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4 13:16:30| 人氣89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一篇好書推薦文,而文章本身即濃縮了許多重要重要觀念
如果各位爸爸媽媽沒有時間詳讀教養書籍
不妨撥點空讀醫讀這篇文章哦!


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

作者:史丹利.葛林斯班  出處:天下雜誌出版

優秀的孩子具有哪些特質?擁有良好外語能力、具備多種才藝、還是考上一流名校?<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重新定義你對「優秀孩子」的看法!培養孩子關鍵的10種能力,是父母獻給子女一生最好的禮物!

顛覆傳統教育體系以學業成績為指標的評量方式,帶領讀者審視所謂的"優秀",或"資優"為何,重新省思教育的目的與成功的意義。

提出十項能讓子女真正擁有幸福與健康生活的關鍵能力,這些能力源自於生活經驗,換言之,他們並非天生賦予的,每個人都能培養這些能力與特質。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自嬰幼兒時期起,在發展這十大能力的心理與行為特徵,並為父母及照顧者、教師提出具體可行的培養之道。

史丹利.葛林斯班(Stanley I. Greenspan)

葛林斯班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與小兒科臨床學教授、發展與學習障礙綜合委員會會長、嬰幼兒臨床研究權威、零至三歲家庭教育中心創始總裁,以及華盛頓心理分析研究所兒童心理分析指導教授,曾編寫過四十餘本著作,有些已被譯為十數種語言,包括《心靈的成長》(The Growth of the Mind)、《孩子的天空——成長、學習、邁向卓越的七大需求》(The Irreducible Needs of Children)、《第一個概念》(The First Idea)、《孩子叛逆、好動,怎麼辦?》(The Challenging Child)、《特殊兒教養寶典》(The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和《自閉兒教養寶典》(Engaging Autism)等。

關於教養孩子,我有兩點深刻的體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 吳武典

第一、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優秀、成功,而且都說用心愛孩子,然而,結果未必如願,甚至適得其反。這是怎麼回事呢﹖誠如60年前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貝特翰(B. Bettelheim)寫的一本書《愛是不夠》(Love is not enough),基本論點是:愛不能只掛在口上,愛必須實踐,並且要有方法。我以為,穩定的愛、適時的愛、公正的愛、行動的愛,才是真正而有效的愛;就行動的愛而言,愛不只是口頭上或金錢上、物質上的,更貴在給予孩子實際的溫暖、教導和幫助。

第二、中外許多研究指出,成功的要素,不只是學業表現。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柏 (Robert Sternberg)在其《成功智能》 (Successful Intelligence)一書中便提到,成功的要素在分析、創造與實用智能的綜合發揮。其中,實用智能包括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控制和與人為善的能力。幾年前《商業周刊》的一篇「兩種狀元」專題報導也指出:昔日聯考狀元大多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何故?其中一項關鍵因素是未來成功所需的若干重要特質(在情意、創意、溝通、品格、問題解決等方面),未必是考試成功者(只憑學業智能或分析智能)所具備的,而前者在學校裡不考,甚至不教。這樣看來,我們今日的教育投資幾乎全部放在知識領域,便大大值得商榷了。如果觀念不改,政策不改,我們所造就的頂多只是「有學力、沒實力,有知識、沒見識,有性格、沒品格」的「次級人才」,甚至「惡才」。

我們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長、發展,從小培養優秀的特質,以至於最後有成功的人生(包括事業成功和生活美滿)。但是,什麼是健康的成長和發展?什麼是
優良的特質?眾說紛芸,甚至常有疑義或爭議。

葛林斯班(Stanley Greenspan)著,譚家瑜譯的《優秀子女的十大特質》一書對於父母該教給孩子什麼,提供了非常好的答案。葛氏也認為「愛心」雖是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但徒有愛心難以成事。稱職的父母必須懂得如何明智地培養孩子優秀的特質,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礎。他提出的十大特質是:參與感、同理心、好奇心、溝通力、情緒穩定、自信、自律、創意想像力、邏輯思考力、道德操守。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大特質並非憑空想像,而是根據三十年的經驗和臨床研究,且獲得父母、兒童發展專家和企業領導者一致的認可。

這個清單的項目相當多元,以史坦柏教授的「成功智能」概念來看,邏輯思考力屬於「分析智能」,好奇心和創意想像力屬於「創造智能」,其餘皆屬於「實用智能」或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倡導的多元智能理論中之「內省智能」和「人際智能」(合稱「人事智能」)。加德納在他確認的八種智能中,一再强調最重要的是「內省智能」,即自知、自省、自制、自勵的能力,可說是做人的基本能力,也是傳統的「中國功夫」。

2006年8月他在台北舉行的第九屆亞太資優教育會議上的演講中更指出:「品格比智力重要(charact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lligence)」。我們很高興看到在《優秀子女的十大特質》這本書中,把參與感、同理心、溝通力、情緒穩定、自信、自律和道德操守等這七種「做人」要素列為優秀子女的特質,這不但是卓見,而且切中時弊!做人決定成敗,孩子的教養之道何去何從,不再也清楚不過了嗎?本書提出的這十項特質,值得認同,作者對每項特質深入淺出的詮釋和具體可行的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也令人激賞。當然譚家瑜女士的譯筆,信達雅俱全,極為傳神。因此,我很樂意在此向天下的父母們推薦這一本親職教育領域中非常經典的好書。

在此,也插播一點點個人的淺見,以呼應葛氏卓見。其實,教養孩子可以從小地方做起。例如,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稱職父母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對孩子的未來最有價值的投資。什麼是孩子從小需要培養的好習慣呢?在做人方面,應從小培養勤勞的習慣,避免奢侈、依賴。在家裡可以從「灑掃應對進退」(古之「啟蒙教育」)做起,也就是分擔家事,學習負責和勤勞的態度,同時也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孔子於《論語‧憲問》篇說:「愛之,能毋勞乎?忠焉,能勿誨乎?」用白話來說,「如果真心疼惜孩子,能不讓他多勞動嗎?若忠於一個人,能不規勸他的過失嗎?」而現今父母對子女的愛,常常缺少了這「勞」與「誨」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在任時,每天無論多麼忙碌,睡前一定要親自洗襪子。僕人說:「總統先生啊,您日理萬機,這事就交給我們來做吧!」那知他回答說:「從小我就養成這個習慣了,因為媽媽說臭襪子一定要自己洗,而且我一洗襪子,就會想起媽媽。』父母留給孩子什麼最好呢?應可由此得到啟示,當然不是財富,而是能受用一輩子的好習慣和謀生的技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孩子會感念你一輩子,因為好習慣是一輩子的資產呀!

台長: 珈嘉老師
人氣(89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親子專欄 |
此分類下一篇:加拿大研究指出:孩童看電視 長大變笨又變胖
此分類上一篇:不必花大錢,你也能養出資優生

春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3:29: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