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10 20:32:21| 人氣3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前台語所面臨之窘境及其隱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台語現況:

台語雖然是台灣人的日常用語,人們每天一開口就在使用台語,可是,也經常發生會說不會寫的窘境。最近十多年來,台灣社會學習母語蔚然成風,研究本土語言成為最熱門的顯學,但大多只是趕風潮而已;政府雖然政策鼓勵,卻也提不出一套統一的標準,只能任由百家爭鳴,坊間鄉土語言創作者,在文字使用上各自為政,加上漳腔泉腔差異,使得用字方面甚是紊亂。部份創作者或許迫於產品上市時間壓力、沒有餘暇細作推敲,或礙於專業知識等因素,在遇到生僻難解的地方,一時間沒有音義相契合的字可用,就任意取個諧音字頂替,或者乾脆自己造個字來用。這方面的例子以台語歌詞最多,其次是選舉文宣和商業看板,一般民眾鮮少在意這種音義不符的事,也跟著使用起來,以訛傳訛,久了就習以為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茲舉數例為證:

 

「孤不二終」,這是一個諧音頂替的典型例子。如果寫成「姑不慮終」應該比較恰當。它的意思是:姑且不再多作考慮了,就這麼決定吧!無可奈何的決定。

「骨力好佣甲」,應該要寫成「搰扐好央教」比較妥當。將這句話逐字分析:「搰」字古忽切音骨,義為用力貌。莊子天地篇有「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之句。「扐」字,盧則切音力,縛也,搏也。「央」字,除方位指中央之外,亦有懇求、請託之意。「教」字,教令也,上所施而下所效也。

「龜毛」,台語習慣念成「gu mo」,但這是台南腔的念法,鹿港腔念「gu mng」。所以說,龜毛也是諧音頂替的字,如果寫成「龜摸」的話,音義就就比較契合。因為烏龜行動緩慢,半天都不動一下,形容一個人做事拖拖拉拉,也很貼切。

 

二、閩南語和國語的差異:

文字的使用,形、音、義三大要素的契合至關重要,若不明辨字形、字音和字義的關係,很容易產生謬誤。當今台語用字之所以發生音義不契合的原因,除了各地方腔口有別之外,最根本的癥結在於人們習慣用國語的思考模式去思考台語。台灣民眾自幼接受國語教育,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嘴巴講,或者手寫,都是以國語思考模式在進行,可是,台語和國語的組織結構是存在著差異的。

無論是目前台灣地區所使用的國語,還是大陸地區推行的普通話,都是以北京話作標準,而將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並強力推行者,首推清朝雍正皇帝,他曾下旨創設「正音書院」;但那時,也只是針對參加科考的學子以及朝廷官員要求使用官話而已,真正全面推行到平民百姓身上的,是民國初年以後的事,可見北京官話仍然屬於近代漢語,而閩南話則是古代漢語,閩南話之中有大量古漢語的詞彙,這是專家考證的結論。

眾所周知,唐朝中葉以後,宮廷鬥爭不斷,政治腐敗,先後發生安史之亂以及黃巾賊之亂,社會動盪不安,且稅賦繁重,民不聊生,此時中原漢人紛紛南遷避禍,而地處偏遠海隅的福建地區便成為這些中原人士的避難天堂,一時之間士農工商、大小官吏、文人才子、乃至僧尼道士等各行各業的人紛紛湧入閩地,當然也帶來了中原文化和語言。有專家認為目前的閩南語就是唐代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唐韻】。康熙字典於每字註解當中必註【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廣韻】‥‥等,以區別該字在各個不同時代的念法,可見「字」的讀音並非自古一層不變的。而閩南語則是唐代中原人士南遷之後、自然脫離母體而遺留下來的一支古漢語,那時人們所辟居的蠻夷之地,交通不發達,開發得比較晚,長期不受外來語言干擾,倖而保存古代原音。因此,保持古音古義的閩南語,與現代的國語(普通話)之間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茲舉幾個閩南語經常使用而國語不用的例子,這些詞彙都是在古書上出現的字句,舉例並註明如下。

 

青瞑(cni bbni):眼盲者,瞎子。〈後漢書〉:任永馮信‥‥皆托青瞑以避世亂。

(dni):水滿謂之滇。〈集韻〉:堂練切,大水貌。〈漢書.禮樂誌〉:泛泛滇滇從高遊。滇滇水盛貌,引伸為水滿也。

見笑(gen siao):慚愧、羞愧之義。〈三國誌.魏誌〉:韓信陳平有見笑之恥。

漏愧(lau kui):丟臉、出醜。〈大雅.抑〉七章: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營營飛(yna yna bei):穿梭飛翔。〈小雅.青蠅〉一章:營營青蠅止於樊。〈毛傳〉:營營往來飛貌。

古意(goo yi):老實、憨厚。杜甫詩〈登兖州墻樓〉: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加減(gei gam):大約,隨便、多少不拘。杜甫詩:藥餌憎加減,門庭悶掃除。

鬧熱(lnao liat):熱鬧。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懷〉:紅塵鬧熱白雲冷,好于冷熱中間安置身。

大漢(dua han):長高、長大、高大。杜荀鶴詩:不覺裹頭成大漢,昨夜竹馬作兒童。〈三國演義〉第一回: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

時行(si gnia):時髦、流行、盛行也。〈周易〉:應乎天而時行。韓愈詩:時行當反慎藏詩,視眺看花可小騫。

(yao):餓也。〈爾雅.釋天〉:枵之言耗,耗,虛乏意也。陸游〈劍南詩稿〉:大患原因有此身,正須枵腹對空囷。〈新唐書.段開山傳〉:糧盡眾枵,乃可圖。

(cin):不熱,涼也。〈釋文〉:凊,涼也。〈禮記.曲禮〉: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

 

三、台語的隱憂及其挽救之道

台語最大的隱憂就是台語國語化,目前台灣社會習慣使用國語,台語不但已經逐漸被邊緣化了,而且正在快速消失當中,很多傳統的台語詞彙已被摒棄不用,例如:餿水的台語要說「潘(pun)」,康熙字典註解,潘【唐韻】普官切,淅米汁也;洗米水台灣話叫「米潘水」。

抽簽的台語要說「抽鬮(tiu kao),現在人們則已習慣直接使用「抽簽」這種國語式的說法。

現在的年青一代已經聽不懂傳統的台灣話了,要防止這種台語逐漸消失的危機,唯一的途徑就是加強宣傳古籍的應用,也就是鼓勵多讀古書,因為古書是古代語言的書面記載,很多豐富的文化遺產都保留在古籍當中。而台語又是相似於古代唐韻的語言,所以倡導閱讀古籍必能有利於台語之運用;相對的,懂台語的人閱讀古書也會比較得心應手,因為古書裡的文法用字最類似於台語的用法,果能如此,則目前台語用字音義不契合的現像便可迎仞而解矣!

(本文內容於2012年7月正和聯誼會上專題報告)

台長: covendy
人氣(3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閩南話 |
此分類下一篇:即將消失的台灣話
此分類上一篇:宜蘭鴨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