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6-16 22:52:17| 人氣2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剪斷臍帶當媽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放學回家,蔡媽媽的兒子得意地說:「媽,我今天沒有去訓導處。」
蔡媽媽正在準備晚餐,隨口問道:「你去訓導處做什麼?」
「我們遲到三次,就要去訓導處幫忙擦桌子。」


這件事,蔡媽媽不知道,前陣子,兒子早上爬不起來,會跟媽媽吵鬧,怪媽媽不叫他起床,害他遲到。蔡媽媽說:「上學的日子,你要自己起床啊。」兒子嘟著嘴說:「叫我起床,本來就是媽媽要做的事。」連帶,把上學遲到,都算到媽媽頭上來。


蔡媽媽不叫兒子起床,其實也經歷一番心理掙扎。如果一直依賴媽媽,才能做這個做那個,她擔心會養成兒子的依賴性。因此,有天晚上她把話跟兒子講清楚:「媽媽以後不會叫你起床了,起床的事,你要自己負責。」私底下,她露出苦笑:「拿捏好難,想到兒子遲到,到學校可能受罰,感覺就像是我的過錯。」
兒子的調適,似乎比她擔心的更快更好。自從減少去訓導處後,兒子決定拿零用錢買個鬧鐘,偶而會跟媽媽撒嬌:「我最討厭星期天,想玩又不能太晚睡,第二天就會遲到。」


拍紀錄片的鄭媽媽,本來兒子做功課,都要媽媽幫忙,鄭媽媽決定不幫以後,兒子同樣大哭一場,說媽媽沒幫他做功課,他不敢去上學了。哭了三次以後,眼看挽不回媽媽的心,現在兒子放學回家會自己寫功課。鄭媽媽說:「要不要幫,其實心裡很掙扎,像刀在割。」後來,兒子抱怨,「要做這麼多功課,很煩。」鄭媽媽像是找到一個心情的出口,跟他說:「我的心裡更煩,只是你都不知道。」


我聽這兩位媽媽的敘述後,提出試探:「兩位偉大的母親們,是不是表示,媽媽要擁有某種程度的殘忍,兒子會長得比較快?」蔡媽媽沉吟片刻說,她同意這個結論,「但是拿捏、要不要幫之間,不僅對兒子殘忍,對媽媽更是殘忍。」那時,我們一起在讀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存有心理學》,蔡媽媽讀到「自我實現的人,本身必定懂得自發自願的獨立。」想起和兒子的這段掙扎,不禁感傷哽咽。


她說,馬斯洛沒有提到媽媽角色要怎樣「自我實現」,媽媽角色的「實現」,就是要幫兒子達成「自我實現」嗎?那麼如果兒子始終做不到獨立(記住,自我實現的人是不會過分依賴父母的),媽媽這個角色就是失敗,就不能達到「自我實現」標準嗎?


課堂上,爸爸、媽媽各自進入親職角色的思索。翁開誠老師說:其實,「剪斷臍帶」本來指的是孩子學習獨立的決心,但這條臍帶本來就是媽媽的血肉,她要捨得剪斷當然像割掉一塊肉,難免會有陣痛和心理掙扎。
沉默無語,鄭媽媽說,她知道自己下一部紀錄片的題目了。

張老師月刊 │ 2009-05-28 文=呂松庭.攝影=黃念謹

 

 

台長: 阿土伯
人氣(2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一般小品 |
此分類下一篇:7種食物,幫你減腰圍 【文/李政純】
此分類上一篇:煩惱只是投影 (摘自網路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