史的人來說,「同志‧印象」可以給我們同志藝術的取樣;對不了解同志的人來說,它負載溝通留的意義,給我們同志生活的浮光掠影;對同志來說,它是難得的藝文互見,至於「台北」則是策展者的保守之道,避免以偏概全,唯參展者來自四面八方,當然不止於台北。

 相較於未標明同志屬性或未出櫃的藝術家,在評論「同志‧印象」作品的同志情欲時,可以單刀直入、切中肯綮地剖析,省去了拐彎猜測的尷尬。這是評論上的極大優勢。我之前試著討論其他台灣藝術家可能的同志情慾之作時,專攻女性藝術的老師便建言:「用寓意的手法寫、避免偷窺」,「你總不希望寫完後不敢給藝術家看吧」;參與當代藝術的長輩則發出:「這個議題,現在台灣一般藝術界比較沒關注」的諄諄勸導,他們或許是好心,卻無意間產生了遏阻效應:書寫同志藝術是多麼敏感、多需要小心謹慎呀!你不如放棄吧!縱然正面來看,這也是個可供挖掘的契機。而正因如此,我沒料到有近一半的參展藝術家是「學院派」,亦即出身美術系所,對照它在台灣當代藝壇被忽視的情形和我碰到的勸誡之語,是叫人意外亦復驚喜的。這算不算另一種並不「頓挫」的新世代?

 整體而言,參展作品其實很溫和,在經歷「晶晶書庫」男體雜誌察扣控告事件後,主辦單位「性別人權協會」也不得不小心翼翼,驚弓之鳥地婉拒了太直接的裸男攝影。此展也沒有前二次展覽強烈的新聞議題設定之作,或許因為至展覽開幕為止,2006年沒有發生太特別的同志社會事件吧。不過這樣一來,倒很適合入門者參觀,事實上,我也是第一次參與專屬於同志的藝術展。


延伸閱讀(均無中譯本,除非特別標注):

1.艾曼紐‧庫柏(Emmanuel Cooper)《性相透視:近百年西方同性戀藝術》(The Sexual Perspective: Homosexuality and Art in the Last 100 Years in the West)本書介紹西方現、當代藝術為主,文字平易,屬必讀經典,作者為著名藝評家
http://findbook.tw/book/9780415111003/basic
2.惠特尼‧戴維斯(Whitney Davis)編輯《藝術史中的同志研究》(Gay and
Lesbian Studies in Art History)本書收錄多篇論文,時間橫跨中世紀到當代,以西方藝術為主,雖有幾篇論文較晦澀,但整體而言甚富學術價值,值得參考,編者為柏克萊大學藝術史教授
http://tinyurl.com/2bbp93
3.薩斯羅(James M. Saslow)《圖像與激情:視覺藝術中的同性戀藝術史》(Pictures and passions : a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 in the visual arts)包羅古今中外的同志藝術通史入門,作者為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系教授
http://tinyurl.com/2kjaaw
薩斯羅已有一篇分析女同志藝術家蘿莎‧邦賀(Rosa Bonheur)的論文被翻譯成中文,收錄於謝鴻均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I》,第十一章〈無奈的隱瞞:關於羅莎‧邦賀的《馬市》中,女同性戀的詮釋與抑制〉
4.詹姆斯‧史莫斯(James Smalls)《同性戀藝術》(Homosexuality in Art)本書是收集前幾本書內容而成的集錦,作者為馬里蘭大學藝術理論副教授,作者是黑人,故對黑人的藝術表現注意稍多,但致命缺點是對作品的解說過少
http://tinyurl.com/39ad7j

台長: 雲橫秀嶺
人氣(3,473)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彩虹同志(同志心情、資訊) | 個人分類: 同志藝術 |
此分類下一篇:勇敢現身:試析「台北‧同志印象」展 II
此分類上一篇:男同志圖像經典三:臨鏡的水仙 Narcissus

Eagle
台長好~
看完本文,心中油然而生一股&quot幸好有去當美展義工&quot的想法,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門外漢,什麼都不懂卻有機會一窺同志義術之美與奇趣。文中提出關於&quot同志藝術該如何定義&quot以及&quot同志大遊行是否為台灣文化資產&quot等問題最令我印象深刻及默想再三。最後,好奇一下,綿羊台長今年會來遊行嗎? ^_^
2007-09-06 14:02:07
版主回應
小鷹好!我本來想,或該另起一文,紀錄一下美展人員互動情景的,但是依照本人散漫的狀況來看,這要等我心血來潮吧,哈哈~同樣的,遊行也是。希望自己會去。
2007-09-15 09:26:12
傻天氣
最近有部泰國同志電影要上映,
叫做曼谷愛情故事,
電影中導演用流暢的運鏡,
及色彩的調配,
染出了泰國曼谷的華麗顏色,
映出了同志戀情的禁忌印花,
是一段石與雲的愛情故事,
雖然他們有著,
相同的性別,
相對的職業,
但卻讓他們更相信愛情,
我的BLOG上有我看過電影之後的觀後感,
這是這部電影的官方網站,
http://blog.pixnet.net/bls2008
裡面有超好聽的電影主題曲,
相信你聽過之後,
一定也會為他們的愛情動容的,
也希望他們的故事能讓你更相信愛情。
2008-01-27 21:00:05
版主回應
聽起來不錯看,謝謝你的推薦跟光臨~
2008-02-12 16:07:20
dogdon
我很少上去自己的部落格,剛才發現你的留言跟鼓勵,謝謝,新年快樂
2008-02-08 21:13:43
版主回應
不用客氣,新春如意!
2008-02-12 16:07:0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