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1 20:58:42| 人氣1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考教材/「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相關文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考教材/「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相關文章

這裡有三篇文章:一篇是黃武雄老師的「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講稿綱要)」、兩篇是林孝信老師的「21世紀高等教育的趨勢----寫在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前夕」、「第5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活動深度報導(二)--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主題」。

兩位老師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他們針對社區大學以及本次全國研討會的理念闡述,值得深思;而其文字優美精準,也值得學習。我唯一能雞蛋裡挑骨頭的是,這樣的前輩也許因為英文文件讀得多,所以偶爾難免寫出時下常見的「西式中文」。例如:「一種以高等教育為內容的全民終身學習概念被先進國家廣泛地提倡。」

以這句話為例,一般中文應該會說:「先進國家廣泛提倡的一種以高等教育為內容的全民終身學習概念。」要不就切成兩句話:「一種以高等教育為內容的全民終身學習概念,正在先進國家中廣泛提倡。」或「先進國家所廣泛提倡的全民終身學習概念,主要以高等教育作為內容。」

我想我之所以覺得原文奇怪,關鍵應該出在那個「被」字。不過,最好還是請精通中文句型的專家來分析一下。

另外,林孝信老師的第一篇文章被冠以「深度報導」之名,也有點怪。雖然當代的新聞報導已經排出「客觀」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以「籌備會執行長」的身分「報導」自己主辦的活動,這相互之間的關係畢竟有點糾葛。觀諸內文,也的確不像「報導」;我個人覺得,比較像主席致詞。

張正2003/4/1


參考教材/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活動深度報導(二)
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主題

文▓林孝信(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 籌備會執行長)

經過數月的徵求意見與反覆討論,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主題訂為「社會變遷下的全民教育-社區大學的使命與挑戰」。這是彭明輝老師提議的,經過「全促會」理事會討論後的決定。

這個主題十分切題。它從一個高層次的視野來考察社大的目標與目前的瓶頸。它把社大擺在社會變遷的大架構下來探討,而不把眼光侷限在我們努力的成果與目前的困境。縱使我們已有非常耀眼的成績,但如果不符合社會的需求與時代的脈絡,社大充其量也不過只是小眾的自我成就,而不是台灣社會的公共事務。

不,社大當然不是自捧式的小山頭,她是十多年台灣社會變遷下的產物,承載著無數人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她更接合上二十世紀來全球社會變遷下的教育要求,「解放知識,改造社會」這個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新目標,在台灣是首先被社區大學嚴肅而明確地提倡出來。

從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經歷了戰後最劇烈的社會變遷。對許多深懷理念的人來說,這個社會變遷並未結束,因為在進行體制變遷之外,對於人的啟蒙也具有至少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幸,這方面的工作在過去十多年的社會狂飆般改變中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十多年後的台灣社會依然充斥著許多不必要的內耗、民粹等等現象。社區大學運動可以說在這種尚未完成的社會改革下發生的。

但自從社區大學開始普及以來,台灣的社會變遷又增加了另一個要素。台灣進入了1970年代經濟持續成長以來第一次經濟危機。產業轉型、失業率高昇,還有,加入WTO後造成的衝擊,兩岸關係的緊張等等各項,使得社會充斥了焦慮、不安的情緒,往日因經濟繁榮時期的那種安詳、自信,甚至略顯自負的社會意識不見了。

拉廣視野,就全球的範圍來看,近十多年來也悄悄地觸動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遷。1980年代初,新保守主義陸續在英、美國掌控政權,開始推動一系列退稅(退富人稅)削減社會福利,裁撤公營事業,放鬆對企業在壟斷化的管制,擴充軍備,等等國內政策。而在國際關係上,則積極推動各國政府對資金及商品進出管制的鬆弛化,大力催生世貿組織(WTO)的誕生,並以WTO及301條款為工具逼迫各國政府保障跨國企業的權益,鼓吹私有化(即民營化)的好處並批評公營事業效率不彰,加強軍備競賽並進行多場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軍事侵略等等。所有這些政策,均對英、美各國及全球社會造成深刻的影響。一個世界規模的社會變遷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

這場世界變遷的直接結果之一,是競爭加遽了。人們被迫要去面對這個更加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世界。更多的知識成了競爭不落後的必需品,也是改造社會的基礎。另方面,對於胸懷改革世界的人們,知識是一般人要在這個競爭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憑藉,往日以大學教育為傳授知識終點站的體制已經不符新時代的要求。

一種以高等教育為內容的全民終身學習概念被先進國家廣泛地提倡。1998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舉辦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中,便明確提出廿一世紀的世界高等教育必須是終身學習式的,而不能只設限在傳統的大學教育;而且必須全民的。

這樣一種全民終身學習型的高等教育,在台灣並未受到廣泛的注意。台灣也有些人倡導「終身學習」,但其內容基本是傳統的社會教育。有些地方政府的教育局更乾脆把「社教科」改名作「終身學習科」,但其業務內容與經費預算並未有任何實質的變化。

社區大學是台灣第一個倡導終身學習型高等教育的地方。從第一屆全國研討會的主題「落實高教於地方」,便指出高教室我們社大應有的內容。這是社區大學的內容。聯繫到社會變遷,這個使命更是有非凡的意義。

雖然社區大學自我期許的使命完全符合廿一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趨勢,但社大運動正遭逢空前嚴峻的挑戰。社大對於成年高等教育告知式的主張並未得到台灣社會應有的嘉許與肯定。社會各界,特別是公部門的官員們,依然把社區大學當作一般的社教機構,並以此認知來安排納稅人的資產比率。這情形近年來甚至日趨惡化。

顯然,當社大人忙於將經驗知識傳授給社大學員之際,卻忽視了社會大眾對社大整體認識的偏差。

因此,本屆大會主題「社會變遷下的全民教育:社區大學的使命與挑戰」,不僅涉及了社大的特色與前瞻,也提醒了我們面臨挑戰的嚴峻。這是一個重大的分水嶺。讓我們透過大會的探索來建立一個新起跑點。



參考教材/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趨勢----寫在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前夕

文▓林孝信(全促會常務理事)

1998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一場高等教育世界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這場以探討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趨勢為主旨,備受各國重視的大會,在其結論的宣言上,呼籲各國政府要把高等教育延伸為「終身學習(Learning Throughout Life)」。易言之,高等教育不應只限制在大學(包括研究所),而應有系統地建立終身學習的體系。

依據UNESCO這一呼籲,高等教育體系需要徹底重組。我們必須揚棄學校教育vs.社會教育這種根深蒂固的二分法,認識到既有的體制內大學只不過是高等教育的一部份。政府應當重新規劃高等教育體系,在既有的大學(她們只提供二十多歲青年人的受教機會)之外,應設終身學習型的另類大學。為此,政府宜對高等教育的相關法令以及教育預算的分配上,進行深刻的檢討以及大幅度的修改。

UNESCO對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這種革命性主張,係因應鉅大社會的變遷。整個二十世紀,知識以指數函數的速率快速地增加,使得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三、五年前學到的知識成為落伍。人們不能假設大學四年學到的知識已夠一生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須成為終身學習。

另方面,在高度複雜化的現代社會,高等教育已成為全民的共同必需品。一個人如果未受到高等教育,未能有機會經常吸收新知識,那麼她/他在當代這種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Knowledge-based Society)中必然得不到平等的發展機會,而成為社會的弱勢者。一個社會如果不能普遍地提供這種終身學習型的高等教育,不僅其整體的國民素質低落,而且將造成不合理且不必要的社會階層化;社會階級的流動性也將停滯甚或僵化,造成嚴重的內部矛盾。

社會不但高度複雜,而且也在急速的變遷中。尤其自1980年代末期新一波全球化的浪潮下,自由化、國際化與私有化的狂風襲捲全球各個角落。全球社會正歷經一個前所未見的大規模變遷,影響到政治、社會、經濟以及人們觀念等等各個層面。面對這種空前劇烈的社會變動,許多往日的舊知識不適用了,往日傳授知識的方式也需要改變。UNESCO在二十世紀末提出這種前瞻性的主張,可說是非常切中時勢的。

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主題便在探索社會變遷下的全民教育。社區大學的宗旨,便是要將高等教育普及到全民的終身學習裡(第一屆全國研討會的主題便是「落實高等教育於地方」)。我們很驕傲地說,社區大學的宗旨正符合UNESCO巴黎高等教育大會上的主張。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我們正要以這個宏觀的、前瞻性的視野來探討台灣高等教育---包括社區大學---的使命與挑戰。

讓我們共同來迎接這個重要會議的來臨,為台灣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教材/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講稿綱要)

文▓黃武雄

為什麼要辦社區大學?幾年前撰寫(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一文時,我曾提出︰探討根本問題(學術課程)、發展公領域(社團課程),及充實生活內涵(生活課程),作為規畫社區大學課程的經緯,目的在於重建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world view),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從而為公民社會鋪路。

重建人的世界觀,不能是外加的,尤忌透過灌輸或宣導。它必須是內發的,但內發不能仰賴空想與冥思,而須依靠外造的環境。社區大學正是要塑造這樣的一種:人與人、人與世界密集互動的環境,促使成人重新去認識自己與世界的紐帶關係,進而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不會是非黑即白的,不會是泛道德的。它必然是多元辯證的。因為世界的本質是多元而辯證的,透過了解真實的世界而重新認識自己的人,必然不肯再附合泛道德的單一價值,而會創造性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判斷。只有擁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人才能通達世情,保有寬容的心,又知所堅持。

任何創造性活動,都在暗示生命的意義,正面肯定生活的價值。社區大學的生活課程,舉凡編織、繪畫、吟唱、演劇、木工、陶藝,到從身體去解放自己的舞蹈,皆「有助於」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從參與周邊的公共事務開始,讓自己溶入有別於謀生的社會活動,去探索社會的構成,也是重建世界觀的起點。

但更關鍵的是,人必須直接去思索世界的根本問題,把眼前的生活創造與社會參與,提昇到較高的哲學層次。後者便是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主要課題。

台灣人民一向缺乏歷史感,而知識份子自外於大社會的現象尤其嚴重。(相關的分析我在〈經驗知識與套裝知識〉一文中,已有說明。)這種斷層,主要源自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戒嚴。社區大學不是一般由知識份子在教育民眾的成人學校,而是知識份子與一般人民相互啟蒙,雙向交流經驗的場所。但台灣社會除經濟領域之外,迄今仍是封閉的。對自己的過去隔絕,對外面的世界茫然。整個社會亟待成長,不只對眼前及周邊的生活要重新發掘它的意義,對現代世界重要而根本的問題,更須深入而批判的去探討。例如反覆探討︰戰爭與和平/經濟與環保/個體與集體/自由與安全/創造與學習/自然與文明/化約與複雜/科學與玄學/專斷與多元/宰制與解放諸多議題的辯證關係。學術課程尤應擔負起討論這類根本問題的任務,但呈現問題的方法最忌落入單元思考,貧乏無趣的主觀論斷,而應在不同課程中提供豐富、多元、深刻而生動的資料(如書籍或影片等),讓學員溶自身於其中,去體會摸索,討論思辨。探討這些根本問題的過程,正是人重新作「自我創造」的過程。人只有了解世界,才能了解自己。舉例來說明:在兒童文學的課程中,我們不只是藉由繪本與童話重回童年,欣賞兒童的可愛,同時應探討兒童世界與大人世界的異同,了解兒童如何成長,如何看待世界。這時我們必須回去追憶自己的童年,誠實的去重塑自己的兒時,在不斷轉換大人與兒童的不同觀點中,去探索創造與學習、自由與安全、依賴與獨立、理性與想像、分析與整體、這類深層的問題。由此回來重新檢視大人世界的主流觀點。

我在〈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一文中提出,台灣社會目前最嚴重的兩個問題,是擴張主義與菁英主義。事實上,兩者的基礎都是工具主義,我們把世間萬物,包括把人連同自己都工具化了。工具主義使人與真善美漸行漸遠。當社會步入豐裕階段,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是人從工具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根本途徑。

社區大學是一個孕育每個人新世界觀的最好場所。在日常生活中,人也不斷會想些問題,修正自己的世界觀,但日常生活與現實利害糾結太深,人無法平心靜氣,回到根本問題去重起爐灶,思索自己與世界的深層關係。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便在於提供一個思辨討論,密集互動的環境,使每一個人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當社會眾多成員重新建立起「屬於每個人自己」的世界觀,重建社會的新文化與新新秩序,便是不言而喻的結果。

台長: 張老師
人氣(1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