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30 17:17:08| 人氣5,67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傳統歌謠介紹~台語歌謠(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三章 創作歌謠
第一節 創作歌謠的定義及其源起
諸如「丟丟銅」「搖嬰仔歌」抑或「思想起」「牛犁歌」這些傳統民謠經過口口相唱,代代相傳,經過幾千人的吟誦,幾百人的修飾,所以每一首歌往往不是一時一人之作。而這些傳統民謠傳播多賴口耳相傳,限於山川的阻隔往往需長久的時間才得以普及。縱有以歌為誒的「歌仔仙」奔走而唱但無法提供越來越現代化台灣社會的需求,應此產生所謂的創作歌謠。
創作歌謠,顧名思義,創作歌謠的作詞作曲著大多可考,它是由作者擷取傳統民謠的精神,加上個人的創作的詞曲,但由於留存歷史的資料不明確,誰發表了第一首創作歌謠,並無紀錄。回溯1920年代,是台灣非武裝抗日的時期,由蔡培火所創作的「台灣自治歌」、「咱台灣」為目前所知最早的創作歌謠,這些歌在當時成為日據時代台灣民族運動史的記憶。
不過根據莊永明的台灣歌謠追想曲,它的源起是於一九二0年代(日據時代),當時正值台灣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的澎湃時期。相傳台灣電影業於一九三二年進口一部影片「桃花泣血記」,為了宣傳,於是想出了製作宣傳歌曲的方法,請來詹天馬(作詞)與王雲峰(作曲)製作了台灣的第一首源於本土的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於是誕生了,「桃花泣血記」的歌詞是以「七字仔」的形式編寫的,因為是電影的宣傳歌,因此歌詞裡出現了男女主角的名字(德恩、琳姑),總共有12段(現已散失不全),把電影的內容描述一番,並在最後兩句歌詞填入「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在當時大街小巷都在傳唱,是目前學者公認的第一首「台灣流行歌謠」。(但現在有一位長年專研老唱片歷史的李坤城先生,提出不一樣的說法,他認為「黑貓行進曲」才是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這部分還需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節 不同時期的創作歌謠
創作歌謠的興盛,使得台灣出現了許多唱片公司,紛紛網羅人才加入創作的行列,1932年~1940年是為「日據時代創作歌謠」的興盛期,但隨著皇民化運動落幕。1945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這是創作歌謠的第二個興盛期,我們稱為「戰後創作歌謠」,這個階段持續到1960年。60年代後,台灣歌謠又進入另一個階段
日據時代的創作歌謠
台灣在經過許多外族統治後,至今受到了許多不同國家文化的薰陶,然而在歌曲這方面,更早從尚未被統治之前,便開始發展了。在經過不成曲的唸歌、七字仔調、都馬調、歌仔戲的昇華後,接著許多人開始覺得厭倦,轉而投入創造歌謠的行列。如今許多人人可以朗朗上口的曲子,大都是這時期這些作詞作曲者經過一番心血努力而創作出來的,1932至1939年是福佬歌謠的黃金時代,當時知名的作曲家鄧雨賢、王雲峰、蘇桐、邱再福四人,被稱為作曲界的「四大金剛」,他們所創作的歌曲如「雨夜花」、「望春風」、「心酸酸」、「心茫茫」、「農村曲」等,至今仍然相當受到歡迎,其他如白牡丹、青春嶺、河邊春夢、四季紅、月夜愁……等,不勝枚舉,不過,當時台語歌謠雖多,傳唱也很廣,但是歌詞的內容不是侷限於男女情愛、農村生活,就是描述孤寂、苦悶的心情,使一般人對台語歌謠的印象也僅止於此,或多或少限制了台語歌謠的發展。然而這些歌曲中,部份並不是只為音樂上的興趣而創作,往往背後都還含深厚的意義。當然,有很多歌曲因為含意太明顯而遭到政府查禁。然而,其中的原因大多為政治因素。
日據時代的創作歌謠的歌詞部分,由於當時填詞家創作態度較為嚴肅,使的他們客觀的描述當時的社會現象,我們即可以從中窺探當時的社會背景。其中大略能分為三類來觀察它:
第一、感慨類:歌謠大多以書發一己感情為主,但一個好的作詞作曲家除為大眾代言之使命感以外,為爭取社會之共鳴,以使其作品推廣。為了此目的每以社會作為現況作為材料,加以當時為日據時期,人群的心中感慨容易滋生,此類堪稱台灣歌謠的特色:(有雙雁影、酒家女、行船人、、、)
第二、情愛類:從古至今即為各國各代民謠的主題,當時自由戀愛的風氣已漸漸開放,各個年輕男女無不嚮往。但其神情態度仍不不敢明顯表示出來,所以此時的作家這種年輕男女嚮往愛情卻又又不脫傳統含蓄的本色,這也是為此時代的一大特色(有望春風、雨夜花、白牡丹、、、)
第三、輕快類:前面曾經提過由於時代背景的影響,台語歌謠一直令人從內心深處感到淡淡的憂傷,但少有輕快類的作品在這時期注入了喜悅的活力。(有四季紅、青春嶺、、、)
日據時代的台灣創作歌謠,出現許多名作,然而好景不長,民國26年日本發動「皇民化運動」,推行「新台灣音樂」要求台灣歌謠必須使用日語歌詞方能演出,使得創作歌謠嚴重受挫,終於在民國28年吳成家先生的「港邊惜別」、「阮不知啦」曲中劃下了休止符,總計日據時代的台灣創作歌謠,僅僅歷時八年。
光復後的創作歌謠
一、光復初期
二次大戰過後,台灣因開羅宣言,再度成為中國的領土,然而五十年的分隔,形成兩岸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加上戰後的普遍蕭條,引發了二二八事件,使得光復後的創作多帶有撫平族群傷痕及社會寫實的風格。
歷經戰亂與社會重建的震盪,民國38年前後的福佬歌謠,不僅反映出時代的變化,也道出小市民的心聲。二次大戰期間,呂泉生在躲空襲時險些喪命,對生死一線之隔心生感慨,於是創作「搖嬰仔歌」,深切刻劃天下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與關心。
1948年那卡諾所作的「望你早歸」,則是和台籍日本兵有關。當時許多台灣子弟被日本徵調到南洋打仗,家中婦女只好日夜守候,這首歌就是描寫她們望眼欲穿的悲哀。
1949年二二八事件,造成社會的混亂與不安,於是有「杯底不可飼金魚」一曲的創作,它呼籲大家以兄弟之情真誠相待,不分彼此。而「補破網」則側面描述戰後滿目瘡痍,民眾內心渴望重建家園的心聲。1949年「收酒矸」、「燒肉粽」兩首曲子,是以街頭小販的叫賣聲編寫而成的歌曲,忠實地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困苦與生活的無奈。
在這個時期,國民政府因國共戰爭的失敗而流亡到台灣來,大批的新移民和軍隊來到台灣,一切以軍事為優先,為了避免中共的滲透,思想的箝制成為國民政府特務的首要任務,這個時期的文學、資訊有許多都是不見天日的,但這主要影響知識分子;而影響整個快深入人心,因此歌曲的創作尤其被注意,例如國民政府甫來台之初便禁唱了當時一首有名的情歌「船去情也斷」,為的是避免歌詞內容影響軍心,此後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陸陸續續有更多的歌被禁唱,或被要求改寫,例如李臨秋的名曲「補破網」曾經被要求加寫完美的結局的第三段,但是在老作家臨死前交代第三段可以不必唱了,這是那個言論不自由的時代的一個悲劇。
二、台灣社會轉型期(1951年~1965年)
自1951年~1965年,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許多人離開自己的故鄉和親人到城市求發展。城市中同時聚集著許多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每個人都關在自我的象牙塔裡,為了自我保護,人與人間的關係日趨疏離;為了在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競爭和磨擦時有所聞。作曲家有感於此,於是創作「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首鼓勵大家放寬心胸、包容他人的歌曲。
三、1960年代以後
1960到1970年代,台語片十分盛行,台語歌謠也跟著流行,例如「內山姑娘要出嫁」、「安平追想曲」等等。隨著電視普及,台語連續劇主題歌也成為流行歌曲中重要的一環,如「青蚵仔嫂」等。之後台語流行歌曲如「媽媽請妳也保重」、「一支小雨傘」、「心事誰人知」等等,都是至今廣為傳唱的作品。但是似乎仍未脫離之前你情我愛、怨歎人生的基調。
80年代,由於工業技術的提升,企業團體朝向多元化經營,加上國人的勤奮努力,使得人民生活所得增加,外匯存底世界排名第二,1985年的台灣人,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有收獲,於是有「愛拼才會贏」這首人人傳唱的歌。
此外,由於長期以來接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對民主、自由的要求日益增加,社會各方面的思想也有更開放、更多元的傾向。1987年,台灣政治解嚴,整個社會顯得更加活絡,思想束縛也相對鬆綁。
開放大陸探親以後,返鄉探親的人終於一解相思之苦,但兩岸生活上的差距,卻也促使台灣人民思考土地的意義,加上自七○年代以來的本土文學風潮,本土化此時已不再是理想或口號,而成為各階層普遍的體認。這股回歸本土的風潮反映在歌曲上,產生「母親的名叫台灣」、「嘸通嫌台灣」這兩首歌。
到了90年代,台灣的社會風氣更加開放,充滿了自由、年輕、與反叛的思潮。其間林強所作的台語搖滾歌曲「向前行」,除了用搖滾樂的方式演唱台語歌以外,也宣示台灣歌曲的多元化發展。台語歌謠從當初的「台省民主歌」到現在伍佰的台語搖滾歌,豬頭皮朱約信的台語饒舌歌,陳明章、蔡振南回歸鄉土的創作,台語歌曲再次返回台灣流行歌壇主流,變化不可謂不大。
一路走來,我們不僅可以在字裡行間看到先民的喜怒哀樂,在唱著這些曲調的同時,彷彿讓我們更貼近當時人們的心情與生活。因此,我們期望更多的主題與演唱方式,透過台語創作及傳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待續~

台長: 一步一腳印
人氣(5,67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美國黑金
是男人必須有的 http://www.yyj.tw/
2019-12-12 22:43: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