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6 20:11:34|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新中間路線的展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2.04.16  中國時報
台灣新中間路線的展望
◎劉進興


紀登斯教授在昨天的演講中不但拒絕針對台灣的具體問題提出藥方,也不認為英國、德國、丹麥、甚至台灣的第三條路政策應該一模一樣。那麼,第三條路的核心精神究竟是什麼呢?

面對全球化、知識經濟、新個人主義興起等三大巨變,資本不再局限於國界,製造業人口下滑,社會保障制度瀕臨瓦解,舊的自由市場派跟舊的左派(社會黨、社會民主黨)都束手無策。第三條路是歐洲中間偏左路線面對變局的重建運動,目的是要一方面維持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提供適當的保障以維繫社會團結。紀登斯說,大家面對同樣的變局,目的也差不多,但每個國家的歷史條件都不一樣,因此「問題是全球性的,政策卻必須是在地的」。


台灣同樣面對全球化、知識經濟、新個人主義的威脅。如果要兼顧經濟競爭力和社會團結,不可能再走回國家控制一切的威權社會與黨國資本主義,也不應該冒著社會分裂的危險走激進的市場資本主義。紀登斯認為唯一可行的是新的中間偏左路線。台灣雖然沒有福利國家的傳統,沒有左派政黨,沒有強大的工會,但也因而沒有這些傳統所帶來的包袱,不必自我設限。

紀登斯提出所有「第三條路」共通的五大元素,其實對台灣的尋路者頗具啟發性。

第一、政府改造。政府改造並不是愈小愈好,不是要解除國家的功能,而是要一個更有力量、更有效能、負責任、可以應變的政府。紀登斯特別強調,一個好的社會不能完全被國家所主導,也不能完全被市場力量所主導,必須兩者平衡,競爭與安定兼顧。這一點對轉型中的台灣特別重要。由於過去國家壟斷的惡劣記憶,我們很容易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所謂「民間可以做的,政府就不要做」往往會陷入將一切都交給市場力量主導的危險。全民健保就應該避免這個危險。

第二、民間社會的改造。台灣社會過去大都由政府主導,解嚴之後,所謂民間的參與其實只是企業、財團的參與。紀登斯強調必須有政府、企業、民間社會三方面的參與才能成功。只有民間社會的參與才能真正將社區力量動員起來,才能將民主政治民主化。台灣民間社會的動員能力,不只在「九二一」震災後充分地展現出來,從各地的社區總體營造,以及若干經濟型永續就業工程計畫,也都看得出民間充沛的創意與活力。然而政府還不懂得如何跟民間社會合作,許多法規、補助辦法、會計制度往往是在扼殺民間社會的成長。正在進行中的政府改造應該將之視為重點來處理。

第三、經濟的改造。紀登斯特別強調政府財政的管控、人力資源的投資、以及工作機會的創造。尤其是後者,不要以為經濟好轉就自動會跑出工作機會來,過去英國長期的高失業率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紀登斯建議採取積極的就業政策。台灣目前正朝著這個方向走。如果這個會期立法院通過「就業保險法」,將失業給付、職業訓練、就業服務結合起來,就可以取代目前消極性的失業給付辦法。然而這只是第一步,目前正在進行的職業訓練體系重建必須落實,以引進民間機構提供更合乎市場需求的訓練。此外,如何將教育改革、終身學習、職業能力的培養整合起來規劃,恐怕是台灣面對新的經濟情勢最大的挑戰。

第四、福利制度的改造。紀登斯並不在乎台灣低度的社會福利發展,反而認為沒有舊的包袱不見得是壞事。他認為要避開歐洲福利國家的困境,就必須採取積極的社會福利政策、以及積極的勞動力政策。這正是英國、芬蘭、丹麥成功的秘訣。民主國家基於選票不可能不建立相當程度的福利體系。但如果我們採取現金給付的福利政策(如托兒、托老補助),政府的負擔會愈來愈重,應有的服務也不見得會出現;如果採取福利服務的提供(如建立托兒、托老設施),不但負擔較輕,也可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促進經濟發展。

第五、公共服務的改造。包括教育、健康、交通、水電等,必須能夠滿足人民之需求。紀登斯指出英國以前認為國營沒有效率,都將之民營化。但是有些時候企業並無法完全取代政府,往往衍生出許多問題來。因此他建議台灣學習這些經驗,發展新的國家與企業的夥伴關係,互相學習,才能解決問題。

紀登斯教授的來訪,正好提供我們一個寶貴的思辨機會,希望我們能把握這個機會,將台灣的新中間路線往前推一大步。

(作者為台灣智庫執行委員,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


台長: 重新燃燒小宇宙的卡門
人氣(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