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10 01:39:30| 人氣5,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章一章讀桑塔格的《論攝影》:〈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譯者:黃灿然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售價:人民幣22

 

當台灣翻譯出來的《論攝影》甫出版時,我就一直對這本書很感興趣。但一直都沒有買下來。好久之後的今日,當自己對攝影開始感興趣後,這本書又回到我的記憶。然而台譯版本的風評很差,也因此一直不敢買來讀。

 

雖然大陸的譯本也出來有幾年了,但是總是有點擔心會有台譯本的問題。無奈近日有關攝影研究的書已經看完了,在偶然逛到台大若水堂大陸書店又巧遇這本《論攝影》時,換算成台幣又不貴,好吧,就買來解解饞吧。

 

這本書每一章相對獨立,也因此每一章都相應有個主題。這種類似文集的書,最難一次過把心得寫出來,因為全書含蓋的層面廣了些,而且每章的立論基礎又不一樣,所以若想統整為一篇,確定是件苦差事。

 

這篇〈在柏拉圖的洞穴裡〉桑塔格以最廣泛的層面對攝影的方方面面做了淺顯的批判:一個由影像構成的世界、攝影和核心家庭的相冊、攝影和旅行、攝影無情的不干預、下流的攝影……每一個批判都極短,點到為止,卻耐人尋味。若你能冷靜且客觀、而非只以個人喜惡來觀察你生活的這個世界,你會發現桑塔格總有那麼一兩個觀點,深深道出我們這個時代人看待影像的態度。

 

在這篇中有三句話我個讀來感觸很深,所以特地例出來和大家分享。

 

◎「拍照是核實經驗的一種方式,也是拒絕經驗的一種方式──〔這種拒絕〕也即僅僅把經驗局限於尋找適合拍攝的對象,把經驗轉化為一個影像、一個紀念品。」(9

 

這句話要從拒絕經驗說起。我們都想拍什麼?我們會拍美的、會拍善的,也就是我們會「尋找合適的拍攝對象」,卻略掉我們所不喜歡的、所不樂見的;當我們只拍攝我們樂見的,就是核實了我們「拒絕不悅的影像、追求樂見的影像」,也強化了我們這樣的經驗。

 

這確實像是某些網友所說的,心理因素在這裡起了作用。然而重點是,就桑塔格或我之前提過的伯格,他們要討論的並非這樣的逃避是否是人的本性,而是「攝影提供了逃避的庇護所」。誰不追求快樂?但有批判性的立論不會只看到大家都知道的人類有追逐快樂的本能,而是看到這樣的本能,和遍布全世界的影像,有著怎樣的化學作用。也因為這樣,攝影才具有了「體驗一件事」的虛假功能。人和世界的接觸隔著相機後,當他也承認旅遊時、當他看見美夕陽時,需要一台相機見證和保留記憶時,影像成了體驗的保證。「攝影已變成體驗某些事情」。這可還真是和這篇篇名十分巧妙地搭配啊:就像地洞裡的人,我們的世界也是透過影像才得到理解,幸運的只是我們的影像有色彩。

 

◎「照片的證據不能構成──更準確說,鑑定事件;攝影的貢獻永遠是在事件被命名之後。」(18

 

這是桑塔格最聰敏回覆那種「因為人人喜歡,所以才有人拍」的天真辯駁。她舉了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美國反越戰的聲浪十分強烈,因此才有許多攝影師想要拍下這場美國人愚蠢且殘忍的戰事,美國人才有機會看到和他們反戰論點相一致的照片。然而朝鮮戰爭呢?它一開始就被認定為「自由世界對蘇聯和中國的一場正義斗爭」,那戰爭就理所當然了。可是朝鮮人也和越南人一樣,有著人類的臉孔和表情,有著對戰亂的恐慌和無奈。但是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卻容不下任何影像來反證「自由世界解放邪惡蘇聯和中國」。對一事件的理解,正是值得拍攝與否的關鍵,而非人人喜不喜歡的心理問題。

 

◎「通過靜止照片而獲得的認識,將永遠是某種濫情,不管是犬儒的還是人道主義的濫情。」(23

 

從之前兩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被拍成的影像是有經過過濾的,而且是被某種意識形態所篩選和過濾,因此,我們還能對一張照片期待什麼呢?紀實?真實?人性的原始心理?尤其是對弱勢的拍攝,往往都是桑塔格所說的濫情,甚至濫到加上文字、強迫他們歡笑、捏造他們的心聲……

 

攝影可以只淺及玩玩器材,拍拍美美的照片,但它也可以涉入人類意識形態,我們卻不自知、不自覺,甚至把攝影哲學研究簡化為人類心理學,那將大大失去我們從影像世界中反省歷史的機會。

 

台長: 日曬的11樓
人氣(5,202)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書評 |
此分類上一篇:由「遺忘」到「記憶」:讀伯格的〈攝影術的使用〉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