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11 22:26:22| 人氣1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民進黨真正應該重視的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4-7-8 06:15|發佈者: want-daily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上個月27日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後表示,「我們大陸領導人也多次向台灣的朋友、台灣的同胞,介紹了我們的看法,我們是知道,台灣的民眾非常珍惜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大陸尊重台灣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根據媒體報導,陳菊向張志軍介紹了台灣這幾十年來發展的歷程,而張志軍則指出,台灣這幾十年走到這個道路,非常不容易;兩岸在發展進程中,有著共同和不同的歷史記憶,形成了兩岸在社會制度價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顯然,張志軍對兩岸的這些差異是有深刻體認的,也才有了上引那段「尊重台灣自己選擇」的談話。張志軍進一步表示,「兩岸之間不僅存在著地理上的距離,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要改變這種狀況,張志軍認為「還是應該鼓勵兩岸之間多交流」。

張志軍這些發言,獲得台灣各方面佳評,多數媒體評論認為張志軍「態度溫和」,發言內容「尺度之大膽,頗出人意表」。有媒體評論更肯定張志軍「敢於突破過去對台灣問題的八股制式標準口徑」,推論這「一定是反映習近平對台灣政策的新試探」,「不可能是即興式、個人式發言」。

其實,張志軍與陳菊會面時的這些發言,確實誠懇、彈性、務實,也值得台灣民眾重視,只不過,這並非大陸方面首次有類似發言,事實上,「尊重台灣民眾選擇的社會制度」一說,今年2月18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連習會」上,就提了出來。當然,作為首位訪台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選擇在與在野黨領袖人物會面時提出這個「尊重說」,自然有其針對民共關係、甚至是國民共兩岸三黨新關係進行布局的深意。

但是,當我們看到張志軍發言「新意」的一面時,也不要忘記,大陸對台政策始終有其一貫性。「尊重說」的萌芽,是早在毛澤東時代就存在著的。

1961年6月,毛澤東在與當時印尼總統蘇加諾會談時,首次談及容許台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他說「如果台灣不作為一個國家,沒有中央政府,它歸還祖國,那麼台灣的社會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後談。我們容許台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台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尊重台灣自己選擇」。

1978年11月14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同緬甸總統吳奈溫的會談中談到台灣問題。他說:「在解決台灣問題時,我們會尊重台灣的現實。比如,台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可以說,這就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的最初表述。

1981年9月底,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在談話中說:「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幾個月後,1982年1月,鄧小平正式提出了「一國兩制」,他明確指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制是可以允許的,他們不要破壞大陸的制度,我們也不要破壞他那個制度」。

由歷史的發展來看,同樣是「一國」,同樣是「兩制」,內涵當然有了更多的突破與充實。在堅持「一國」的同時,階段性的「各表」可以說是明晰了,兩岸之間形成「第三主體」的討論也更為活躍而豐富了。另一方面,在處理「兩制」上,台灣民眾的意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的均勻分配、「三中一青」的重要性都是在實踐過程中,更受重視、更被強調。

如今,問題橫亙在民進黨、國民黨、也在全台灣民眾面前的是,兩岸之間真正的差異,越來越不是所謂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而是涉及權力與資源分配和人民權利義務的政治體制問題。在兩岸交流如此密切情況下、甚至在未來的某種「一中架構」下,兩岸政制的相互影響勢不可免,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怎樣在這相互牽動的過程當中,以自己豐富多元的政治實踐經驗,讓整個中國的政治與政制向上提昇、健全發展,這也才是真正符合台灣利益的方向。而要能做到這點,只有在真正實現「兩岸一家親」時,才能有這樣的空間。

兩岸「合」是歷史大潮流,也符合東亞區域各國戰略利益,兩岸衝突將是大悲劇,九二共識是和平的基礎,陳菊和民進黨人士卻還沒看到「台灣主體性」如何在「一中架構」下發揮更積極、更進步作用的歷史性的空間,而這個方向才是民進黨真正該重視的課題。



Read more: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18787#ixzz37AbYVefe

台長: 吉立
人氣(1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論壇 |
此分類下一篇:莫忘來時路/10月4日-謝長廷開啟民共交流
此分類上一篇:孰可忍 孰不可忍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