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19 11:57:47| 人氣2,378| 回應0 | 上一篇

石灣陶簡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石灣陶因產生於廣東石灣而得名。從明末清初開始出現,原本是廟宇、祠堂等建築物屋脊上的裝飾,以人物為主;後來人們將它擴展至普通日用品及擺飾器、殉葬物等使用範疇上。它至少包含兩種特性:一、民間性:它起自民間,用之於民間。既充滿生活意趣,又洋溢著天真拙樸、自然親切的獨特風格,二、包容性:它絕不自限。凡可以做為典範者,不論形制、題材或釉色等各方面,它都擷精取華,成就作品。



福.祿.壽
nEO_IMG_DSC02744.jpg





天師鍾馗nEO_IMG_DSC02724.jpg



 

石灣陶藝起源

  石灣出現大型窯場的歷史可上溯唐朝50至70年代先後在佛山石灣和南海奇石發現唐宋窯址,當中亦發掘出部份半陶瓷器,而這些半陶瓷器皆有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質鬆弛的特性,屬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漢代以後,商業逐漸發達,貨幣流通需求量大,銅材多用於鑄造錢幣,以致銅質日用品大多被陶器替代,陶業也因而得以興盛,同時亦帶動了陶藝的長進,製陶成了獨立的手工業,生活陶器成為商品走向市場。

  宋代更是陶瓷極盛時期,整個社會的消費習慣推動了陶瓷業前所未有的發展。從事陶瓷製作的窯場更是遍佈全國,日用陶瓷器、建築園林陶瓷和藝術陶瓷的品項急劇增多,造型、款式日新月異,後世故有"唐八百、宋三千"的讚譽。在此時的釉色品種也遠比前代豐富,除傳統的黃釉、黑釉、青白釉外也新增了彩釉、花釉、窯變釉等色釉。而石灣陶業發展在當時因宋代官窯水道淤淺交通不便,而移至佛山和石灣一帶,利用汾江和東平河直通廣州之便,陶器運往廣州出口十分便利。又因石灣一帶陶泥豐富,取材方便,於是本來就有陶瓷業基礎的石灣便很快發展成為嶺南重要陶器生產基地。

  宋代石灣生產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裝飾手法都注入了藝術表現色彩,器形飽滿、均勻,線條流而多變,種類也比唐代豐富,陶器包含器皿、文玩、動物、人物等類別。石灣陶器五絃琴,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是案頭文玩類陶塑的佳作。

  自明代起,石灣打破了過去單一出口日用陶瓷的狀況。藝術陶塑、建築陶瓷、手工業陶器等也不斷輸出國外,尤其以建築陶瓷,更受東南亞人民的歡迎。至今在台灣、香港、澳門、東南亞各地廟宇寺院屋簷瓦脊上,完整保留石灣製造的瓦脊就不勝枚舉,建築飾品更是無法統計。

  清代以後,石灣陶藝品種類增多,陶器的實用價值逐漸被審美需求所替代。陶藝家將國畫的表現手法,充分運用到陶藝製作中。如【石灣公仔】由藝術品轉變為商品。

  【石灣公仔】陶工在工餘之暇隨心而起的作品,大多數是自我欣賞或饋贈親友的。只是後來,由於其生動傳神,吸引眾人購買,【石灣公仔】遂成為有價值的商品。在清代早期至中期荷蘭人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廣州輸出的陶瓷中就有不少是石灣藝術陶器,現今散落在歐洲各大博物館。

  鴉片戰爭以後西風東漸,洋貨的大量湧入,重創了中國的手工業。石灣陶瓷業也逐漸開始走向衰落。

  新中國成立後,石灣陶藝得以全面恢復和發展。老一輩陶瓷藝人,如劉傳、區乾、廖堅,梁永等培養了大批人才,以注重藝術理論的學習和創作經驗,提昇藝術層面及進行現代陶藝探索,創作了大量具有現代審美觀形式感強烈的作品,又堅持發掘與結合石灣古老的制陶傳統,創作了大量具有傳統地方特色的作品。


 

台長: 豬頭獅子
人氣(2,37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收藏品及相關常識 |
此分類上一篇:聚寶盆DIY秘訣.擺設方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