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2-06 06:38:55| 人氣19,19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養出罷免怪獸的民進黨 讓罷韓罷捷淪報復工具

霉批:聰明的盡頭就是愚蠢

2021-02-06 05:50

「罷捷案」今天投票,而台灣在6個月內舉行3場受到全國矚目的罷免案,結果證明,罷免是仇恨式的政治動員,斲傷民主、製造分裂對立。挑起社會仇恨的不是別人,是當家鬧事的民進黨政府。

割闌尾失敗 綠打開潘朵拉之盒

潘朵拉是出於好奇打開了盒子,釋放出人世間所有的邪惡,民進黨修法降低罷免門檻卻是出於鬥爭,本來欲置政敵於死地,現在遭到罷免潘朵拉盒子反噬。

台灣最初制訂罷免規則採取高門檻,目的是避免選舉結果被罷免輕率推翻。2016年,蔡總統上任半年,在民進黨主導下修公職人員的罷免門檻,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1/4以上,即為通過。

民進黨為什麼要下修罷免門檻?這要回溯到國民黨在2014年在立院多數強行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學生占領立法院的「太陽花運動」。之後民間發起罷免立法委員的「割闌尾(藍委)」活動,鎖定國民黨立委林鴻池、吳育昇,但未達第二階段門檻,罷免失敗;蔡正元進入最後罷免投票,但投票率仍以遠低於當時選罷法的1/2高門檻而失敗。

2年後民進黨取得中央政權及國會多數的完全執政,他們決定修法下修罷免門檻,並且修訂「不可宣傳」改為可以宣傳。表面上,修法的理由是,可以讓最新民意展現、監督民選公職民代,實際上,就是報2年前割闌尾失利之恨。

昔輕率修法 今罷免門檻不合理

容易發動的罷免機制不合乎現代民主選舉的原則,定期改選才是廣被接受的民主機制,多數民主國家對罷免制度持保留與嚴謹的態度。一來,官員或民代經人民選出,就跟選民形成委託與被委託關係,定期改選本身就有展現最新民意的效果;其次,政治性罷免容易淪為政黨惡鬥、民粹對立。因此,氾濫的罷免是不利政治發展與穩定。

台灣目前的罷免機制已成為政治動員與政黨報復的工具,去年罷韓成功,形同罷免封印被解除,除了總統,幾乎所有民選政治人物隨時都會面對罷免的凌遲,當年主導修法的民進黨將罷免變成了一頭怪獸。

修法輕率,未思考制度的合理性,就出現乖離的結果,例如桃園市前市議員王浩宇及高雄市議員黃捷,他們在多數當選席次的議員選區,但罷免王浩宇需要他當選時5倍的票數才能通過,黃捷的情況亦是如此,凸顯罷免設計的荒謬。

罷免潮還讓外界注意到其他罷免門檻設計的不合理,例如單一選區的立委、縣市長,比起複數選區的縣市議員,兩者罷免門檻落差大到難以置信的地步。縣市長和立委的罷免門檻,往往低於其當選得票數。

資源不對等 政治動員撕裂台灣

除了制度設計的弊端,政治鬥爭變本加厲。以黃捷罷免案為例,蔡總統兩度下達「保捷」軍令狀,民進黨在罷免案前夕,黨務、立委、民代總動員,挾著豐富資源,活動從白天到辦到晚上。而缺人、缺錢的國民黨,只能辦一場挺罷捷活動,完全是一場資源不對稱的競爭。

政治動員必然帶來政治對立,從罷韓到這次的罷捷,都有「罷免國家隊」的身影,虛耗社會能量、激發社會仇恨,台灣就這樣持續分裂下去。

綠營批藍營發動罷捷是對「罷韓成功」後心有不甘的報復性罷免,但打開潘朵拉盒子的人不是國民黨,是民進黨,罷免海嘯的始作俑者是蔡英文政府,民進黨稱他們是以台灣民主為念的政黨,但認清事實吧,政黨都一個樣,以權力為念,現在的民進黨可是一點也不輸威權時代的國民黨。

台長: 愛德華
人氣(19,199)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