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0 20:37:34| 人氣10,200|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性別天生乎?後天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樁悲劇】

今年5月13日蘋果日報(A18版,見圖)根據外電,報導了一則新聞,標題是:「割包皮燒壞命根子-加國男被迫變性自殺求解脫」。新聞事件中的主角大衛‧利馬(David Reimer)在1966年4月,當他還只是8個月大的男嬰(同時也是同卵雙胞胎的哥哥),在一家醫院進行割包皮手術,但因為電灼燒刀不幸發生故障,導致電流過強而將其陰莖燒壞。

不知該向誰尋求協助的父母,既不敢向親人透露,但也不知如何是好,直到聽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性學專家約翰‧曼尼(John Money)的一席話,讓大衛(當時名為布魯斯‧利馬,Bruce Reimer)在1歲11個月大的時候進行變性手術,同時改名為布蘭達‧利馬(Brenda Reimer)。這項手術背後的意義乃在於當時盛行的概念,曼尼博士認為性別的取向是由後天決定,而與先天性別無關。這樣的想法建構在曼尼博士對成年人所施行的變性手術之上,進而主張男嬰出生時,若性器官有發展上的缺陷,透過變性手術,並當成女孩養育之,在其步入青春期時,給予補充雌激素,則他的性別就可以成功地轉換,從男孩變成女孩。

經過30多年,這項案例一直在醫學界、性學界都受到大家的矚目。一方面是曼尼博士對此實驗的成功自信滿滿,另一方面,這項手術也是一項創舉,將概念予以落實於生活應用上。然而實驗的成功,似乎只是外在的表象,隨著「性別天生」(As Nature Made Him;經典傳訊出版社)一書的出版,打破了性別環境決定論的迷思,也揭開了曼尼博士的真面目。但對大衛而言,確是惡夢一場。

布蘭達直到青春期時,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決定結束女兒身並改名為大衛,因為他終於知道過去的他之所以不喜歡跟女生玩耍,也不喜歡女生的玩具與遊戲似乎都指向一個明確的因素:他是道地的男子漢而非女兒身。他的復原之路,走得異常艱辛,必須定期接受睪固酮的注射,同時也切除了乳房。他也接受陰莖再造的手術,還因為人工尿道的感染及阻塞,進出醫院10多次。儘管內心是憤恨地,但似乎掩蓋不了迎接新身分的喜悅。

就在「性別天生」一書出版的4年後,大衛卻以自殺終結自己38年的人生,為這個性別實驗劃下令人遺憾的驚嘆號!雖然新聞報導指出大衛的財務狀況不好,加上雙胞胎的弟弟死亡以及妻子與他分居,重重的壓力讓他對人生絕望,但如果這項性別實驗當初並沒有用在他身上,或許現今的大衛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性別天生乎?】

洪蘭教授則在2001年7月1日於康健雜誌寫過一篇文章,名為:「性別,何必強求?」她指出:「很多行為不是道德規範或意志力可以改變的,對於一個不可改變的行為,我們應該去接受它,只要它不妨礙別人,就不應該去歧視它。」似乎意有所指地將性別導入先天決定論中,尤其晚近的科學研究中,發現在母腹中的胎兒一開始均為女性胚胎。若胎兒有著XY基因,在胚胎第6週時,男性荷爾蒙會大量分泌,萬一因故沒有分泌或量不足,則會形成男兒身女兒心。反之,胎兒若是XX基因,但因故產生了過量且不該自體分泌的男性荷爾蒙,則形成女兒身男兒心。上述的觀點正是「腦內乾坤」(遠流出版社)一書所主張的,除了基因的決定之外,荷爾蒙在決定性別的事上擔任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

歸結起來,後天環境對於性別的影響似乎無關輕重,從大衛的案例一直到性荷爾蒙的研究,顯現出先天對性別的影響遠大過於後天的形塑。但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紐幾內亞的田野調查,對於男性氣質及女性氣質的發現則投下了一個震撼彈。

【文化「監製」了性別】

在瑪格麗特‧米德的作品「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遠流出版社)中,探討了三種不同部落的特質。在阿拉珮什人(Arapesh)中,無論男女,就像是我們期望中女人們的行為,溫柔敏感的男人與溫柔敏感的女人共結連理。蒙杜古馬人(Mundugumor)則像是期望中的男人,暴烈具攻擊性的男人與其同氣質的女人婚配。第三個部落德昌布利人(Tchambuli),男人則活像是住在李汝珍筆下的女兒國,男人負責照顧家裏,女人則是像傳統的男人養家活口。

田野調查的結果一出,指明社會文化對於性別及其氣質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而瑪格麗特‧米德其中的一個結論是:「人類的天性是那樣地柔順,那樣地具有可塑性,可以精確地、並有差別地應答周圍多變的文化環境刺激。」她更進一步說到:「於是,我們說性別之間標準化了的人格差異也是由文化『監製』的。」

【性別的交互作用】

性別先天與後天的論爭,對於科學家萊斯莉‧羅傑斯(Lesley Rogers)而言則是個過於簡化的迷思。她主張:「將遺傳基因、荷爾蒙和人生經歷之間的交互作用都納入考慮的、較為完整的理論。」在她的「男生女生大腦不同?」(新新聞出版社)一書中則詳細地檢視了各方面的證據,最終的結論則是人生經歷的影響該被重視,但也不能自外於遺傳基因和荷爾蒙的影響力。

因此性別的形成,絕不適用單一因素的論點,這對進一步探討有關同性戀的形成之因有極大的助益。正是因為人們傾向擷取片段的訊息,進而驟下結論,忽略其中可能有的交互作用,形成所謂的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像是傳統的觀點視女人都情感脆弱、哭哭啼啼的、看待男人都堅強威武,視掉淚為娘娘腔的象徵。然而實際的真相是,女性也可能因為環境的變動而堅強起來,在事業上闖出一番成就。男人也可以溫柔細心養育自己的小孩,而並不一定就是笨手笨腳,甚至對處理家務毫無興趣。

【大性別的可能性】

德國婦運教母愛莉絲‧史瓦澤(Alice Schwarzer)曾經寫作「大性別」(商務出版社)一書,她指出想住的一個理想世界:「…因為我活在一個既不把人劃分成白人、黑人、瘦子、胖子,也不把人劃分成男人、女人的時代。我是個人,一個有感性與理性、有優點與弱點、有恐懼與希望的人。」從她的期望中,看到一個大性別的可能性被刻劃出來。當我們積極地將人分門別類,我們很可能失去對這個人更深層地認識,也無法看到人們改變的能力。同時,對於科學所誇口的證據,我們仍應謙卑置於人性之下,否則難保類似的悲劇再次於我們的生活中重演。

台長: 丁介陶/George/說故事的人
人氣(10,200)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性與人生 |
此分類下一篇:金星與火星的變奏曲
此分類上一篇:都是處女膜惹的禍!?

希拉
唉~~~交給上帝吧!
順其自然也許比逆向操作好~

洪蘭教授的作品和譯著都十分有趣,
George喜歡她翻譯的科幻小說嗎?
2007-01-24 10:10:49
版主回應
是啊,交給上帝!

洪蘭教授翻譯的作品我還蠻喜歡,但卻不知他有翻譯科幻小說,要請希拉介紹囉!
2007-01-25 23:46:30
希拉
像皇冠出版的《奈米獵殺》,作者是麥克‧克萊頓,譯者洪蘭教授。這本書還被中央大學列為100本必須唸的書籍之一。

其實不論是不是必唸,《奈米獵殺》都是一本緊張刺激懸疑的科技驚悚小說,探討人與科技之間的微妙關係。

麥克‧克萊頓就是《侏羅紀公園》的原著作者與電視劇“急診室春天”的編劇,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寫過許多科幻小說,每一本都很有看頭喔~~~^^
2007-01-26 03:46:34
版主回應
看來很有趣的一本書,我沒想到洪蘭教授也翻譯小說,倒是可以翻一翻,相信也豐富我的生活。

麥克‧克萊頓如此有名,倒是沒有注意到,多了一項尋書作業!
2007-01-26 10:39:38
任我行
這則自殺新聞真是驚人,我覺得不管性別是天生或後天,其實當事人的意志最重要!

雖然我們的社會對變性人已經稍稍能接受了,可是大抵上還是存有怪怪的心態,所以當事人如果能堅持自己的「性別」坦然面對一切,那別人的說長道短就不可議了!

就像莉菁現在當女人也當得很爽啊,即使她全身都是做的,她也跟人家比奶比腿比得不亦樂乎呀!
2007-01-26 11:27:41
版主回應
當事人的意志的確重要,否則知道真相後的事實令人殘忍,也是假科學之名侮辱了人性與科學!

利菁的話,現在可是如魚得水。
2007-01-28 00:03:09
小豬豬
因為莉菁是男兒身女兒心的人呀,所以她當然認為自己是女人。
George,我想問你,是不是自殺的人,都有抑鬱症?比如說三毛,比如說哥哥,我覺得有抑鬱症的人很可憐,我老公之前好像也是,不過自從認識我以後,我發現他已經痊愈了。

我拿我老公開個玩笑啦,你說,抑鬱症如果不靠藥物能治愈嗎?不過我相信只要和我在一起,他只會快樂。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性格好像也是天生的,不僅是性別,天生的開朗樂觀,成就了我這個打不死的蟑螂。哈哈。
2007-01-26 21:48:20
版主回應
憂(抑)鬱症大抵要從輕重程度來看比較好,有建議說輕度的憂(抑)鬱症可服一點抗憂鬱藥,即可好轉。若是重度的憂(抑)鬱症,最好是藥物與心理諮商雙管齊下。

當然,也可單純只透過會談的方式來面對憂(抑)鬱症。只是當一個人有自殺企圖時,可能還是得借助一些藥物的力量,讓一個人的情緒穩定下來。

像三毛和哥哥都是憂(抑)鬱症,所以才會選擇自殺這條路,應該程度都不算輕。像三毛是痛失摯愛,所以情緒一直在低谷盤旋。哥哥的情形就不甚清楚,或許他的戀情是一大因素。

有的人自殺或許不一定是憂鬱症直接造成,可能是生活中突發的事件或壓力,讓一個人突然覺得萬念俱灰,或許有人能給予適時的支援與協助,就可以度過危機與難關,屆時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先前的舉措很愚蠢。

我個人相信天性樂觀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會笑看風雲,所以你的老公應該也會從你那裡獲得許多快樂的能量,這是個很棒的天賦!
2007-01-28 00:12:33
希拉
麥克‧克萊頓的《恐懼之邦》也是洪蘭翻譯的小說,也很值得一讀。
不過另一本由他人翻譯的《時間線》就不怎樣,我覺得還是洪蘭教授比較會選書,她選來翻譯的科技驚悚小說必屬佳作~~~~~~^^
2007-01-27 05:18:36
版主回應
嗯,認同!希拉的閱讀範圍還蠻廣的,看來也是從閱讀中獲得許多樂趣。
2007-01-28 00:23: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