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遽逝,消息傳出震驚國際舞蹈界。旅居德國的台灣編舞家也同聲表示哀悼,公認這位憑藉「舞蹈劇場」開創舞蹈新領域的藝術家辭世,對表演藝術界來說是一大損失。
姆斯塔(Darmstadt)劇院舞蹈總監林美虹,80年代曾在艾森(Essen)的福克旺(Folkwang)學院進修,是鮑許還在擔任舞蹈系主任時的最後一屆學生。
鮑許生命走到盡頭依然創作不輟,她的遽逝,對國際舞蹈界來說是一大損失。
林美虹的眼中,碧娜.鮑許40多年的舞蹈生涯可分三個時期。1973年接掌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Wuppertal)藝術總監前後,比較接近傳統的表演形式,還未開創革命性的舞蹈語言。
從70年代末開始,鮑許開始透過舞作向觀眾提問,探討人的存在和人性衝突等問題,舞者大聲嘶吼和奔跑的嶄新表演方式,讓當時的觀眾很不習慣,許多人因為感到驚駭而奪門而出。
林美虹說,這個階段的鮑許雖然開啟了舞蹈的新紀元,不過也充滿爭議性,好在當時烏帕塔舞蹈劇場的行政總監不計較票房,全力支持她創作,這也是鮑許成名後寧願留在德國西部的小城烏帕塔,不願意到巴黎或柏林發展的原因。
到了80年代中,鮑許開始旅行各國吸收靈感,在巴西、智利、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地創作,這時期的她將舞蹈劇場的表演方式帶到全世界,奠定了國際地位。
明年3月即將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台的林美虹指出,從舞蹈劇場的理念來看,身體的動作和語彙只是媒介,創作者應該追問的是想要表達的內容,也就是說不去問做什麼,而是問為什麼要做,碧娜.鮑許就說,創作不是從頭到尾,而是從裡到外的過程。
旅居紐約和柏林多年、即將前往高雄任教的編舞家俞秀青,早在大學時代就迷戀鮑許,聽到她遽逝的消息,直嘆走得好突然。
俞秀青說,碧娜.鮑許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編舞家之一,不僅在歐美地位崇高,也深深影響台灣老中青三代的舞者;每隔幾年主辦的碧娜鮑許舞蹈節,匯集全球菁英的編舞家,栽培新人不遺餘力,烏帕塔因為她而聲名大噪,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造訪。
不過俞秀青強調,鮑許的成就離不開德國劇院的傳統,德國公立劇院的專業組織和全力支援,是她成功的必要條件。
旅居柏林的編舞家孫尚綺也說,鮑許對人性的深刻挖掘,往往挑起觀眾的情緒,因為她的帶動,舞蹈界才開始跨過表象,思考跳舞和動作背後的動機。
品「女媧」下週將在法國亞維農(Avignon)首演的孫尚綺指出,像他這樣的年輕一代編舞家,到現在還是一再思考舞蹈、身體和人在劇場內的關係,就是來自鮑許的啟發。
三度來台演出,碧娜曾隨團來台兩次,1997年演出「康乃馨」、2001年「交際場」,2003年原規劃演出「拭窗者」,但因受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影響取消演出,2007年演出「熱情馬祖卡」,都受到台灣觀眾的喜愛。
劇場演出前,碧娜專注排練不見客,一絲不苟追求演出完美。來台演出的排練,看似生活化舞蹈動作,也是經過細膩的鋪成與安排,總是堅持到最完美的境界才滿意。
舞蹈作品
《片段》Fragmente (1967) ,《在時光的風中》Im Wind der Zeit (1968) ,
《在零之後》Nachnull (1970), 《舞者的活動》Aktionen für Tänzer (1971) ,《唐豪賽─酒神節》Tannhäuser (1972),《搖籃曲》Wiegenlied (1972) ,《費里茲》Fritz (1974), 《伊菲珍妮亞在陶里斯》 Iphigenie auf Tauris (1974) ,《兩條領帶》Zwei Krawatten (1974), 《我帶你到轉角處》Ich bring dich um die Ecke und Adagio (1974), 《慢板─五首馬勒的曲子》Adagio - Fünf Lieder von Gustav Mahler (1974) ,《奧菲斯與尤麗蒂斯》Orpheus und Eurydike (1975), 《春之祭(西風/第二個春天/春之祭)》Frühlingsopfer (1975) ,《七宗罪》Die sieben Todsünden (1976) ,《藍鬍子──聽貝拉·巴爾托克「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的錄音》Blaubart - Beim Anhören einer Tonbandaufnahme von Béla Bartóks Oper „Herzogs Blaubarts Burg「 (1977) ,《與我共舞》Komm tanz mit mir (1977) ,《蕾娜移民去了》Renate wandert aus (1977), 《他牽著她的手,帶領她入城堡,其他人跟隨在後》,Er nimmt sie an der Hand und führt sie in sein Schloss, die anderen folgen (1978) ,《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1978) ,《交際場》Kontakthof (1978), 《詠嘆調》Arien (1979),《貞潔傳說》Keuschheitslegende (1979), 《一九八○,碧娜·鮑許的一個舞作》1980 - 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1980) ,
《班德琴》Bandoneon (1980), 《華爾茲舞》Walzer (1982),《康乃馨》Nelken (1982),《在山上聽見呼喊》Auf dem Gebirge hat man ein Geschrei gehört (1984),《黑暗中的兩支香煙》Two Cigarettes in the Dark (1985) ,《維克多》Viktor (1986) 《預料》Ahnen (1987) ,《帕勒莫、帕勒莫》Palermo Palermo (1989) ,
《舞蹈之夜II(馬德里)》Tanzabend II (1991), 《船之作》Das Stück mit dem Schiff (1993),《悲劇》Ein Trauerspiel (1994),《丹頌》Danzón (1995),《只有你》Nur Du (1996),《拭窗者》Der Fensterputzer (1997),《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 (1998),《噢,迪朵》O Dido (1999) ,《草原國度》Wiesenland (2000),《交際場─六十五歲以上男女的版本》Kontakthof - Mit Damen und Herren ab 65 (2000),
《水》Água (2001) 《給昨日、今日和明日的孩子們》Für die Kinder von gestern, heute und morgen (2002),《呼吸》Nefés (2003),《天地》Ten Chi (2004),《粗剪》Rough Cut (2005),《月圓》Vollmond (2006), 《碧娜·鮑許的一個舞作,未命名》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